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公毅

1932年,在上海文化中學首次任教。 1995年,在上海病逝。 《越南新志》,中華書局,1945年。

梅公毅(1909 – 1995)
梅公毅,原名梅乃祥。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國際問題專家,及社會活動家。
1909年出生在越南北部宜安省榮市(胡志明家鄉),原籍中國廣東順德(龍江鎮太平社),兄弟姐妹十人中排第七。1921年回廣州讀書,在南武中學附小、聖心書院附中讀書。1925年在知用中學畢業後,入黃埔軍校第六期政治科學習。“四一二”政變後,在上海勞動大學學習工科,後轉入上海藝術大學文學系。1929年,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為藝大團支部委員;1930年轉入共產黨,為四川路文化支部小組成員,在滬西及虹口一帶從事工人運動。1929至1934年期間,四次被捕及關押。
1932年,在上海文化中學首次任教。1934年,開辦外國語專修學校。同年加入“左聯”,在《申報》“自由談”副刊、《世界晨報》國際版及副刊上發表文章。1936年,在時代職業中學任教。
1937年抗戰爆發後,參加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1938至1940年,在廣州第四路軍政治部做抗日宣傳,任職戰地民運工作團及軍官補訓團。參加廣東社會科學工作者抗敵協會,並在《救亡日報》上發表文章。
1940至1943年,在廣西第四戰區張發奎處工作,任職中越邊境的民運工作團,柳州越南青年軍事訓練班,及桂林中越文化工作者協會。1941年,為越南獨立同盟會(簡稱“越盟”)高級顧問。1942年,加入國民黨。
1943至1946年,在重慶任組織部邊疆語文編譯委員會編委。
1946年抗戰勝利後,在南京從事僑務工作,任教育部僑教委員及僑務委員會委員。1949年,任南京東方語專華僑史教授。
1950年建國後,在北京中央軍委國際政治經濟研究所任美國及東亞小組組長。
1953年“抗美援朝“後,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任教,為世界近代及現代史教研室主任、教授。“文革”前,曾任華東師大工會主席,上海普陀區政協副主席(1961-1963)。
“文革”後,參與學術團體活動(國際關係學會、華僑歷史學會,日本學會等)。
1995年,在上海病逝。終年86歲。
梅公毅與曾浣凌(1921-1999)於1945年在重慶結婚,有四個子女:梅寧鈞(1947-2002)、梅麗鈞(法國)、梅康鈞、和梅挺鈞(美國)。
主要著作:
《抗戰後各國的對華政策》,光明書局,1938年。
《大時代中的印度》(與何家槐、左洪疇合著),黃圖出版社,1942年。
《工作、修養與生活》(第二卷),白虹書店,1943年。
《我倆底心聲》(與曾浣凌合著,又名《南北書》),永華出版社,1945年。
《越南新志》,中華書局,1945年。
《蘇維埃民族政策》(譯本),1945年
《尼赫魯評傳》(譯本),1947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共產國際》,華東師範大學,1961年。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