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園巷

棗園巷

棗園巷是明清時期秦州城裡300多條古巷道中以物產命名的巷道之一,其位於秦州伏羲廟以西。總體呈南北走向,長約二三百米。巷道入口較窄,入巷逐漸變寬,平均寬度4.5米。


棗園巷民居,是秦州民居的重要組成部分。巷內民居依照時間的順序劃分,有明清建築、民國及建國後建築等。明清建築均以一進兩院者居多;民國建築除部分為一進兩院者外,大多同建國後建築一樣,均為一進一院建築格局。著名的明清建築院落有:
棗園巷6號院:此院為一進兩院,中有過庭相連。2002年被列為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院落”。院內建築保存基本完好;
棗園巷15號院,今稱孟家大院,是秦州典型的以房主的姓氏命名的居民院落。此院亦為一進兩院式建築格局。大門東向。據《大清會典事例》載:公侯以下官民瓦屋,門用黑飾;鄉里世宦富貴之家,以磚築門樓,上覆瓦,圓脊,二門常設垂花門,深宅大院中,正房和廂房缺口處連線的牆壁,兩側常裝有牆門,俗稱配門,有垂蓮柱頭、斗拱、雀替等飾物,也較華麗。
孟家大院之門,即為公侯以下二進式大門及垂花門。院內垂花門脊飾或蓮花菊花,整座院落建築華麗而不媚俗。
棗園巷古槐
古槐是古巷的歷史見證。槐又名面槐、細葉槐、金葉槐、護房樹、國槐等。《爾雅》里還有“守宮槐”之名。民國以前巷內古樹森森,生長有柳樹、白楊、泡桐等等,今僅存古槐、刺槐等古樹7棵,巷東6棵,巷西1棵。
有名的古樹為:
長者槐,位於15號院外,樹齡逾00歲,以“暮色蒼顏”為古樹之長者。
散花槐,16號院內古樹,樹齡300餘年。樹幹東傾,長枝凌空。輕風拂來,槐枝輕曳,恰似天女散花,又恰似虬龍飛舞在天。美麗的古槐樹為16號院增添了絲絲靈氣與祥和。
刺槐,為巷中槐樹家族中的“異邦客人”,原產於歐美,今近100歲高齡。
國槐刺槐如情同手足之兄弟,以不同於人類的方式相互問候、相互安慰、相榮相存,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守望著古巷。
古槐樹紡線老太的傳說
民國年間,一個月明星稀、無風的晚上,忙碌了一天的紅房夥計們因第二天放假休息,故晚飯後湊在一起抽旱菸喝酒拉家常。不覺中已是大半夜了,此時酒也喝乾了,旱菸也抽完了。按理說該大夥休息的時候了,但是興頭上的他們連一點睡意都沒有,因此一個夥計到巷道口小雜貨部再去買點酒、煙。誰知,當他走到15號院這棵老槐樹下,忽然,樹上傳來了一陣又一陣的“嗚—嗚”聲,那聲音就如同正在紡線的紡車聲,不緊不慢地響著。
他覺得有些奇怪,心想半夜裡誰會在樹上紡線呢,難道是聽錯了,還是風吹樹梢在響?就這樣,“嗚—嗚”一陣急、一陣緩響著。於是,他抬頭順著聲音傳來的方向望去,在月色下他似乎望見樹梢上坐著一個人影,並低著頭,聲音就從那兒發出。不看則已,一看可把他給嚇壞了。他連哭帶喊跑回了屋子,一言不發和衣而睡了。看他一言不發,人們就帶著充滿疑惑的心理散去了。第二天,大家想到昨晚上的怪事,就試探著又去追問他到底是咋回事?他就把昨晚走過樹下聽到的紡線聲以及樹上的人影的事說了出來。他這一說,惹得大夥哈哈大笑,都笑罵他膽子小,夜間不敢出巷道,盡胡編。
這事又過了數年,直到祖祖輩輩生活此巷的幾位老人,都因有過夜間聽到樹上“嗚—嗚”的聲音、並且也有曾看到樹上人影的經歷,故此棗園巷古槐樹上有紡線老太太的傳聞就一直“纏繞”在這棵槐樹上,流傳至今。
民居新韻
棗園巷16號院,原來為一進兩院式建築格局民居院落,前院古舊建築無存。院北為三層磚混結構樓房。院東青瓦平房。院之東北角,有一碗口粗細梨樹,花燦若白雪,晚風中散發著甜香。院東設盆景數盆。梨花晚景,為棗園巷增添了些許的安逸與寧靜。
棗園巷是秦州西關城以西一條很有名氣的巷道。據傳,此巷明清時期北抵西關城北城牆,那裡原為一大片棗園,足有數十畝。每年棗樹開花的時候,黃花點點,花香四溢,人們紛紛到這裡觀賞棗花;而當棗樹成熟果實纍纍的季節,人們又紛紛到這裡摘取樹上的棗,除用來煮米飯、做補品等外,還以棗饋贈親友,故人們習慣稱此巷為棗園巷。
民國年間,棗園巷改稱“東團巷”、“榮譽巷”。巷以北有手工作坊紅房(即染房),後秦州小北門張氏改為“天水工合火柴廠”。解放後改建為棗園巷國小,巷名恢復舊時名稱“棗園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