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聯華

梅聯華

梅聯華,1958年生,江西南昌人,西漢南昌縣尉梅福第63世後裔。畢業於江西師範大學歷史系。中國民俗學會會員,江西省博物館學會理事、陳列宣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江西省中國民俗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南昌市第十二屆、第十三屆人大代表,南昌市人大科教文衛委委員,1997年10月至今任南昌市民俗博物館書記兼館長。

基本信息

職 務

梅聯華 梅聯華

中國民俗學會理事,南昌市第十二屆、第十三屆人大代表,市人大教科文衛委委員,南昌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南昌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所長,南昌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

榮 譽

1999年被評為江西省文博界先進個人

2000年被授予“南昌市勞動模範”稱號

2006年被評為南昌市宣傳文教系統“四個一批”拔尖人才

2008年12月獲南昌市“521”學術技術帶頭人(第一層次)

2009年3月批准享受南昌市人民政府特殊津貼。

學術經歷

梅聯華 梅聯華

1997年,當梅聯華走進位於南昌市子固路上的南昌市民俗博物館,成為該館第三任掌門人時,作為西漢時期豫章郡南昌縣尉梅福的63世後裔,感到這不僅是家族與南昌城的不解之緣,且還是時代的召喚。

民俗是文化的根。一切時尚、高雅與現代文明是毛,而傳統的民俗文化是皮,皮之不存,而毛將附焉?梅聯華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是這樣理解的。為使自己從民俗文化的“門外漢”,成為民俗方面的行家裡手,梅聯華硬是靠一股子鑽勁與韌勁,從閱讀有關民俗書籍和剪貼報紙開始入手,從中汲取民俗文化的養料,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梅花香自苦寒來。幾年來,梅聯華通過刻苦學習與實踐,在《中國文物報》、《南方文物》、《江西日報》等國家、省、市級報刊雜誌發表論文30餘篇,並有多篇論文在國家、省和市級評比中獲獎或入選國家、省和市級有關學術文選中。在2003年底編著出版叢書第一部《追風問俗》,全書23萬字,插圖400餘幅,全面反映介紹南昌的古城風貌、傳統民俗、人文景觀,被譽為“研究南昌歷史、民俗、人文的一部力作後,2005年又主編出版了反映南昌風俗禮儀、人文的《繩金塔下話南昌》文化系列叢書。2006年編著《中國民俗知識叢書·江西卷》《贛儺》、《南昌民俗》(待出版)。南昌大學、南昌高專等大學特聘請了他開課講學。

梅聯華 梅聯華

為辦好博物館,弘揚民俗文化,梅聯華面對博物館館址窄小、藏品稀少和經費緊缺的境況,他帶領全館職工勇於創新,以弘揚民族文化、進行鄉土教育為宗旨,紮實投入民俗實踐,創造性地開展:一是充實館藏,更新陳列,推出百姓喜聞樂見的多種展覽和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僅2001年由他創意策劃與南昌晚報合作在全市開展向市民徵集民俗文物大型活動,半個月之內,接受市民捐贈各種民俗實物(文物)200餘件。二是巧打宣傳牌,充分利用媒體,宣傳、擴大民俗文化事業。與南昌電視台共同拍攝製作了“南昌七門九洲十八坡”等專題,使民俗館“電視有影,報紙有字,電台有聲”;三是與旅遊、園林、教育、公安等部門廣泛合作,開展素質教育,發展文博旅遊。博物館現已成為10多家單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四是大力開展各式各樣的民俗文化活動。梅聯華擔綱、策劃了2003首屆中國(南昌)婚慶習俗博覽會、“尋找南昌人文名片”等40餘項大中型各式各樣的文化活動,豐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了博物館的知名度,吸引了國內外來訪者。章孝嚴先生及夫人回大陸訪親時,還頗有興趣參觀了南昌市民俗博物館。在省、市舉辦的各種有關建設現代文明花園英雄城市的會議上,有他的身影和心聲。中央電視台《走遍中國》節目、省、市電視台、報刊雜誌等媒介“相中”了這位“豫章俗子”,紛至沓來對其進行專訪或開闢專欄進行報導。

見解與言論

離婚宣判當取消

讓離婚者大聲宣讀“離婚聲明”有些不近人情。南昌市民俗專家梅聯華認為。梅聯華說,在人一生感到心理壓力最大的15件事中,離婚僅次於配偶死亡列第二位。雖說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婚姻家庭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離婚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在有些離婚當事人看來,離婚如同是否定了一段生命,即使面對至親好友,也不知如何開口——在這個節骨眼上,再讓他們當著外人的面大聲宣讀“離婚聲明”,相信誰都會感到彆扭、難受,有種羞辱感。這也難怪有些離婚夫妻為此情緒焦躁、心情不好了。

梅聯華說,當兩個人的婚姻走到盡頭時,局外人所能做的,只有祝願他們能夠樂觀、積極地走向未來的生活。因此,辦離婚要宣讀離婚聲明的規定應該取消。怎樣千方百計緩解因離婚帶給當事人的痛苦,真正做到“以人為本”,才是有關部門應該做的。

