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肯號飛艇

梅肯號飛艇

“梅肯”號長240米,直徑約40米,有堅固的鋁合金外殼,容積達18萬立方米,裡面是12個充滿氦氣的大隔間,從而讓這個龐然大物可以在空中飄浮飛行。1935年,美國海軍齊柏林式飛艇“梅肯”號在加州海岸墜毀,標誌著航空史上一次獨特試驗的悲慘結局。

簡介

梅肯號飛艇梅肯號飛艇

“梅肯”號和美國海軍命運多舛的齊柏林式飛艇項目的故事素來在軍事歷史學家和狂熱的航空愛好者當中獨具號召力。過去數十年,史丹福大學大量師生和校友對“梅肯”號進行了研究,他們的努力對最終揭開“空中航母”塵封已久的故事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固特異公司開始建造“梅肯”號及其姊妹飛艇“阿克倫”號時,美國海軍對這一項目寄予厚望。與充氣式飛艇不同,“梅肯”號和“阿克倫”號的堅固外殼全部是用鋁合金材料製造,飛艇長785英尺(相當239米),可搭載5架“雀鷹”雙翼單座戰鬥偵察機,裡面有12個充滿氦氣的大隔間,從而讓這個龐然大物可以在空中漂浮飛行。據莫費特機場歷史學家稱,海軍計畫將“梅肯”號及其“雀鷹”雙翼偵察機作為遠程偵察機供太平洋艦隊使用,向海軍艦隻提供來自空中和海上迫在眉睫的威脅的預警。

建造背景

梅肯號飛艇梅肯號飛艇

1900年,德國的齊伯林伯爵製造出世界上第一艘硬式飛艇——LZ-l號。很快飛艇就登上戰場,1915年,德國出動LZ-38型“齊柏林”飛艇對英國進行空襲,飛艇成為最早用於戰爭的航空器。一戰結束後,美國軍方立即開始研製硬式飛艇,提高海軍的空中偵察能力,用以對付日益強大的日本海軍。20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斥資600萬美元(在經濟大蕭條時期算巨資了),造出了兩個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空中巨無霸——“阿克倫”號(ZRS-4 USS Akron)和“梅肯”號。“梅肯”號長240米,直徑約40米,有堅固的鋁合金外殼,容積達18萬立方米,裡面是12個充滿氦氣的大隔間,從而讓這個龐然大物可以在空中飄浮飛行。

搭載武器

梅肯號飛艇梅肯號飛艇

“梅肯”號飛艇也被稱為“空中航母”,因為它可以搭載5架偵察機。飛機通過飛艇上的一種特殊的“鞦韆”式裝置進行釋放和回收,經過專門培訓的飛行員可以在半空中自由的操縱它們,這些偵察機可以伴隨飛艇大範圍巡邏而不用降落。儘管總重達到200噸,但由於採用8台動力強勁的汽油發動機,飛艇每小時的飛行速度仍可達到129公里以上。按計畫,飛艇和搭載的偵察機將作為遠程偵察力量,為太平洋艦隊提供空中和海上預警。美國海軍希望這些滯空能力超強的“空中航母”可以在太平洋沿岸築起一道空中防線。“梅肯”號可搭載5架寇蒂斯公司生產的F9C-2型“雀鷹”雙翼戰鬥/偵察機。該機重約1.25噸,這些偵察機離開飛艇還算容易,但想要返回就難了,這要求飛行員具備極高的技巧。首先,飛機航速必須與“梅肯”號保持一致,然後接近“鞦韆”吊鉤,把自己飛機上的固定著艦鉤套進“鞦韆”的圓環內。與此同時,“梅肯”號上的回收人員會放下回收架固定住飛機機身,一旦回收架和機身“對接”完畢,飛行員的任務即告完成,之後就是啟動吊車,把飛機“吊”回飛艇內的機庫里。

