楓亭東宅村

楓亭東宅村

東宅村位於楓慈谿畔,距鎮址5公里。東與建國村、九社村相鄰,西與霞社區接壤,南面是覆船山,北面與山頭村、郊尾鎮染厝村隔山相望。境內主要山峰有魁山、羊角山、覆船山。東宅村東西寬2公里,南北長3.2公里,地域面積5.4平方公里。有耕地1947畝,山地4208畝,其中;果園1500多畝。下轄留宅、赤嶺、東宅心、北塘尾、口厝等5個自然村,設定19個村民小組。全村1100戶,5100人。

歷史沿革

楓亭東宅村 楓亭東宅村

東宅因五代晉江王留從效府第居在村的東面,宋代蔡京府第在村的西側赤嶺,宋代以前,這裡東面有港口,通往湄洲灣,三面環山,其村位於正中,故稱東宅。清代前,東宅屬慈孝里,民國期間,屬慈孝鄉,稱東宅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三區、十二區。1956年,劃屬楓亭。1958年,屬楓亭人民公社,稱東宅大隊。1984年,屬楓亭鎮,稱東宅村民委員會。

風俗人情

東宅廟會

楓亭東宅村 楓亭東宅村

“東宅廟會”,是楓亭鎮東宅村、下社村、山頭村、溪南村、溪北村和郊尾鎮染厝村、塘邊村、古獅村等53個自然村舉行奉祀金大人、十殿閻王的民俗活動。

楓亭東宅村 楓亭東宅村
楓亭東宅村 楓亭東宅村
楓亭東宅村 楓亭東宅村
楓亭東宅村 楓亭東宅村

自唐至宋代,東宅登進士榜者66人。唐末,

永春人留從效遷居赤湖留宅(今楓亭東宅村留宅自然村),後於五代封晉江王;赤嶺人蔡京五度拜相,其弟蔡卞同朝為相;宋代端明殿學士蔡襄祖居此地;唐鈐衣衛副尉上將陳政死後葬於赤湖陳墓頭(今東宅村果場)。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影響了民間信仰活動,也是“東宅廟會”形成的重要基礎。
留從效遷至留宅定居時,曾為該村祭祀祈神捐舍“拜石”一幅,今尚保存;蔡京、蔡卞祖墓位於東宅村北面羊角寨山下。每年清明、冬至祭祀掃墓成為蔡氏一族必不可少的禮儀,這些祭祀活動促使了“東宅廟會”民間習俗的形成,並代代傳承和發展。
 東宅廟在唐、宋年間原為一座小廟,是當地民眾信仰俗神祭祀活動場所。傳說清乾隆年間,這裡發生水災,從上游飄來一幅畫軸,掛在樹上。此後,接連幾天夜裡,周邊鄉民皆聞從小廟傳來出司呵殿、傳卯升堂之聲,鄉民俱為驚奇。於是,他們找到了這幅畫軸,認定必是此畫顯靈。當即由庠生陳清雲發動民眾重建東宅廟。從此之後,東宅廟香火日盛,信眾由原來的5宮(5個村莊)擴展到53宮(53個村莊),更有海外的大批信眾也紛紛前來祀拜,廟會規模更為壯觀,每年農曆正月十八日、五月初一日,53個村莊的信眾聚會在東宅廟,舉行隆重的廟會活動。廟會期間,由東宅廟組織元宵游燈、神像巡遊和祭祀活動。 “東宅廟會”的祭祀活動,在廟內張燈結彩搭筵,擺設三齋六果、三牲五粿,禮拜所奉供的十殿閻王和金大人等諸神。廟外設台演戲和演奏十音八樂,歷時3天。來自53個村莊的信眾和各方尋根信徒在這裡焚香祀拜、樂捐緣金、燃燒貢銀、點放鞭炮、酬謝神恩,祈求平安吉祥、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地方富庶。
“東宅廟會”於農曆正月十六日舉行元宵游燈活動,主廟境內由東宅的6個村莊舉辦,每戶一串10盞,每個村莊連成一組燈隊,參加游燈人員達1000多人,燈隊由頭燈、牌匾導引,樂隊穿插其中,游燈隊伍遍游東宅村的主村道,全程5公里。過境各村信眾夾道焚香,以樂隊迓迎,並點燃焰火,燃放鞭炮,迎送過境。各分靈廟宇游燈活動在本地同時舉行。
 農曆正月十八日、五月初一日,“東宅廟會”舉行神像巡遊活動,由主廟董事會組織信眾抬著神轎、神像,鳴鑼開道,牌匾、彩旗、旗牌、執事、皂隸、八班、神卒、馬隊、槍班、樂隊和扮演歷史人物故事的文藝隊組成浩浩蕩蕩的出遊隊伍,參與人員達1000多人,自主廟起游,巡遍東宅、下社、山頭、溪南、溪北等村,行程10公里。所經宮廟擺設香案,以樂隊迎送,過境村莊信眾也列道恭迎,燃焰火、放鞭炮、燒貢銀,並為神像掛豆樂捐。一路觀者如雲,熱鬧非凡。
“東宅廟會”歷經千年,它保留興化地區民間傳統信仰獨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是研究地方信仰習俗的重要依據,對於保護民間文化、豐富活躍農村文化生活、促進民眾團結、構建和諧社會都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2013年5月,經莆田市人民政府批准,“東宅廟會”列入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東宅游燈