生育文化

梅聯華介紹,生育文化是人們在生育及相關活動中形成的意識形態和相應的規範制度,即人們在婚姻、家庭、生育、節育等活動中形成的思想理論、價值觀念、知識能力、風俗習慣、倫理道德、行為規範等。它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

梅館長認為,南昌生育文化習俗作為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內涵豐厚,源遠流長。

城市民俗保護

尋根南昌,就必然要貼近南昌民俗,推開一扇扇古樸的大門,撫摸一塊塊青磚黑瓦,聆聽一段段悠悠往事,這些斑駁而古老的點滴,正散發著深入骨髓的親切和溫暖感受。

南昌市民俗博物館位於單行道子固路上,雖然勝利路等繁華街道近在咫尺,博物館內卻是一片寧靜。自1997年從行政機關調任南昌市民俗博物館館長的十年來,梅聯華在這方靜土上潛心伏案,修煉成南昌民俗的行家裡手。正因如此,梅聯華的所言、所思、所想多與民俗文化、南昌歷史息息相關。他不斷受到本地媒體的關注,甚至成為備受追捧的“明星”,2004年3月,梅聯華將自己積累的民俗知識結合媒體歷年來的採訪,結集出版了《追風問俗》一書。書中,梅聯華在數十次採訪中提到有關城區老房子的價值和保護問題。在他眼中:老房子們就像一部部史實厚重、內涵豐富的書本,不僅記錄了一段段往日的溫馨舊夢,更讓人看到一個城市本質的一面。

梅聯華認為,上了些年紀從小生活在南昌的人,對南昌的老房子大多有藏在心底的一段溫馨記憶。很長一段時間裡,正是老房子所在的街巷弄堂孕育、繁衍了那種既世俗又和諧、既真切又生動、既豐滿又祥和的市井文化,也正是這種文化,構成了豐富多彩積澱深厚的民間民俗文化和城市人文精神,並推動著城市的文化傳承與延續。今天,對住慣了高樓大廈的人們來說,老房子早已不再令人嚮往。在推土機的隆隆聲中,一座座老房子倒下了,在社會進步和城市發展進程中,新建築逐漸取代舊建築,新的生活方式取代舊的生活方式,這或許是新舊更替的必然,但從另一種角度來說,老房子的消亡,卻是另一種遺憾與隱痛。

“民俗與街巷就像一對孿生兄弟!”梅聯華介紹說:每個民族、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風俗特色,有句老話“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風”,正是這個道理;而所有的民俗都需要有一個固定的載體,那就是街巷。他舉例說:過去南昌以手工業為主,街上大多是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店鋪,像鐵匠鋪、彈棉花店等,補鍋、剃頭挑子等小手工業者穿街過巷;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汽車等交通工具出現,建築高大了,馬路變寬了,那些傳統行業逐漸從歷史長河中隱退了,老街老巷等原來承載舊有民俗的載體逐漸消退。

“我們並不強求立即重建所有毀去的文化遺蹟,只是看著那一處處或許連廢墟都找不到的歷史。是否應該捫心自問,我們的心裡究竟裝了多少重視文化、返觀歷史的精神?”提起南昌古老民居街巷現狀,梅聯華深感憂心。

獲獎情況

(1)2005年12月:《對客家居住文化特徵的思考》一文獲江西省文化系統文化藝術科學論文三等獎。

(2)2005年11月:《充分發揮人大代表作用之管見》一文榮獲“增強代表意識,發揮代表作用”徵文三等獎。

(3)2005年11月:《從南昌文化邁向“文化南昌”的構想》一文獲中共南昌市委宣傳部“認真貫徹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提高執政能力、構建和諧社會、促進南昌發展”理論研討會一等獎。

(4)2006年12月:《論“許真君崇拜”的傳承保護》一文獲江西省文化系統文化藝術科學論文二等獎。

(5)2007年12月:《從“八一精神”看南昌城市文化形象》一文獲江西省文化系統文化藝術科學論文三等獎

主要作品

論 文

(1)2004年4月:《論新世紀博物館展示藝術創新》一文在“諦聽陳列藝術腳步聲”——新世紀陳列藝術發展趨勢”論文集發表,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2)2007年11月17日:“提升南昌城市文化形象”, 在中國文化報刊登。

專 著

(1)2004年編著《追風問俗》,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發行.

(2)2005年主編《繩金塔下話南昌》文化系列叢書,由江西21世紀出版社出版、發行。(其中“南昌城的由來”、“南昌風俗禮儀”、“名人輩出南昌城”、“萬壽宮的故事”等四部由本人專著)。

(3)2007年專著中國民俗知識叢書江西卷·《江西民俗》,由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4)2008年專著《贛儺》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

(5)2008年專著《南昌民俗》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6)2008年專著《圖說南昌民俗》由江西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