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鬱南

梁鬱南

梁鬱南,男,漢族,廣東省德慶人,1959年10月出生,大專畢業。第九屆、十屆、十一屆廣州市政協委員。改革開放時期,梁鬱南歷任廣東省德慶縣粵劇團演員,廣州市文藝創作研究所編劇、一級編劇,第四屆、五屆廣州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粵劇聯誼會副會長等職。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梁鬱南高中畢業後,進入了廣東省德慶縣粵劇團當學員,由於虛心、勤奮,他很快得到了前輩們的賞識,由跑龍套而逐步扮演一些小角色。他雖然錯過了高考機會,但由於勤奮、努力,梁鬱南獲得了去高等院校進修的機會,從而使他由粵劇團學員成長為具有國家最高職稱的劇作家。作為傳統文化的堅守者,梁鬱南始終沒有懷疑和放棄過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他認為“一方水土自有一方戲”。同時他堅信,粵劇必須從改革創新中才能得到傳承和發展,吸納時尚元素,豐富粵劇傳統,以開放的心態,以現代審美的定位,才能讓傳統走向現代,讓觀眾走近粵劇。他在創作排練多媒體青春粵劇《夢驚西遊》時,他曾寫道:“傳統,是我們起步的平台;創新,是我們行進的旗幟;共同的理想,讓我們有了這次組合。”

成就及榮譽

梁鬱南創作的粵劇《金陵殘夢》獲廣東省專業戲劇創作二等獎,粵劇《睿王與莊妃》獲1995年廣東國際藝術節編劇一等獎和中國曹禺戲劇文學提名獎,粵劇《土緣》獲中國戲劇節劇目獎和廣東省“五個一工程”獎及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粵劇《花月影》獲第八屆廣東省藝術節劇目一等獎與編劇二等獎和廣東魯迅戲劇獎,粵劇《明士》獲廣東粵劇大匯演優秀劇目獎,廣播劇《大路魂》獲廣東省“五個一工程”獎和廣東省廣播劇評比一等獎。此外,他創作改編了《君子橋》、《拜將台》、《清心直道包青天》、《夢驚西遊》、《珠聯璧合》等粵劇劇目,他創作的6部長劇(其中粵劇5部)先後在中國戲劇最高權威雜誌《劇本》上發表。

人物事跡

發奮學習

1976年,梁鬱南高中畢業後,進入了廣東省德慶縣粵劇團當學員。由於台上跑龍套、台下抬戲箱是當時劇團每個學戲者的必經之路,所以他也不例外。只有當某演員病了或其他原因不能演出,他才有一些頂角機會,獲得“開口”的機會。梁鬱南由於虛心、勤奮、好學,很快得到前輩的肯定,經常被安排在一些戲中但任小角色。

為了考大學,他除了練功和演出,便是埋頭苦讀。因劇團長年在外演出,他錯過了報考時間。但是,他並沒有放棄,而是結合所從事的粵劇工作有的放矢地加強學習。1980年,他考入了廣東省粵劇學校演員進修班。

進修結業回到劇團後,他先後主演了《春風秋雨》、《王化買父》、《薛丁山三棄樊梨花》、《漢宮怨》、《苦鳳鶯憐》、《劍底情絲》等多部粵劇。當時縣劇團的演出大多是在鄉村,舞台兩側或寺堂往往是演出人員的“集體宿舍”,鋪一張膠布隔著地氣,掛一張蚊帳便成了每人獨立的空間。出於對文學的酷愛,梁鬱南專揀黑暗的角落,把電燈拉到蚊帳內作為自己的“書房”,既不影響別人,也不被別人影響。他把讀書當作自己業餘生活最大的樂趣。

戲劇創作

劇團由於沒有自己的新劇目,只能靠長期翻炒“箱底”或“借”其他劇團的劇目,來滿足觀眾的需求。梁鬱南便開始嘗試用“模仿”、“塗鴉”的方式,移植或改編劇本,從而不但解決了劇團沒有新劇可排的困難,而且也使他嘗到了甜頭。1982年,梁鬱南創作第一部歷史故事粵劇《醉臥長安》,得到了有關部門的肯定。1984年,他與羅英傑聯手創作了現代粵劇《五彩石觀音》;同時,還主演了劇中的老華僑一角;該劇參加肇慶地區文藝會演,獲編劇一等獎,表演二等獎。為了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創作水平,他報名參加了中山大學中文系、上海戲劇學院、《中國劇視》戲文系的刊授或函授學習。1986年,他被調入廣州市文藝創作研究所任編劇,並拜著名粵劇編劇家陳自強先生為師,走上了專業戲劇的創作之路。

梁鬱南的戲劇創作,無論是現代戲還是古裝戲,都有自己的思考和探索。他以對歷史和現實獨有的見解,對人生的真切體驗,深入到人物的內心窺秘探微,寫出了秦弱蘭、陶谷、睿王、莊妃、阿鳳、劉大發、林園生、林採薇、方以智、李十娘、唐僧、孫悟空等眾多具有複雜性和多重性的人物性格。他的作品擅長通過描寫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來展現一個個紛紜複雜的世界,使觀眾感悟到社會變遷中的人世滄桑。他的劇作文辭優雅、清麗,在抒情浪漫的氛圍中透視出濃烈的悲劇意蘊,曲折的故事情節和淡雅的文學品格,始終伴隨著哲理的思辨。他為提升粵劇的文學品位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並得到了中國戲劇界的認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