楓亭東宅村 楓亭東宅村

自清代以來,正月出遊和元宵游燈活動成為這裡的民間習俗。正月初九日至十八日,以各自然村為單位,晚上舉行游燈,每戶一串(游燈燈具又名架子燈,是一種適合於鄉間小道的燈具 。每隻架子燈都是用杉木做成的,架子燈長8尺,寬3寸,厚2寸。架子燈兩頭各挖兩個小孔,便以架與架用小木棍相連,一隻架子燈上有八盞燈,早年的架子燈的燈都是煤油燈,所以游燈時煤油燈用鐵線固定在架子上,現在用電燈代替燈和架子本來固定在一起方便很多),沿村莊、道路、田野、和山嶺遊行;次日舉行出遊,有儀仗隊、馬隊、樂隊、和文藝隊,抬著木雕台轎,內位神像,在彩旗麾擁下,一路浩浩蕩蕩、鑼鼓喧天,按傳統既定路線出行。隊伍蔚為壯觀。所經之處,村民們點燃焰火、鞭炮,並以樂隊歡迎,熱鬧非凡。

教育學園

東宅國小

楓亭東宅村 楓亭東宅村

東宅國小建於1956年,原名慈岳中心國小,經過近50年的發展,曾經的慈岳中心國小如今已更名為東宅國小。校園原是蔡京相府,故而在操場留下蔡京相府古井和三株千年古荔,現為楓亭二十四景之一。

蔡襄中學

楓亭東宅村 楓亭東宅村

仙遊縣東宅初級中學位於楓亭赤嶺,是個風景秀美的學校,鄰近文子水庫,周圍空氣清新,楓慈谿緩緩地流,是個好地方。學校創辦於88年9月,現有校園面積近35畝,有教學樓兩幢教室36間,學生宿舍樓兩幢32間,教工宿舍樓兩幢50間,建築總面積6770M2,200米環形跑道一個,現有教職工67人,班級22個,學生1066名。

楓亭東宅村 楓亭東宅村

2013年9月25日,仙遊縣人民政府經認真研究

,作出批覆,同意由楓亭鎮人民政府提出的“仙遊縣東宅初級中學”更名為“仙遊縣蔡襄中學”的申請,其辦學性質、辦學層次不變。陳建輝說,蔡襄作為一代名臣,立下風範,彪炳千秋,享譽古今,昭示後人。學校要教仰先賢,弘揚蔡襄文化,沿著先人的足跡,以學校更名為新的起點,廣栽桃李樹,細育棟樑材。承載著各級領導的重託,學校領導班子將開拓進取,大膽創新,積極調整和不斷完善教育教學設施,創新教育教學理念,探索課改教學模式,努力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在各方面取得各項優異成績。在堅持不懈的努力中高揚理想的風帆,把理想的種子撒在莆田南大門這片沃土裡,用現代文化精神充溢師生的心靈空間,不辜負蔡襄家鄉人民的希望。

