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卓林

楊卓林,清末黃沙楊林人,好武,喜讀兵書及戰爭稗史,常與鄉里會黨交遊。

楊卓林(1876~1907)又名恢,字公朴。清末黃沙楊林人。好武,喜讀兵書及戰爭稗史,常與鄉里會黨交遊。 光緒十九年(1893),入清軍江南福字營當目兵。次年參加中日甲午戰爭。光緒二十六年,任張春發營武衛左軍隊官,開赴京津,抗擊侵華八國聯軍,在張家灣戰役中,奮勇當先,親手刺死日軍騎兵斥候,左足受槍傷。帝國主義列強肆意侵略瓜分中國的事實,使楊進一步認清帝國主義侵略本性和清王朝統治集團的腐敗,遂萌發了反帝革命思想,憤然離開清軍,遍游東南諸省,聯絡各地會黨。兩年後,入南京將備學堂,光緒三十一年七月畢業。時德國無理要求劃南京獅子山為租地,兩江總督周馥擬允諾,蘇滬人士集議反對,楊激於愛國熱忱,慷慨陳詞,謂“國家土地,不可以尺寸與人,否則以賣國論罪。”首倡刺殺周馥,常攜手槍外出,準備相機行事。事為周馥偵知,欲致之死地。而租借之議亦作罷。故交陶森甲勸楊勿作無謂犧牲,並資助東渡日本,先後入鐵道學校與神田區等警監學校。常至橫濱,從粵人李植生學制炸藥、炸彈。秋,由黃興介紹入同盟會。後經楊介紹入同盟會者數百人。楊所論軍事問題深為孫中山稱許。冬,日本政府循清廷之請,頒布《清國留學生取締規則》。遂與姚宏業、寧調元、陳天華等組織反對“取締規則”鬥爭,鼓動留學生回國革命。陳天華在日本投海殉國後,楊遷居橫濱,繼續研習製造各種炸彈及使用方法。
光緒三十二年夏,聞姚宏業憂憤投江死難。憤然返國,在南京、上海等地活動。萍瀏醴起義爆發,楊在南京運動軍隊和會黨回響。起義失敗,偕同李發群、廖德番至揚州聯絡會黨,並謀刺兩江總督端方。因混入會黨之督署密探蕭亮、劉炎告密,楊等三人同在揚州被捕,押解南京。
光緒三十三年一月,端方派要員審訊,楊慷慨陳詞:“我是革命黨,嘗閱歐洲歷史,知中國非實委政治革命,不足以救亡。法國盧梭云:‘不自由毋寧死。’佛家云:‘眾生一日不出地獄,即餘一日不出地獄。’白種迫我黃種,楊卓林立志保種救國,是非俟千百年後史家評論。”端方親自審訊,志且罵且起,掀翻案桌,慨然道:“我志不遂,死耳,天下豈有畏死卓林耶!”二月初七日(3月20日)在南京東市英勇就義。縣人潘晉、萍鄉葉鈞等收葬於南京。民國元年(1912)2月南京臨時政府在南京玄武湖原端方私宅建烈士祠,祀殉難烈士楊卓林等。後改葬長沙嶽麓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