盛傳逸聞

關於“梅肯”號“空中航母”還有一則逸聞。1934年7月,羅斯福總統乘坐“休斯頓”號巡洋艦去夏威夷,“梅肯”號的艇長聽聞一時興起,竟然臨時搞演習,要飛行員在茫茫太平洋上尋找總統的艦隊。因為當時還沒有雷達,目視搜尋目標的難度非常大。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飛行員找到了總統的艦隊,愛出風頭的飛行員甚至用“俯衝轟炸”的方式為總統空投了一份當天的報紙,表現甚是囂張。有人要把“梅肯”號的艇長告上軍事法庭,但羅斯福總統卻並不生氣,因為這證明了“空中航母”的偵察能力很強。

“航母”墜落

梅肯號飛艇梅肯號飛艇

但在“轟炸總統”後不久,“梅肯”號的厄運降臨了。1935年2月12日17時5分,“梅肯”號結束訓練正準備返回舊金山基地,途中突然遭遇異常氣流。風從艇首右舷突然吹來。艇身劇烈搖擺並發生傾斜,而且有了橫滾的跡象。而此時飛艇尾部的垂直安定面又發生了斷裂,尖銳的鋁合金框架刺破了3個氦氣囊。“梅肯”號失去了平衡,氣囊中的氦氣迅速泄漏,飛艇很快開始頭上尾下的墜落。好在艇尾首先墜入海面,大多數乘員得以鑽出飛艇,爬上救生艇逃生,只有兩人不幸遇難。海面上的“梅肯”號在苦苦掙扎40分鐘後,最終沉沒。艇上的4架“雀鷹”偵察機也永沉海底。

影響

“梅肯”號的姊妹艇“阿克倫”號的命運則更為悲慘。1933年4月的一個傍晚,“阿克倫”號正在進行常規訓練,這時,一股強烈的下降氣流將它吹到了海面,飛艇頭部朝上,尾部卻掉進了海中。隨即,飛艇迅速斷裂,艇上近百名官兵只有3人得以倖存,飛艇計畫的鼓吹者海軍將軍威廉·莫菲特也不幸遇難。兩次大風帶來的悲劇,使美國投入巨大人力物力的“空中航母”計畫受到懷疑。美國總統羅斯福決定暫停相關項目。1937年5月,德國“興登堡”號飛艇在美國新澤西起火,燒死5人,美國上下對“空中航母”的質疑達到新高,美國政府最終放棄了這一項目。

羅斯福親自下令調查墜毀原因

梅肯號飛艇梅肯號飛艇

1935年2月12日,“梅肯”號就重蹈“阿克倫”號覆轍,葬身於太平洋。幸運的是,在“梅肯”號所搭載的83名乘客中,僅有兩人死於墜毀事故。兩艘齊柏林式飛艇的墜毀災難讓當時的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龍顏大怒”,他任命退休的史丹福大學工程學教授威廉姆·杜蘭德擔任事故調查委員會主席,重新評估海軍的齊柏林式飛艇項目。儘管杜蘭德事故調查委員會最終的結論是,軍方不應中途放棄這種技術,但羅斯福政府還是毅然下令停止實施齊柏林式飛艇項目。“梅肯”號可能也是美國建造的最後一艘硬式飛艇。據莫費特機場歷史學家稱,在“梅肯”號失事災難發生後幾天,海軍就開始展開尋找飛艇殘骸的行動。但直到半個世紀之後,深海勘查所取得的進步才使這種搜尋工作在技術上可行。

多部門聯手“梅肯”號殘骸組合圖終完成

上世紀80年代,在大批富有獻身精神的歷史學家、工程師的積極推動下,尋找“梅肯”號殘骸的工作重新啟動。2006年9月17日,史丹福大學工程師們登上蒙特裏海灣水族研究所“西方飛鳥”號調查船,對加州附近“梅肯”號失事水域進行第一次詳細的考古調查。他們利用無人遙控潛水器上的攝像機來拍攝高清晰度照片,每張照片可覆蓋墜毀地點20平方英尺的區域。為獲得整個區域完整的組合圖,每張照片必須同鄰近區域照片天衣無縫地重疊。通過這種方式,研究小組收集了約1.4萬張照片,粗略形成了“梅肯”號兩段殘骸的組合圖,最終於9月完成了任務。在今後幾個月,他們將會利用電腦把這些照片組合起來,並修正顏色,形成“梅肯”號失事殘骸的詳細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