歷史人文

宋代,東宅境內登進士第者66人。五代時,永春人留從效定居在赤湖留宅村(今東宅村留宅自然村)在泉州當衙兵,以功任散員指揮使,因戰功而升任清源軍節度使、泉南等州觀摩使,授平章事兼待中、中書令,封鄂國公、晉江王;義子留居道任尚書左僕射;赤嶺人蔡京五度拜相。

留從效

楓亭東宅村 楓亭東宅村
留從效,宋鄂國公晉江王,字元笵(906~926)。原籍永春,但從小定居楓亭留宅,在五代王審知身後的福建動亂中,據有泉漳十七年,名義上隸屬南唐,實為自治,採取息兵安民保土政策,大力發展生產和海運,使興化、泉、漳三地在五代全國性的戰亂中獨得繁榮和發展,又能順應全國統一的歷史趨勢,擁護後周和北宋中央政權,《資治通鑑》等各種史書記述甚詳。其兄留從願曾任漳州刺史,從子留居道知莆田縣。留宅今存留府和御書樓遺址,御書樓存有南唐元宗、周世宗和宋太祖賜給留從效勅書共八通,留居道從越南引種荔枝18棵,現存3棵,留居道墓在赤湖。
留從效出身寒微,知人疾苦。治理泉州17年,專以勤儉養民為務。平時一身布衣,將公服置於中門之側,外出和處理公務時才穿上。在主政期間,積極發展農業生產,令士兵墾田,召遊民種地,圍墾海灘,興修水利,泉郡因此常“倉滿歲豐”。手工業,特別是用於對外貿易的陶瓷、冶煉業和絲織業等,得到較大發展。留從效很重視教育,每年秋天都舉行考試,取明經、進士,謂之“秋堂”。後晉開運三年(946年),留從效在泉州擴建新城,城高1丈8尺,周長20里,為原有城牆的7倍。留從效十分重視海外交通貿易,令人在城內“開通衢,構雲屋”,以“招徠海上蠻夷商賈”;蠲除各種苛捐雜稅,允許自由貿易。當時,從泉州運往東南亞、阿拉伯和非洲東部等地的貨物有陶瓷器、銅鐵器等手工業品,從海外運回的有象牙、犀角、玳瑁、明珠、浮香、樟腦等貨物。泉州城內貨物充盈,商業繁盛,號稱“雲屋萬家,樓雉數里”。宋代泉州成為對外貿易巨港,留從效實為開創者。

蔡京

楓亭東宅村 楓亭東宅村

蔡京(1047~1126),字元長, 宋太師魯國公,王安石變法和新學的繼承人與推行者。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變法順利推行,全國各地興修水利工程一萬多處。在莆田,與蔡卞倡修莆田木蘭陂 ,後有侯官(今閩侯)“長者”李宏應詔,攜帶巨額家資來莆田建造木蘭陂,此陂於宋熙寧八年(1075)動工,歷經八年完工。
蔡京宦海57年,歷官神宗、哲宗、徽宗、欽宗四朝,徽宗在位26年中,蔡京五任首相,執掌國政近18年,輔佐徽宗“紹述先皇遺志”,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福利等各方面都有一定建樹。其書法也有很高地位。靖康金兵入侵時,朝廷激烈內訌,告老後的81歲蔡京被謫貶死於潭州,南宋後期理學取代王安石新學後,更因“得罪千古名教”而得罵名。現隨著王安石被重新認識,對蔡京也應有較為公允的評價。蔡京死後43年遺骨歸葬楓亭,今有蔡京墓在埔縫,蔡京府第遺址在東宅。
蔡京諸子中:
宋太保英國公領樞密院事蔡攸(1077~1126),位至宰執。在靖康時因朝廷內訌被誣企圖挾持徽宗復辟的罪名而遭賜死。
宋資政殿大學士禮部尚書蔡翛,忠心國事,也因遭復辟謗遭賜死。
宋宣和殿侍制、駙馬都尉蔡鞗,娶徽宗女兒茂德帝姬,靖康中與徽欽二帝一道被擄去金國,患難中仍長期侍奉徽宗,忠心耿耿,著有《北狩行錄》。
宋徽猷閣待制蔡絛,靖康中被流放白州,潛心著述,有《北征紀實》、《鐵圍山叢談》、《西清詩話》、《國史後補》等著作。

