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棒會

棒棒會

棒棒會在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是麗江納西族的傳統節日,亦稱“彌勒會”、“米拉會”,是納西族歲時交易會。

基本信息

節日簡介

正月十五棒棒會

時間:每年正月十五八

地點:麗江大研古城內

簡介:主要內容包括物資交易、花卉展銷、宗教及民俗活動等。納西人還稱此會為“米拉芝”,意思是夫妻二人去買家庭用具。這一天,四方八鄉乃至保山、大理、西藏的商人,都運來本地土特產,到會上來交易,品種繁多,熱鬧異常,是麗江最有特色的節日之一。

節日起源

傳說一

傳說古時候納西族人們的最高統治者木土司想要實行土地改革,跟上改土歸流的腳步,但是這樣的改革並不適合這裡的人民,於是納西族的人們群起而反抗他們的土司。可是那時侯的納西族人民都是老老實實的農民,他們只有耕作時的鋤頭棒子和竹竿木棍這些東西能做武器,這些淳樸的人民便舉起這些棍棒對木氏土司家族進行示威和反抗,流傳到後世,就形成了棒棒會的風俗。

傳說二

麗江納西族棒棒會也叫“彌勒會”或者“米拉會”,據傳最早在麗江玉皇閣舉行,當地喇嘛教徒朝廟念經,村民進香祭拜彌勒佛,後來漸漸演變成農具交易會,其中以用作斧頭把、鋤頭把、錘子把等的木頭棒棒最多,所以簡稱為“棒棒會”。納西語中有一句話叫“達哇納西努”,意思是一過年納西人就忙瘋了。年前瘋狂採購年貨,年中瘋狂吃喝玩樂,到了正月十五,則意味著年過完了,大家開始忙著準備春耕,需要添置一些新農具,這就是麗江棒棒會的由來。

節日特色

棒棒會上的交易物品棒棒會上的交易物品

每年的正月十五這天,聚居麗江的納西族都會舉行棒棒會。這天,男女老少都穿戴一新,一大早就趕往會場。

現在的棒棒會比起以往更加豐富起來,有了花草樹樁,還有人們自製的小弓箭,竹製的劍,新捆成的竹掃帚,篾簽編的筐,背籮和簸箕。當然,最多的還是傳統的斧頭把,錘子把,鋤頭棒,拖把棍,吹火筒和各式的竹刷子,馬籠頭,雞籠,犁,桶,耙。淳樸的納西族人們還在這天買賣棺材板,似乎這個神奇的民族並不避諱提及死亡,讓人們不得不佩服他們。

其實棒棒會實際上是一次為春天的農忙季節而準備的農具交流會,會上的竹具,鐵具,木具與樹草花卉似乎同時標誌著春節活動的結束和春耕勞作的開始。這個獨特的節日也是納西族人民勤勞的體現之一吧!

節日活動

麗江納西族棒棒會最早在麗江玉皇閣舉行,後來移到古城的四方街,麗江旅遊開發後,四方街被遊客所占據,麗江人就把棒棒會又移到了新城的象山市場、忠義市場、花鳥市場等地舉行。

熱鬧的棒棒會熱鬧的棒棒會

如今的棒棒會上往來的人群也由最初清一色的農民演變為工薪階層、農民朋友、外地商販、外地常住客、遊客各色人等雲集。而作為遊客,如果在此期間遊覽麗江,則又可以看到一項別具特色的民俗活動。如今農具大都機械化了,種田的人也少了,麗江人也更重視修身養性養花養草,棒棒會的主角由棒棒逐漸演變成花木交易。

由花木交易延生出的商品交易令人大飽眼福,總之只要跟花木有關的,什麼都在賣。首先,種花得有花盆,於是就有各式的陶盆、瓦盆、木盆拉來賣;種花還得有土,好土也能賣!

人們把山上的落葉腐爛後而成的山基土整麻袋整麻袋地挖來賣;更絕的是還有賣羊糞的,種花得有肥料啊,於是顆粒分明的羊糞也被裝在麻袋裡拉來論碗賣,五塊八塊一碗,真是俗話說的家畜全身都是寶啊,羊糞也能賣上好價錢;如果你覺得花盆裡露出土和羊糞不好看,沒關係,這還有賣青苔的,專門有人上山采青苔來賣,綠綠的青苔蓋在花盆裡,即保水又美觀。

逛麗江納西族棒棒節,是無法快步走動的。人如潮水,花似海洋,慢慢地走,細細地看,每小時的速度是一百米。賣者怡然,買者欣然,共同沉浸在節日的快樂里。近年來,有關部門把棒棒節作為新春民俗旅遊的項目,也使棒棒節一年比一年熱鬧。逛棒棒節,實在是賞心悅目呢。

除了棒棒農具,花鳥魚蟲等,各式木雕、竹編、草編和小孩們愛玩的桃木兵器,以及冰糖葫蘆、油炸土豆、雞豆涼粉等等小吃在麗江納西族棒棒會上也是必不可少的。

節日變遷

“棒棒會”從傳統的農具貿易向庭院花卉和經濟林木演變。現在“棒棒會”已從過去自發的一兩天會期持續到1周左右。會期也從過去的“小五”,提前到正月的十二、十三,麗江城區並從過去一個會場增加到了現在的玉龍等5個分會場和古城區象山、昭慶等綜合農貿市場。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