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衣

古代的雨衣,現在小數地方還有在用。首先是因為,近年來,農民生產項目多樣化,且耕種效率大幅提高,“斜風細雨即歸家”,除了插秧和偶爾一二次緊急之事,已不再風雨無阻整年泡在田裡勞作,田間勞動的雨具用途已大為減少,其次是被現代多樣化的雨具如塑膠雨衣、雨傘等所替代,年輕人比較喜歡。江南盛產棕櫚樹,多用棕絲編織蓑衣,稱棕衣,也有稱“棕蓑衣”。最著名的是唐代張志“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的名句,描繪了一幅極富詩意的江南漁家生活畫面,或讓人垂羨的江南隱者生活場景。

基本內容

後馮村穿的棕衣式樣後馮村穿的棕衣式樣

後馮村歷史上富業以穿棕衣為主要經濟來源。這一村的棕衣為長衣,無袖,下垂一層密集的棕片,使不透水。20多年前,農村房前屋後還到處長著棕櫚樹,樹幹上裹著層層棕片。要使用棕絲時,攜把刀搬把梯子爬上棕櫚樹,將一片片的棕絲剝下,去掉棕葉,晾乾待用。編制棕蓑衣的工具十分簡單,一根比筷子略小的引針,一盒用桐油浸過的用來潤滑引針棕絲。製作棕衣時,先抽棕絲。用釘耙梳理成片的棕絲,抽絲,搓成棕絲繩備用。先做領子,將片狀的棕絲按衣領的形狀疊起,用棕絲繩細細縫起來。衣領製成後再一片片拓展成肩部、背部。然後製作棕衣下擺,最後拼接成一件棕蓑衣。編制一件棕衣一般需要2天時間。

那時,編制棕衣這一行相業相當興旺,每年還有師傅到縣外各地巡迴編制棕衣,至少都會在一個村里呆上個把月。現在用棕衣的漸漸少了。首先是因為,近年來,農民生產項目多樣化,且耕種效率大幅提高,“斜風細雨即歸家”,除了插秧和偶爾一二次緊急之事,已不再風雨無阻整年泡在田裡勞作,田間勞動的雨具用途已大為減少,其次是被現代多樣化的雨具如塑膠雨衣、雨傘等所替代,年輕人比較喜歡。但講實際的老農還是喜歡棕衣,它有透氣、結實耐用,特別是在插秧時,用來給秧苗遮陽。

但年輕人總是肯為美而犧牲實用,而且,他們也是各有優點,比如有的輕便,有的美觀。因此,許多編制棕衣師傅早已改行另謀生路了,這個行當、手藝大約也被人已忘得差不多了。雖然許多農家還可見到棕衣的身影,但都是些年留下的破棕衣。農村的菜園邊、山崗上,還偶有幾棵老棕櫚樹在風中寂寂寞而立。

從文獻記載來看,早在周代,人們已使用起雨衣。最早的雨衣為芒草所制,名“蓑”,又稱“蓑衣”。江南盛產棕櫚樹,多用棕絲編織蓑衣,稱棕衣,也有稱“棕蓑衣”。傳說上古時虞堯為種田人出生,他登位時無衣可穿,就剝來毛棕編成蓑衣,穿著接受百姓的祝賀。後來蓑衣就成為聖服,不但可避風雨,且可防猛獸。《明會典·計贓時估》:“棕蓑衣一件,三十貫。”可見棕蓑衣伴著人們已經走過幾千年的歷史了。

很久以來,蓑衣是各家必備雨具,連王公貴族豪門中亦少不得此物。《紅樓夢》第四十五回“金蘭契互剖金蘭語風雨夕悶制風雨詞”中寫道:“只見寶玉頭上帶著大箬笠,身上披著蓑衣。黛玉不覺笑了:‘那裡來的漁翁!’”江南多雨,蓑衣更是不可少。只是後來,隨著其它更美觀的雨具的出現,它從家家必備之物,退到農家獨有,成為南方農民勞作時的專用的雨具。記得小時候,農村家家都有好幾件棕衣,一般是家裡有幾個勞力就至少有幾件棕衣。先前夏天時,生活困難的人家還用幾片棕片縫製短褲。

歷史上蓑衣對人們生活影響甚深,這從歷代詩文中得到反映。如《詩經·小雅·無羊》:“爾牧來思,何蓑何笠”。漢毛亨注釋:“蓑,所以備雨;笠,所以御暑”。唐崔道融《田上》詩:“兩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盡,東方殊未明。最著名的是唐代張志“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的名句,描繪了一幅極富詩意的江南漁家生活畫面,或讓人垂羨的江南隱者生活場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