蔡卞

楓亭東宅村 楓亭東宅村

蔡卞,字元度,北宋書法家,蔡京之弟。生於宋仁宗慶曆八年(1048),仙邑慈孝里赤湖境(今楓亭鎮東宅赤嶺自然村)人,官至樞密院事。書法圓健遒美。《宣和書譜》稱其:“自少喜學書,初為顏行,筆勢飄逸,圭角稍露,自成一家,亦長於大字。”晚年所書有兼人之力。後世因其為人奸惡而輕其書。蔡卞小時聰穎敏悟,就讀于楓亭塔斗山青螺草堂(後易會心書院),他讀書過目不忘,才思敏捷,能把《三字經》、《千字文》等啟蒙讀物倒背如流,《四書》、《五經》經典也爛熟於心,且史籍方誌,百家雜說,國家法典無不瀏覽殆遍,觸類旁通。他學識淵博,滿腹經綸,才華出眾,名聞鄉里。

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蔡卞與胞兄蔡京同科舉登進士第,翌年,被授任江蘇江陰縣主簿,其時當地大富豪顧新元等人,趁著青黃不接之際,借穀物於庶民,利息高出平時一倍。蔡卞同情百姓疾苦,極力推行王安石的青苗法,斷然開倉借糧,以解百姓燃眉之急,煞住不法富人趁火打劫的囂張氣焰,免除農民遭受高利貸剝削之苦,因而受到王安石器重,招他為婿。

建築景觀

境內有宋代3株古荔枝、唐錦衣衛陳政墓、宋宰相蔡京祖墓、蔡京府第遺存水井;還有古建築物東宅廟夏午堂、夏午祠、浮天堂、龍興堂、龍泉宮、隆興宮等名勝古蹟。

千年古荔

楓亭東宅村 楓亭東宅村
楓亭東宅村 楓亭東宅村

楓亭東宅村古蔡氏族居有宋荔三株,見在原蔡京府地,虬枝老乾,葉蔽高宆,為諸處荔枝之祖,越千年而僅存。邑里志書記為五代留居道從安南移植,故老相傳,或為蔡襄手栽。此三株古荔原先乏人管理,為園中雜果所蔽。虧得楓亭文化研究會同仁努力,建造圍藩,把古荔保護起來,使老樹煥發青春,重新結果,味極香美。在楓亭鎮政府的支持下,東宅下社等村已再植荔樹一萬多株,今已呈現紅絹翠被,流丹燦綠的荔蔭景色。這是令人欣慰和振奮的。明大理寺卿、浙江人凌義渠曾作《楓亭荔枝》詩,中有:“不染煙霜膚更澤,獨超塵劫氣恆堅。根蟠蒼兕疑掀地,焰發紅雲直透天。”

蔡京古井

楓亭東宅村 楓亭東宅村

蔡京井口由17塊排列緊密的弧形紅磚環繞而成,井壁亦是由規則的弧形紅磚相疊鋪成的。

楓亭東宅村 楓亭東宅村

經文管部門工作人員現場測量,井口內徑85厘米,弧形井磚長10.7厘米,高4.5厘米,內弧長13.8厘米,外弧長17.5厘米。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口井目前還未清淤,井深4.2米,清淤後,井將再加深近2米。
莆田市文管辦主任連金焰說:“以往看到的宋

井都有石頭井台,且井壁砌石均為長方形磚。像這樣沒有井台,而且採用特別製作的弧形紅磚鋪成的井還是第一次看到,井口和井壁均由17塊井磚緊密排列而成,這樣的井夯實,不變形。但要讓井內直徑準確地達到85厘米,還要讓井外圍準確實現十七等份,這需要運用精確的幾何知識才能實現,在當時知識水平有限的情況下,是如何做到的,很值得研究。”
連金焰說,這口井位置絕佳,在當年應該是位於蔡京故居的後花園中。由17塊井磚排列是有講究的,“17”在當時是吉祥數字,除“3”而不盡,代表興旺發達。

