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卷葉枯病

中文名:桑卷葉枯病 別名:桑葉枯病 病原拉丁學名:Hormoden

基本信息

中文名:桑卷葉枯病
別名:桑葉枯病
病原中文名:桑單胞枝霉
病原拉丁學名:Hormodendrum mori Yendo
病原分類地位:半知菌亞門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桑
主要為害部位:桑葉

為害症狀

春季嫩葉發病時,桑葉邊緣現深褐色連片大病斑,後隨葉片生長發育,葉身向葉正面捲縮。夏秋發病時,枝條頂端葉片的葉尖和附近葉緣褐變,逐漸擴展致葉片的前半部出現黃褐色大病斑;下部葉片受害,葉脈間及葉緣產生梭形大斑,病健部分界明顯。乾燥時病斑裂開,吸水後易爛腐。病葉易脫落或乾枯。濕度大時,病斑上產生暗藍褐色霉狀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形態特徵

Hormodendrum mori Yendo稱桑單胞枝霉,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梗鼠褐色,初單條,後形成叢梗,大小235~290×5~7(μm),具隔膜6~10個,叢梗的頂端或隔膜處分枝長出數個細長細胞,多為單胞,具隔膜1~3個,分生孢子梗頂端與這種細胞之間明顯收縮。分生孢子單胞,橢圓形至檸檬形,暗褐色,從各個細長細胞的頂端長出,大小6~10×4~6(μm)。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菌絲體在病葉組織中越冬。翌年春暖後產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到桑葉上,引起初侵染,發病後不斷形成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江蘇、浙江一帶每年4~10月發病,尤其夏秋高溫多濕易流行。該菌在萌發和入侵桑葉時不能缺水,但侵入後即使天氣乾燥也可產生大病斑。陰雨條件下能產生大量分生孢子引起該病大流行。天氣乾燥時孢子形成少,該病處於停滯狀態。品種間感病性差異明顯:團頭荷葉白、剪刀桑、紅頂桑、荷葉白易感病;育2號、新一之瀨較抗病。

防治方法

(1)晚秋落葉後,及時收集病葉集中燒毀或深埋,以減少菌源。(2)合理密植,適度采葉,保持通風透光,雨後及時排水,防止濕氣滯留。(3)發病初期開始噴灑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8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夏伐後噴灑波美4°~5°石硫合劑或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進行樹體消毒。

地理分布

遼寧、內蒙古、山東、四川、江蘇、浙江均有發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