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杧果

森林杧果

化學成分莖皮含無羈萜(friedelin ),3β一無羈萜醇(friedelan 附方1.治“接短魯短,短嘎”森林杧果莖皮乾品研粉,開水送服3~5g。

簡介

漢語拼音

Sen lin mang guo

傣藥名

南檬巴

別名

檬典占

特質

中藥材基原

為漆樹科植物林生杧果的莖皮。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

林生杧

果 Miingifera sylvatica Roxb. 常綠大喬木,高6~20m。樹幹直,樹皮灰褐色,厚,不規則開裂,裡層分泌白色樹脂;小枝無毛,暗褐色。葉互生,膜質或薄革質,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15~24cm,寬3~5.5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葉面略具光澤,兩面無毛;側脈16~20對;葉柄長3~7cm,基部增粗。圓錐花序頂生;小苞片卵狀披針形,長約lmm;花白色;花柄纖細,長3~8mm,中部具書;萼片5,卵狀披針形,內凹;花5瓣,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約7mm,寬約1.5mm,無毛,裡面中下部具3~5條暗褐色脈紋;雄蕊僅1枚發育,退化雄蕊1~2,小鑽形;子房球形。核果斜長卵形,微扁,長約6~8cm,最寬處4~5cm,先端延長成尖銳而向下彎曲的喙,長約1cm,外果皮和中果皮薄,堅硬。春季開花,果期5~8月。生於海拔600~1900m的山坡或溝谷林中。雲南西雙版納有分布。採收加工

采莖皮曬乾備用,或隨用隨采。

化學成分

莖皮含無羈萜(friedelin),3β一無羈萜醇(friedelan-3β-ol),環木鳳梨烯醇(cycloartenol),美決明子二烯醇(obtusifoldienol)和β-谷甾醇(β-sitosterol)[1]等。

藥用

性味

味苦、澀,氣腥,性溫。入風、土、水塔。

功效

清解熱毒,收斂止瀉,利膽退黃,除風止痛。

主治

主治“接短魯短,短嘎”(腹痛腹瀉,腹脹),“攏案答勒”(黃疸),“兵洞洪洞飛暖”(皮膚瘙癢,斑疹,疥癬,濕疹),“阻傷”(跌打損傷),“攏梅蘭申”(風寒濕痹證,肢體關節酸痛,屈伸不利)。

用法用量

內服:研粉,3~5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鮮品適量,搗爛炒熱敷。

附方

1.治“接短魯短,短嘎”森林杧果莖皮乾品研粉,開水送服3~5g。(景洪市名傣醫康郎侖

驗方) 2.治“攏案答勒”,“兵洞烘洞飛暖”森林杧果莖皮適量,煎湯外洗全身。 3.治“阻傷”,“攏梅蘭申”森林杧果莖皮、除風草、毛葉巴豆葉、白花曼陀蘿葉、蘇木葉、蔓荊葉鮮品各適量,搗爛炒熱後包敷患處。(2、3方出自西雙版納州傣醫院傣醫康郎香驗方)

備註

藥物分類

植物藥

參考文獻

化學成分 [1]ANaneyulu V,et a1.C A,1992,117:44568e

傣藥名與別名出處

《西雙版納傣藥志》、(勐臘)

參考

《中華本草》傣藥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