太子山尖傳奇

仙遊縣楓亭鎮東宅村(赤嶺)西南面,有座山叫槐山,主峰海拔為182.3米。峰巒蜿蜒起伏,風光旖旎,此山又稱太子山尖。

楓亭東宅村 楓亭東宅村
楓亭東宅村 楓亭東宅村
楓亭東宅村 楓亭東宅村
為何稱“太子尖”呢?民間有一則美麗動人的神話般故事:早年在峰腰坡地上,有一戶山民搭座寮舍,主人叫蔡友福,妻子名叫陳嚇仙,夫妻勤事農耕及打柴為生。因不惑之年,尚未生男育女,無後繼嗣,而感到憂心忡忡不安。
一天,友福登上九鯉湖祈夢,乞求仙人指點迷津,求得一子,以承宗支。一打盹間,他進入夢幻,但見一仙翁步到他跟前,雙手作揖,並對他言道:“山間夫婦寮舍居,年逾四旬未生兒,妻懷六甲八月生,暈迷誤認為死期。丈夫悲痛離家去,母子兩人苦相依,只好暫棲古墓里,有朝一日天子居”。友福目不識丁,夢醒後對夢疑惑不解。回家把夢兆告訴妻子,嚇仙言道:“白天講夢話,如今,我們尚未生男育女,哪有兒子會當皇帝呢?”亦不把此夢當作一件事放在心頭。
一年後,嚇仙果然身懷六甲,不幸八月早產,嬰兒哇哇落地,由於當時缺醫少藥,出血過多,導致嚇仙暈迷不醒,友福自認妻子亡故,亦不想撫育嬰兒,只好用一張破草蓆裹身,連同嬰兒隨母葬於山腰古墓穴里。自己單身無奈離開草房,奔往他鄉,另謀生計,不在話下。
話敘嚇仙甦醒後,覺得自己和兒子都在這個古墓穴里,感到莫名其妙,抱著兒子速返草舍,卻不見丈夫蹤影,苦楚難言,只有在草房和古墓穴暫且木妻身。嚇仙痛哭丈夫不知在何方?母子相依為命,不知何時才有出頭日子。說著嚇仙跪地求拜蒼天保庇,忽見雲端隱隱約約出現一位白眉老翁對她說:“嚇仙你被誤認已死,你兒子亦遭厄運,同葬太子穴地,別傷心,你兒子是皇帝命,將來會登上寶座,今賜贈予你這些禮物,以解燃眉之急”。說著遞給一把剪刀,幾張白紙和一顆仙丹。並附言:“當你需要什麼就可剪成什麼,應有盡有。這顆珠子可含在口裡,肚子就不會餓了。”言畢老翁就不見了。嚇仙為了應證老翁贈品的靈驗,用白紙剪成一位“院子”,口裡念念有詞,果然一位老院子從後山向她走來,嚇仙又剪成九張冥鈔,叫院子帶著冥鈔到溪南埔縫一家小店鋪買糕餅給自己兒子吃。第二天,店主人清點鈔票時,卻發現有幾張冥鈔,起初不以為然,認為孩子把冥鈔放在抽屜里,後來多次發現有冥鈔,主人詢問家人,他們都說沒有幹這件事,使主人疑惑不解。
第二天下午三時左右,果然又來了一位跟以前來的一個模樣的老叔公向店主購買糕餅,付了紋銀就走了。主人發現行跡可疑,叫了家人跟蹤,發現老叔公走到太子墓邊就不見了。店主以為鬼神在作祟,祈求一家平安無事就好了!不把它當回事。
數年之後,惠北有個柯員外,為求子孫昌盛高官顯爵,聽聞楓亭東宅槐山有個風水寶地——太子穴。他專程來到東宅地域查尋,時至中午,柯員外在埔縫小店裡歇息,詢問店主能否告知穴位所在。主人將以前發生之事告知柯員外,並指點方向讓他上山尋找。可是,柯員外找遍整座山頭,卻不見風水寶地。坐在一座古墓之側休息,偶然聽到墓里傳出有人講話的聲音:“母子苦命兩相依,再過三年出頭時,剪著皇冠和紫袍,太子登基作帝衣。再剪木船與衛兵,護送吾兒上帝京,只怕金針烏狗血,命喪黃泉化赤泥”。柯員外聽言喜出望外,原來太子寶穴就在此處。若能得到這塊風水寶穴,子孫升科發達,為柯氏家族光宗耀祖,那該多好啊!後來用重金購買這塊風水穴地為先祖建墓。
動土開工那天,柯員外在古墓頭後釘下金針,又潑下烏狗血,瞬間天昏地暗、雷鳴電閃,忽見五條金龍從古墓穴里鑽出,騰空飛奔,太子母子及隨從五人各乘其一,飛越過楓慈谿及赤嶺上空,約有五里路程落下,立即變成五山峰,就是今天人們稱為“五龍盤珠山”(俗名叫羊角寨)。
說得也奇,古墓穴的五龍受傷後,在空中飛翔時把鮮血往下淌在太子墓周圍山崗丘陵地帶,把泥土染成赤色(紫泥土),人們把這個地方叫赤嶺,嶺下西面一個深水湖的水亦變赤色,人們稱赤湖。赤湖慈谿太子穴,蒼天賜贈帝王業,天機泄漏人毀壞,五龍飛馳母子逐。五龍落地成寶珠,傳承宋代再復甦,蔡氏家族人輩出,蔡京兄弟宰相呼!

