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體外系

椎體外系

錐體外系,主要的功能是協調肌群的運動、調節肌張力維持和調整姿勢等,包括大腦皮層、紋狀體、紅核、黑質、小腦、網狀結構和前庭神經核等。錐體系與錐體外系兩者不可截然分割,功能是協調一致的。錐體外繫結構較複雜,涉及腦內許多結構,包括大腦皮質、紋狀體、背側丘腦、底丘腦、中腦頂蓋、紅核、黑質、腦橋核、前庭核、小腦和腦幹網狀結構等,通過複雜的環路對軀體運動進行調節,確保錐體系進行精細的隨意運動。錐體外系主要功能是調節肌張力和協調肌的活動等,在保持肌的協調和適宜的肌張力的情況下,錐體系得以進行精細的隨意運動。狹義上的錐體外系主要指紋狀體,包括紋狀體(尾狀核、殼核和蒼白球)、紅核、黑質及丘腦底核,總稱基底節。

基本信息

系統

錐體外系主要包括皮質一紋狀體系和皮質一腦橋一小腦系兩個系統。

皮質

一般認為錐體系以外調節肌肉運動的中樞神經,錐體外系主要的功能是協調肌群的運動、調節肌張力維持和調整姿勢等。其包括大腦皮層(主要是額葉)、紋狀體、紅核、黑質、小腦、網狀結構和前庭神經核等。錐體外系發自大腦皮層後,它們在下行途中先與紋狀體發生聯繫,然後經過多次換元後才抵達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大腦皮層也與小腦皮層之間所形成的大腦、小腦環路,對於調節和影響大腦皮層發動的隨意運動十分重要。

錐體外系的主要傳導通路有二條:

(1)皮層紋狀體通路/由大腦皮層(主要來自額葉和頂葉)發出的纖維到紋狀體,由它發出纖維到中腦的紅核,黑質等處,黑質發出纖維到腦橋、延髓的網狀結構,最後抵達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
(2)皮層、腦橋、小腦通路/從各大腦皮層(額葉,顳葉,枕葉)發出的纖維到腦橋核,換元後發出纖維交叉到對側,經腦橋臂止於小腦皮層,然後由小腦皮層發出纖維經齒狀核(小腦深部的核團)、紅核下行至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

兩條通路

錐體外系控制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主要通過兩條下行途徑:即皮層-/紅核-脊髓束和皮層-網狀-脊髓束。這些通路都經過多次換元後才抵達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
大腦皮層在控制軀體運動的過程中,還得不斷從下級中樞接受反饋信息,經常調整其傳出衝動,才能使機體具有適宜的肌張力,維持一定的姿勢體態,同時使隨意運動在力量和方向上達到預期效果。在這些聯繫中,大腦、小腦環路,紋狀體和小腦功能的完善具有重要作用。
小腦的主要功能是維持軀體平衡、調節肌張力及協調運動。小腦半球與大腦皮層有雙向性的聯繫,即小腦一方面接受大腦皮層下行的控制,同時也發出纖維返回到大腦皮層。小腦的傳出纖維主要發自齒狀核,它們一部分止於紅核,經紅核脊髓束到達脊髓前角;而大部分纖維止於丘腦,由此發出纖維返回大腦皮層,對大腦皮層發動的隨意運動起調節作用。這個大、小腦皮層間的環路在人類最為發達。小腦損傷後的病人,隨意動作的力量、方向、速度和範圍均不能很好地控制,表現為乏力、乏平衡、乏協調的症狀。即四肢乏力,行走搖晃不穩;當病人閉雙目、兩腳並擾站立時,就無法維持自身的平衡;
協調動作也發生障礙,拮抗肌作輪替動作時,協調障礙明顯,這稱為意向性協調障礙,也稱為小腦性共濟失調。
紋狀體其功能尚不完全清楚。臨床上該系統病理損傷的主要表現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具有運動過多而肌張力降低的綜合徵,如舞蹈病和手足搐動症;另一類為具有運動過少而肌緊張過強的綜合徵,如震顫麻痹(巴金森氏症)。
震顫麻痹的病人,全身肌緊張增高,肌肉強直,隨意運動減少,動作緩慢,面部表情呆板,常伴有靜止性震顫。這種震顫在靜止時出現,情緒激動時加強,進行隨意運動時減少,入睡後停止。臨床病理研究顯示震顫麻痹的病變部位在中腦黑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