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嶺村[浙江省雲和縣石塘鎮下轄村]

桑嶺村[浙江省雲和縣石塘鎮下轄村]
桑嶺村[浙江省雲和縣石塘鎮下轄村]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桑嶺村分里、外兩處,相距不過一公里,由一條東西走向的溪流串聯而成,據江氏宗譜記載:“桑嶺村原為桑氏所居,遭耿逆之變,舉族逃避,皆山路多峻岭而得名”。由於地處峽谷之底,當地人又稱“桑嶺根”村。

歷史沿革

翻開殘缺破損的光緒年間修的《江氏宗譜》,據其記載,江氏祖居在福建汀州永定,到了“昆、季”輩時,逐漸向浙遷徙,後來“彥”字輩的彥清公經過第二次遷徙,最後於乾隆乙亥年來到桑嶺村,成了桑嶺村的開基始祖。村中現有熊、江、邱、劉、朱、金、沈、胡、顧、繆姓,江姓為村中大姓。

人文古蹟

四合院

走過一條十米多長,由幾萬顆大小相仿、形狀相似鵝卵石鋪成的石子路,便來到一座古民居大門前,由大理石和青磚打磨出來的石門框經過幾百年的風雨沖刷,依然氣勢恢宏,門楣上“河南舊家”四個大字遒勁有力,大門兩側的白牆上,還殘留著不少當年的壁畫,經過長期雨水的沖刷,白牆根部已經開始脫落,露出了原本的泥牆的黃色,但是卻依然不減當年的恢弘氣度。走進大門,一個標準的四合院,寬敞明亮的天井由鵝卵石鋪就而成,天井兩側,由大理石堆砌出來的一米多高的兩座石台頗為引人注意,上面整齊排放各式花草,房屋主人姓邱,他告訴我們,這是蘭花台,是祖上專門用來養蘭花的地方,走進桑嶺村各座古民居,首先映入眼帘的必是這兩座體現主人高雅品性,見證幾百年滄桑歷史的蘭花台。
四合院還保存著當年的模樣,四周雕樑畫棟,稀疏有致的木格子窗上雕刻著各式花鳥蟲魚,栩栩如生,叫人嘆為觀止。遙想當年,夕陽西下,綠柳扶風,暗窗疏影,女子對鏡梳妝將是怎么樣的場景。正自顧冥想間,已進入正堂,高大祥和的正堂上一座雕工精美的神龕奪人眼球,走進細看,神龕雕刻的不是普通的飛鳥走獸,而是描摹當時生產生活的環境,還原了一幅幅精耕細作的勞作場景,不禁叫人拍手稱絕。江國叢說,這樣的神龕現在已屬稀物,村里原本有兩張,另一張幾年前因為保護不善,已經被盜走了。正堂兩側,貼著數十張清末時期的捷報,捷報雖經歲月的磨礪,早與板壁融為一體,字跡卻依稀可見,大多為邱氏兒孫讀書得來的張張大喜報,邱氏後人告訴我們,聽祖上老人講,當時,家中捷報多得中堂貼不下,只好貼到中堂的樓上去。

再往裡走,是一個小天井,小天井後方有一個閣樓,早已經沒有上去的樓梯,兩側與外牆一樣,是一些描寫當時風土人情的壁畫。閣樓上巨大的圓形木製花窗格外醒目,有人說是以前邱家女子拋繡球的地方,也有人說邱家祖先喝酒的地方,相比,我倒更願意這是古時女子拋繡球的地方,少女倚窗、閨閣待嫁,怎樣一種境意。樓下是一面木格子窗牆,據說是邱家祖先讀書的地方,如此清幽淡雅的環境,難怪邱家人捷報頻傳。

石板橋

走出“河南舊家”的大門,是一條清澈的小溪,小溪將古村分為南北兩半,由一條三米多長的石板橋相接,涓涓流水淌了幾千年,孕育一代又一代的桑嶺村後人,橋下綠水相間,魚鴨共嬉。站在石橋上,左右相望,各棟老宅依山傍水,錯落有致,不禁想起馬致遠《天淨沙·秋思》中小橋流水人家的情境,此時的桑嶺村儼然成了一幅寧謐的田園風光畫。

江家舊宅

桑嶺村[浙江省雲和縣石塘鎮下轄村] 桑嶺村[浙江省雲和縣石塘鎮下轄村]