五龍盤珠

楓亭東宅村 楓亭東宅村

“五龍盤珠”,五座山峰連綿逶迤,每當夕陽映照蜿蜒起伏的峰巒,狀似五條神龍盤旋飛舞而來,爭奪“明珠”似的“夕陽”。特殊的自然景觀,鄉人世代相傳稱為“風水寶地”。今綠樹滿山,林木蔥蘢,西側一座宋代蔡襄、蔡京曾祖父磚墳仍在,小路崎嶇,可登攀而上。據《仙溪志》記載:僅蔡襄、蔡京“蔡氏”一族,在宋代登進士者達23人,其中“兄弟雙進士”(蔡襄、蔡高)“昆仲兩宰相”(蔡京、蔡卞)科第蟬聯,簮纓鼎盛,世代讀書致仕成才傳統的文化教育家風,深受史家高度評價。登上“五龍盤珠”放眼:大帽山諸峰錦繡西峙,楓慈谿碧水清波東流,千村萬戶樓廈錯落於綠蔭掩映之中,一派平疇,視野廣闊,無窮景致。

湖心印月

楓亭東宅村 楓亭東宅村

“湖心印月”,位於東宅村赤嶺之北。“舊圖經”云:“周環五里,土石皆紫。”“故山稱赤嶺,水稱赤湖。”(楓亭志)。歷史上這裡湖面寬闊,西引楓慈谿之水,東會蕉溪之流,碧波盈盈,綠水澄澄,湖中石刻“湖心印月,石上流泉”詩句,寫出了當年不凡的美景。古代高官豪門選擇湖畔建造府第者多,五代晉江王留存效“王府”和宋代宰相蔡京“相府”,均就近擇居落座於風光優美的赤湖南北岸,遺址仍在。唐末副諸衛上將陳政墳、尚書左僕射留居道墳、藥王吳本“龍泉宮”拜石,以及“五龍盤珠”的五龍山,均分布在湖畔,值得考研。今湖面雖然大為縮小,湖水仍四時不竭,清澈見底,每逢月夜,皓月當空,月影倒映湖中,現出古人稱羨的“湖心印月”的特有景觀。近年,新建的東宅水泥橋與古代船型古橋,結對成雙,恰似雙虹展翅,飛跨過湖,水借橋之雄,橋依水之秀,月色與橋影一起流動,清風同水聲輕輕濾過,氣韻生動,聲色俱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