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為民[航空航天專家]

楊為民[航空航天專家]

楊為民(1935年1月15日~2002年1月30日)男,出生於天津,祖籍河北省遷安市。可靠性工程技術專家。他主持研製成功中國第一架高空無人偵察機。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可靠性工程專業。他組建了“國防科技工業可靠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推進了中國可靠性事業的發展,其研究成果指導了軍、民飛機機載產品壽命技術工作和武器裝備可靠性技術工作,取得了重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基本信息

簡介

(圖)楊為民楊為民

楊為民,1935年1月15日出生於天津市,祖籍河北省遷安市。可靠性工程技術專家。父親是我國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母親是高級幹部。

他主持研製成功中國第一架高空無人偵察機。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可靠性工程專業。他組建了“國防科技工業可靠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推進了中國可靠性事業的發展,其研究成果指導了軍、民飛機機載產品壽命技術工作和武器裝備可靠性技術工作,取得了重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成長經歷

楊為民,1935年1月15日出生於天津市,祖籍河北省遷安市。父親是我國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母親是高級幹部。楊為民先後在革命聖地——延安、太行抗日根據地和華北解放區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延安精神永誌不忘。他曾在早期自傳中,敘述了小時候跟隨父母輾轉太行抗日根據地的往事:“當時在山地行軍不能騎馬,我也只得走,人小走不動,他們就用皮帶捆住我的,一個人在前,一個人在後,上山時前面的人拉我,下山時後面的人拉我。我親身體會到叔叔阿姨們都是自己的親人,我生活在大家庭中。有時我住到老鄉家,老鄉給我們做點好吃的(小米飯),可是他們卻吃野菜,爸爸又把飯送回去,讓他們自己吃,我知道老鄉對我們真好。”楊為民非常理解父母當初給他取名“為民”的深刻含義和期望。楊為民在革命環境中薰陶長大,18歲加入中國共產黨,從入黨那天起他就立志為黨、為國、為民奮鬥一生。

1953年他考入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後轉學到北京航空學院,學的是飛行力學專業,立志為一窮二白的新中國航空事業獻身。1958年大學畢業,留校在火箭系當教師,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先後擔任過教研室副主任、系教務組組長等職。

1970年至1985年,楊為民參加了中國第一代高空無人偵察機的研製工作,曾任總設計師和無人機所副所長。他為我國第一代高空無人偵察機的研製成功,不僅貢獻了自己的智慧和青春年華,而且付出了血的代價。

1977年,他在機場指揮該無人機試飛期間,正和一位教師操作手搖吊車,突然由於吊車的機件失靈,飛鏇的搖把重重地打在他的左臉頰上,掀起一大片皮肉,頓時血流如注,被送進北京空軍醫院。由於傷勢嚴重,手術進行了4個小時,縫了40多針。楊為民只在醫院住了一周,放心不下試飛工作,天天要求出院,醫生拗不過,只得同意他出院,並再三叮囑,一定要全休,一周后回院複查。可楊為民一出院就直奔機場,把全部精力都用到了試飛工作上,他要把失掉的時間搶回來。楊為民“拚命三郎”的綽號由此產生。

1985年,年逾50歲的楊為民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可靠性工程專業,是我國惟一培養從本科生到博士後各層次可靠性工程專業人才的基地。楊為民領導的團隊實行產學研相結合,面向國防,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應國家急需,先後組建了多個國家級和部門級的可靠性工程技術中心,並承擔了國家多個武器裝備重點型號的可靠性技術研究、支援、諮詢和顧問等工作。為我國可靠性工程技術的發展和先進武器裝備的研製成功做出了顯著貢獻。

1988年,他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北京市勞動模範”之後,中央組織部、全國總工會和北京市幾次組織勞模到外地休養,他一次也沒去過,全身心撲在工作上。

楊為民除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工程系統工程系主任、教授,可靠性工程研究所所長職務外,還任中國航空學會可靠性專業委員會主任,總裝備部科技委兼職委員、可靠性技術專業組組長、武器裝備可靠性工程技術中心主任,國防科工委質量和可靠性技術專家組組長、國防科工委可靠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航空工業第一、二集團公司可靠性工程技術和管理中心主任等職。

科學成就

設計研製成功高空無人偵察機

楊為民擔任高空無人駕駛偵察機(含地面遙控遙測站)總設計師,主持並解決了“空—地”大系統總體設計、“導航與遙控”綜合導引精度、空中投放“母—靶”機干擾、“陸面—水面”整機回收安全性等技術關鍵。該型號1978年定型試飛成功,1980年設計定型並轉產,裝備我國空軍部隊。該機種填補了國內同類機型的空白,在國內處領先地位,為國防科技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獲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並已被鐫刻在中華世紀壇青銅甬道上。

可靠性系統工程理論的套用研究

楊為民在教育領域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可靠性工程專業,為我國航空航天等行業提供了急缺的高級技術人才。在科研方面,他針對航空裝備外場可靠性數據的隨機性和機載產品與設備廠內試驗缺乏科學理論依據的現狀,開展了“現場數據處理及壽命評估方法”、“對工程經驗法的理論分析及其套用”等具有開拓性套用理論研究,在航空機載設備的壽命研究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進而在航空產品壽命研究及其套用取得明顯成果的基礎上,針對新研航空裝備對可靠性技術的需求,開展了“軍用飛機可靠性維修性參數體系”、“民用飛機可靠性、維修性技術”等重大課題研究。其成果成功地指導了新機,新產品可靠性、維修性設計工作。他創造性地提出了可靠性系統工程的原理及方法,其研究分支包括可靠性、維修性(含測試性)、保障性設計,分析與實驗等領域。此項研究工作針對性強,有力地指導了工程實踐,研究成果為國防科工委採納並在有關重點型號研製中推廣套用。1995年,他主持了“武器裝備2000年可靠性與維修性發展戰略研究”,開創了我國武器裝備可靠性共性技術預先研究的先河。1998年,他主持了“武器裝備2020年前可靠性維修性發展戰略研究”,為2020年前可靠性共性技術預先研究打下了基礎。

產品壽命研究獲得重要成果

楊為民以系統可靠性數字仿真理論為基礎,針對機載產品與設備定、延壽命技術難點,開展有關的理論及套用研究,為產品壽命試驗及其壽命評估提供了科學依據,並開拓性地建立了“領先飛行試驗”的程式和方法,提供了領先飛行安全控制的理論依據。在我國形成了一套首創的運7飛機機載產品與設備定延壽的程式和方法。同時,他及時而有效地將套用研究成果和運7飛機機載產品與設備延壽技術,推廣套用於其他軍、民機機載產品定延壽工作中。運7飛機機載產品與設備壽命從500小時延壽至5000小時,已取得經濟效益近2億元。“運7機載設備的定延壽技術”課題獲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殲7系列飛機、殲8系列飛機、直8、強5、轟6外貿機及運8等軍用飛機均採用該項機載設備定延壽技術,產品延壽工作已取得顯著成效。例如,殲8、殲8Ⅱ飛機在其壽命周期中,每飛行小時消耗費用分別由3.008萬元和5.81萬元下降到了1.339萬元和2.703萬元。“航空技術裝備壽命和可靠性研究”課題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