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縣市

梅州市梅縣區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東鄰大埔,西界興寧,南連豐順,北接蕉嶺,東北與福建省上杭、永定毗連,西北與平遠接壤,中部環接梅州市梅江區。總面積2755.36平方千米。總人口61萬人(2003年)。素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足球之鄉”的美稱;先後被授予“全國文化先進區”和“中國民間藝術(山歌藝術)之鄉”稱號。

基本信息

簡介

梅州市梅縣區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地理坐標為北緯23°55′-24°28′、東徑115°47′-116°33′。東鄰大埔,西界興寧,南連豐順,北接蕉嶺,東北與福建省上杭、永定毗連,西北與平遠接壤,中部環接梅州市梅江區。總面積2755.36平方千米。總人口61萬人(2003年)。
區人民政府駐程江鎮,郵編:514733。代碼:441421。區號:0753。拼音:Mei Xian Qu。基本概況
梅州市梅縣區地處北緯24°18'、東經116°07'、在廣東省東北部,梅州市中部,東北與福建上杭、永定縣接壤,東西寬70公里,南北長110公里,地處閩粵贛3省之要衝。區人民政府駐程江鎮。總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轄22個鎮,人口約100萬,旅居海外華僑和港、澳、台同胞共80多萬人,是廣東著名華僑鄉之一。梅縣區教育發達,足球運動普及,客家山歌流行,素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足球之鄉”的美稱;先後被授予“全國文化先進區”和“中國民間藝術(山歌藝術)之鄉”稱號。
梅縣區地勢四周高中間低,南嶺余脈橫臥北部,形成一道開然屏障,東北——西南走向的蓮花山脈將梅縣區境與豐順、大埔分隔,東南部的明山嶂附近之銀隆頂海拔1357米,為梅縣區最高山峰。
全區丘陵地占80%,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梅江是流經梅縣區的第一條大河,主源系紫金龍窩水,經五華、興寧、於畲坑入梅縣區境,匯程江於梅城,於梅縣區丙村匯石窟河、於梅縣區鬆口匯松源河,再折向南流至大埔縣三河壩,匯梅潭河和福建的汀江後稱為韓江。韓江經潮州、澄海區注入南海,全長478公里。

