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埠街道

梅埠街道

梅埠街道位於中國北京市,臨沂市設立蘭山區、羅莊區和河東區。河東區轄九曲鎮、相公鎮、湯頭鎮、芝麻墩鎮、梅埠鎮、重溝鎮、黑墩鄉、湯河鄉、鄭旺鄉、太平鄉、八湖鄉、劉店子鄉,區人民政府駐九曲鎮

基本信息

街道

【street】指的是在城市範圍內,全路或大部分地段兩側建有各式建築物,設有人行道和各種市政公用設施的道路。
 街道,原義指兩邊有房屋的比較寬闊的道路。中國大陸地區不設市轄區的城市(即縣級市)、較大城市市轄區的行政分區,屬於鄉級行政區.
管理機構為街道辦事處——市轄區政府或縣級市政府的派出機關
根據民政部的統計,1997年12月31日大陸全境街道建制為5678個,2004年12月31日為5904個

從字面上看,“條”作為形容詞,是指狹長的東西,而作為地名中的“條”,則是指狹長的街巷。這是老北京小胡同兒的統稱。一般是指比大街或胡同小的小胡同,故有“胡同中的胡同”之稱。但這只是一個方面,其實許多以“條”相稱的街巷,又是直接從以“胡同”相稱的地名轉化來的。在某種意義上說,“條”與“胡同”又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

北京街道

北京的“條”有幾個特點——一是相對來說,其長度和寬度,大多要比“街”短的多和窄的多,並處於街與街的中間區域,與胡同並存;二是多由東西向或由南北向依次排列的居多,並以數字順序命名,但數字前不加“第”字,也就是說,第一條要稱為“頭條”,而不說“一條”;另外,“條”的排列順序至少是三條以上,最多的像東四頭條至十四條,一直排到了十四,有獨在一處的是單獨的街巷能稱“條”的。如果條數太多,還可以在數詞前加上東、西、北、南、中、上、下等方位詞,但不能有前、後、左、右等方位詞;再有,“條”多集中在老城區內,也就是二環路以內,在老城區的邊緣地帶也有一些,但也只集中在三環路以內,多是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形成的居民區,因街道較窄,於是多以“條”相稱,而郊區就比較少了。
老北京為什麼有許多以“條”相稱的地名呢?按照考證,相當一部分以“條”相稱的地名,是從明朝流傳下來的。明代張爵所著的《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已開始有“某幾條胡同”的記載了。
從北京城的發展看,明代的北京城比元朝大了許多,街道、胡同的數量明顯增加,為了便於記憶,也儘量避免重名,便採取街道名稱的“序列化”,就是將同一區域內依此排列的胡同、街巷,以數字順序命名,最初叫“某某胡同頭條”、“某某胡同第二條”,或是“某某街頭條”、“某某街第二條”,但很快覺得這樣稱呼很繞嘴,於是便簡稱為“某某頭條”、“某某二條”,而將“胡同”、“街”、和“第”字省略掉,但保留前面的處所名,這樣稱呼起來,既簡捷,又好記,很是方便。像是東四頭條到十條,就是明代保留下來的,是指東四路口東北處,自南向北排列的十條胡同,後來又增加了四條。
東四十條現在已成平安大街的一部分。往北的東四十一條東段,明朝時叫鈔紙胡同,清代改叫抄手胡同。西段叫十一條,清末統稱十一條胡同。東四十二條明代叫老君堂,清代改為十二條。東四十三條明代分為兩段,西段叫汪家胡同,東段叫照慧寺胡同,沿用到1965年改為十三條,東四十四條明代時叫新太倉南門,清代乾隆年間叫王寡婦胡同,清代宣統年間東段稱五顯廟,西段稱船板胡同,1965年改為十四條。
還有一些以“條”相稱的地名,是在歷次調整地名時,為了雅化和簡捷易記而更改的,就是將原來的地名直接以“條”相稱,如西四北頭條到八條的名稱,就是1965年北京整頓地名時改的

簡介

1994年12月17日,撤銷臨沂地區和縣級臨沂市,設立地級臨沂市。臨沂市設立蘭山區、羅莊區和河東區。河東區轄九曲鎮、相公鎮、湯頭鎮、芝麻墩鎮、梅埠鎮、重溝鎮、黑墩鄉、湯河鄉、鄭旺鄉、太平鄉、八湖鄉劉店子鄉,區人民政府駐九曲鎮。

1995年4月10日,撤銷鄭旺鄉、太平鄉、設立鄭旺鎮、太平鎮。河東區轄8個鎮、4個鄉:九曲鎮、太平鎮、芝麻墩鎮、湯頭鎮、鄭旺鎮、相公鎮、重溝鎮、梅埠鎮、八湖鄉、鳳凰嶺鄉、劉店子鄉、湯河鄉。
1996年7月3日,撤銷八湖鄉、湯河鄉,設立八湖鎮、湯河鎮(魯政函民字[1996]32號)。
2000年,河東區轄10個鎮、2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587897人,其中:九曲鎮85522芝麻墩鎮52052梅埠鎮37098重溝鎮43681湯河鎮49310相公鎮61974太平鎮46704八湖鎮31886鄭旺鎮60306湯頭鎮56207鳳凰嶺鄉33541劉店子鄉29616人。截至2002年12月31日,河東區轄10個鎮、2個鄉:九曲鎮、相公鎮、湯頭鎮、芝麻墩鎮、梅埠鎮、重溝鎮、鄭旺鎮、太平鎮、湯河鎮、八湖鎮、劉店子鄉、鳳凰嶺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