走過彎彎的石板橋,往左轉便是全村最老的江家舊宅,正面望去,坐北朝南的豪宅,高大寬闊的門牆,厚實的石制大門,門楣上寫著“濟陽舊家”四個大字。然走進大門,卻只有一塊寬闊的空地及村民新建的零星小房,江國叢說,在1954年“互助組”時,老宅已被大火燒毀,原先正堂供著一枝“御賜龍頭拐杖”,當年,乞丐到此宅,只能在門口鞠三個躬,不敢進入。關於這座老宅,卻有一個讓江家後代口口相傳的故事,相傳,江家始祖江彥清來到桑嶺村時,村中已有“熊”姓和“邱”姓人家居住了。“熊”姓是村中大戶,夾坑兩岸的山場田地基本上為熊家居多。江彥清孤身一人來到桑嶺後,便給熊家當了長年工。江彥清年輕力壯,為人忠厚,幹活賣力,深得熊家的歡喜,便成了熊家的乘龍快婿,江彥清在桑嶺村擇地建房,定居了下來。從此男耕女織,生兒育女,在桑嶺村共育4子,為現今桑嶺村江氏宗譜支中的“4房“。江氏子孫人丁興旺,且勤勞勇敢,奮發圖強,儉樸持家。有了積蓄後,逐漸開始廣置田地、山場。家業漸漸大了起來後,開始聘請能工巧匠,大興土木地建房。溝底宅基地不夠,就向外轉移,因此,就有了里外村之分。幾年後,江姓一躍成為桑嶺村的大戶和大族。

古建築

桑嶺村[浙江省雲和縣石塘鎮下轄村] 桑嶺村[浙江省雲和縣石塘鎮下轄村]

桑嶺外村是兩條小溪的交匯之所,屋外鶯飛草長,細水長流,屋內庭院深深,別有風情。拾級而上,經過一個石大門,內有一個小堂,裡面還有一個大門,一株嫩綠的吊瓜藤順著大門繞上屋檐,一老嫗扶著石門安詳地看著我們這群陌生人,淡淡的陽光透過稀疏的吊瓜葉,輕輕地灑在老人身上,寧謐而安靜,恍如仙境。

跨過石門檻,依舊是四合院,只是比“河南舊家”略微空曠些。江國叢告訴我,在桑嶺村,各處老宅建築格調基本一致,深深的庭院,幽幽的弄堂,高高的飛檐,薄薄的青苔,青瓦白牆,雕梁花窗。只是這裡的馬腿略有不同,妙趣橫生的馬腿上,沾了一層金色的黃泥,正在我們百思不得其解之間,江國叢告訴我們,這棟江家舊宅的馬腿是幾座古民居最為精緻的,有八仙全圖、獅子吐珠、蛟龍戲水……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江家後人怕這些精美的馬腿慘遭破壞,不得已在所有的馬腿上塗上了黃泥,才得以躲過那場浩劫。
在另一處“濟陽舊家”, 正堂一塊匾額引人注目,這是民國十六年二月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六軍司令部、政治部軍長周鳳岐和黨代表、政治部主任趙舒題給江文潮的“五代同堂”匾額。“五代同堂”的意思是指江文潮所生的四代兒孫並無分居另立爐灶,而仍是吃住在一起,據說五代兒孫竟有86人。

江開秀舊宅

沿著悠長悠長的弄堂,再走進的是江家第三代太公江開秀的舊宅,這坐古民居也是桑嶺村最為簡單的一幢老房子,少了雕樑畫棟,沒了精美樓閣,天井更找不到鵝卵石的蹤跡,清一色用青石板鋪設而成。聽江家的老人講,江開秀在眾多祖先中是最節儉的,雖然家境殷實,卻恪守克勤克儉的祖訓,這棟古宅造好之時,其兒子已經將所有的刻有梅花、牡丹、白鶴、飛鳥等圖案的馬腿、梁枋、窗花全部備好,只等父親一聲令下,便可安裝。但是,江開秀卻遲遲不肯鬆口,不得已,這些精美絕倫的雕件全部用在另一幢“濟陽舊家”上。
桑嶺村現存古民居內外村共32幢。標有“濟陽舊家”和“河南舊家”的石大門就有24個。大都為清中民初期之建築,距今約三百多年的歷史。除部分軒房門窗,經過修葺變樣外,基本上保存了興建之初的原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