 經濟

農業主種水稻,兼種番薯、小麥、黃豆、花生、烤菸、甘蔗、花生、黃豆、黃麻等。土特產有茶、柿、柑桔、沙田柚(金柚)、龍眼、三華李、仙人草等。
礦產資源有煤、錳、石灰石、大理石、鐵、鎢、鉛、銻、銅,礦藏主要有煤、石灰石、瓷土、錳、鐵、稀土等,有儲量小種類多的特點,多數已有開採。
全境“七山二水一分田”,耕地以種植水稻為主。山地多種植茶葉、梅州沙田柚(金柚)、柿子、龍眼等。 梅江兩岸和狹谷平原地區人口密度較大。
梅州葉劍英紀念園旅遊勝地主要有陰那山麓的靈光寺,其構築雄奇精巧,風景優美,是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還有梅州雁洋鎮葉劍英元帥的故居、雁南飛茶場、雁鳴度假村、烏仙岩佛光寺等。
近年來,梅州市梅縣區還先後被授予“廣東省造成林綠化達標區”、“全國經濟林建設先進區”、“全國農民收入先進區”、“全國水果百強區”、“全國首批山區綜合開發示範區”、“全國水保生態環境建設示範區”以及“中國金柚之鄉”。
經濟概況
改革開放以來,梅縣區的經濟建設蓬勃發展,各行各業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
農業方面,先後被國家評為“全國水果百強區”、“全國農民收入先進區”、“全國經濟林建設先進區”和授予“中國金柚之鄉”、“全國首批山區綜合開發示範區”以及“全國水保生態環境建設示範區”稱號。
工業方面,形成了多元化發展格局,培育發展了梅縣區梅雁、寶麗華兩個上市公司,以及華銀、超華、恩華、線藝、車軸等一批骨幹企業集團,開發建設了省級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旅遊業方面,努力打造“名人、客家、生態、文化”“四張牌”,逐漸形成了以“葉帥故居、兩雁一山一寺”為主要景點的生態旅遊熱線。該區擁有全國紅色經典景區葉劍英紀念園和雁南飛、雁鳴湖2個全國AAAA級旅遊景區。
2004年該區GDP預計完成58.1億元,增長13%,增速比上年提高了0.9 個百分點。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完成16.13億元、29億元和12.98億元,分別比增3%、17.7%和17.3% 。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27.8:49.9:22.3,二、三次產業結構得到有效提升。人均生產總值11199元,比增13%。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2.66億元,增長23%。全區稅收實現 5.98億元,增長22.3%,其中國稅收入3.16億元、地稅收入2.82億元,分別增長33.9%和12.6%。
梅縣區的綜合競爭力、經濟發展水平、經濟成長後勁在全省58個縣(區/市)的排名分別為第6位、第7位、第15位。財政收入進入廣東省前十名。
工業生產快速發展。 全區完成工業總產值54.69億元,比增12.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值36.79 億元,比增 16.1%。實現工業增加值 19.12億元,比增11.8%。全年實現外貿出口總額8800萬美元,增長 28.9%,其中外資企業出口5470萬美元、一般貿易出口3330萬美元,分別增長36.2%和18.6%。工業經濟效益穩定提高,規模以上工業綜合經濟效益指數達到187%,實現利稅總額8.76億元,比增 7.9%。
梅州市梅縣區人民政府把發展工業和招商引資緊密結合起來。在梅縣區的高新區,一批新的項目正蓄勢待發,現在沿205國道18公里的工業經濟走廊已現雛形。全年共引進項目74個,意向投資總額60.08億元。其中工業項目55個,投資上億 元的項目13個。全年新簽利用外資協定29宗(已批准) ,投資總額7.34億元人民幣。實際利用外資2546 萬美元,比增59.1%。
2004年,該區還成功舉辦了第三屆梅州金柚節暨經貿洽談會,積極組織經貿團到香港、廣州等地參加各類招商會、產品推介會;另外加強與香港、北京等地鄉賢的密切溝通,穿針引線牽項目、引資金。重視開展泛珠三角的區域合作與發展。
全區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3.67億元,增長35.7%。其中基本建設投資增長 84.8%,更新改造投資增長129.1%,股份(集團)公司投資增長41.7%。投資結構得到改善,一、二、三產 業的投資比例為2.7:62:35.3,工業投資居首位。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不斷加強,全年用於交通運輸、能源 及河堤改造等投資總額達15.08億元,比增28.1% 。
全區建成投產的項目有50個(含上年結轉項目),現仍在建的項目有94個(含上年結轉項目)。12個投資超億元的大型項目建設進展順利。梅縣區梅雁鏇窯水泥、華銀煤礦、恩華光碟和通訊設備生產項目已建成投產,發揮效益;梅州市梅縣區荷樹園電廠首台機組、BPW車軸有限公司增資擴產項目預計3月可建成投產;梅雁銅箔二期年產4800噸生產線,第一條年產2400噸生產線預計6月可建成投產;梅縣區梅雁輪胎年產300萬套的半鋼子午線輪胎項目,第二條年產100萬套生產線可在6月建成投產;超華公司電子工業城的鋒華公司等各項建設進度加快。
糧食生產恢復增長。全年糧食種植面積52.63萬畝、總產 21.58萬噸,分別比增1.3%和3.8%。農業“三個一百”工程順利完成,已發展種養專業村103個,建立農產品流通服務隊伍108家,培育發展壯大各類型的農業龍頭企業116家,其中省級3家、市級9家、區級 14家、鎮級90家。特色農業、效益農業發展較快,全區全年發展“訂單”農業面積4.5萬畝,新種臍橙等優質水果5000多畝。全區有8家農業企業和6種農產品被國家農業部認定為無公害農產品企業和無公害農產品。
民營經濟發展迅速。 新發展個體、私營企業1764戶,新增註冊資金13.53億元。現全區有個體、私營企業8975戶,註冊資金31.21億元。梅縣區梅雁企業(集團)股份公司、寶麗華集團有限公司 、龍盤新型建材公司被省授予“廣東省百強民營企業”稱號,分別排在第15位、第47位和第86位。
全區全年接待旅遊人數152萬人次,比增63.4%。其中梅州雁南飛旅遊度假村接待61.99萬人次,比增55%;雁鳴湖旅遊度假村接待51.54萬人次,比增132.3%。全年旅遊總收入1.98億元,比增6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