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橋老街

楊橋老街

楊橋老街(楊橋古鎮)街區又稱楊橋歷史文化街,位於常州市武進區前黃鎮漕橋西北與運村的西南部錫溧河附近,保護範圍:東至丁家塘以東18米、朱家浜東岸線,南至張憲浜以南至少18米,西至觀音浜以西至少10米,北至牧齋院以北至少18米,保護區面積約4公頃。

古鎮簡介

楊橋老街(楊橋古鎮)街區是以古南楊橋周圍商業老街為核心,以楊橋浜(又名張憲浜)延伸展開的蘊藏豐富的明清建築遺存和遺蹟、人文景觀、革命鬥爭史內涵的歷史文化地區。

該區域村落集中,人口稠密,有莊基村、前朱家塘、後朱家塘、堵家塘、丁家塘等10餘座自然村落。境內有楊橋浜、朱家浜、堵家浜、觀音浜、新街浜等諸條河溪環繞,碧水清溪上架設有南楊橋、莊基橋、虹橋、太平橋(又稱謝橋)、東楊橋、新楊橋、新虹橋、新太平橋等形態各異,大小有別的古典和近現化橋樑。諸多屋宇臨水而建,構成一派枕河人家、小橋流水,具有江南水鄉兼具園林色彩、詩情畫意的自然景觀。

楊橋鎮歷史

楊橋鎮歷史,起始於南宋,元末明初已成為江南行省常州府的重鎮,它東西分別通達常州府的太湖和滆湖,以及鎮江府的金壇縣,是北上常州府城,南下宜興縣城及浙江湖州府城的必經之地。清代中期,楊橋鎮成為常州府陽湖縣和宜興縣交界地區的集市貿易中心,大批商賈雲集於此,築園造第,樓宇毗鄰,其繁華一度超過宜興縣城,被稱為“太湖首鎮”。清末民初,雖然周邊逐漸興起一些市鎮,但以楊橋老街為中心的商貿盛況仍居湖塘鎮等街鎮以上。目前從以南楊橋為中心地段形成的東、西、南、北等老街上,遺存的古典建築及構件上,仍能反映出當年繁盛的概況。據當地人回憶,此地曾集中有飯館、綢布莊、南北雜貨、國藥、木行、竹器、銀匠店、漁行、肉莊、染坊、槽坊、豆腐坊、木匠店、茶館、小吃店,甚至還有煙館(鴉片館)等各行各業商號店肆百餘家,其中當年的同仁堂藥店、白虎堂茶館、丁家堂糧行、陳萬隆煙店、全盛嫁妝鋪、榮光客棧等老字號商鋪更是名噪一時。而鎮上開張的戲院和創設的中學堂也早於周邊街鎮。當時水路交通極為便利,每天有常州、無錫往返於宜興、溧陽的輪船及不定期的班船泊於楊橋碼頭。至今無數遺存於保存完好的千餘米長的石駁岸壁間的牛鼻孔纜繩石,見證了當時船隻擠泊之情景。為了防止盜賊作案,老街四面街口均設定有晝開夜閉的柵欄門,並僱傭專職更夫巡邏報點。

楊橋古鎮(楊橋老街)還是一處抗日時期對敵鬥爭的重要地區。在1940年至1945年間,新四軍、游擊隊多數以楊橋地區為通道,出入於宜興、武進之間。該地區是武南共產黨地下組織的主要聯絡跳板,如今南楊橋南堍西街今橋南新村24號,即是當年中共太滆地委新四軍南楊橋地下交通站舊址。1945年5月,交通站負責人中共地下黨員戴榮坤被日寇殺害於漕橋。

隨著時光的流轉,公路交通的發展,楊橋周圍市鎮的興起與繁榮,處於邊遠地區的楊橋逐漸衰落,老街的繁華逐漸退出歷史舞台,成為人們的記憶。然而,老街曾經繁盛的痕跡仍在,占地360餘畝範圍的老街上還保留著二萬七千餘平方米麵積的老房子,街上花崗岩條石和青磚砌築的路面依然保持原樣。更有保存完好的丁家塘丁宅、百歲莊、牧齋院、中共太滆地委新四軍南楊橋地下交通站舊址、南楊橋、太平橋等處屬於常州市新公布的文物保護單位。尚有清道光年間的《重建楊橋碑記》石刻遺存、關王文昌閣、白虎堂茶館遺址,修建於清代的古典石樑式莊基橋和東虹橋,始建於明代重修建於現代的保丁寺和太平庵寺廟庵堂。據傳,著名的“火燒紅蓮寺”中的寺廟就在南楊橋東側,數年前曾出土雕刻有蓮花圖案石經幢部件即是其遺物。區內尚有堵家塘、前後朱家塘等處多座保存完好的500餘間古典民居建築。如此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內涵,以及如畫迷人魅力之景觀的優越環境,在常州地區是不多見的。目前武進區已決定投資數億元資金進行全面規劃,逐步修復開發,並邀請宜興聯手,重建一個常州“周莊”版古鎮。

2008年2月26日,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常州市歷史文化街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