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X植原體

桃X植原體是一種病菌,它可以侵染大多數核果類果樹,主要寄主植物包括桃樹、油桃、甜和櫻桃、日本李及荷蘭鴨兒芹。1931年在加利福尼亞首次發現,現除了南卡羅來納洲、喬治亞洲、阿肯色洲和的克薩斯洲外,幾乎傳遍整個美國。

學名 Peach X Phytoplasma
英文名 Peach X Phytoplasma
分類地位 原核生物門,軟球菌綱,植原體屬

分布

北美洲:加拿大(格雷特湖地區)、美國(1931年在加利福尼亞首次發現,現除了南卡羅來納洲、喬治亞洲、阿肯色洲和的克薩斯洲外,幾乎傳遍整個美國)。

危害情況

發病桃樹最初的症狀是形成黃色的病斑和卷葉,不久以後,整個植株出現褪綠,葉片脫落,只在枝條的頂部留下一些簇狀葉片,幼樹在發病後1-3年死亡,較成年的植株表現為慢性病症狀,雖然可以成活幾年,但病樹果實的質量和產量都受到影響,花和果實都早熟,甚至不結果,口味變差,影響上市。櫻桃發病,果實上產生了小斑點而且不能成熟。 在春季,感病植株通常不表現症狀,僅有一些樹可能由於凍害,分枝和抽稍困難或有輕微的小葉,然而,到夏季中間,症狀突然劇烈表現,當在健康植株上樹冠遮天時,病樹僅有單個分枝,象旗一樣,整個樹也可能表現症狀。葉片黃化或紅化,不規則水浸狀斑點,通常沿著中脈向上捲曲。褪綠部分變乾,變脆,壞死組織脫落,葉片破碎,穿孔,然後脫落,僅留一簇葉片在枝條的頂端。因X病植原體系統分布於韌皮部,感病植株逐年衰退,最終在2-6年內死亡,這取決於樹木感病時的年齡。X病植原體在美洲稠李上的典型症狀在整個灌木上出現。葉片提前成熟,從亮黃到變紅,在5月下旬或6月上旬脫落,植株節間大部分變短,稠李病株在表現症狀後一般1-3年內死亡。

傳播途徑

寄主:
桃樹X病植原體可侵染大多數核果類果樹,主要寄主植物包括桃樹、油桃、甜和櫻桃、日本李及荷蘭鴨兒芹。李屬植物如李子、扁桃、杏和觀賞植物櫻桃也侵染下。X病植原體對桃樹危害嚴重,發病率高達60%,產量損失可達30%-80%,視嚴重度而言。在產量損失的同時,感病果實質量變差。帶來的間接損失是防治X病的費用和因病害而更換品種及3-4年間的不能掛果的損失。病原植原體的主要來源是美洲稠李Prunus virginiana,這種灌木植物在育林地和籬笆地中普遍存在。最近地研究還表明許多果園中的雜草也可能是其寄主。經人工接種能感染芹菜。 傳播:在自然條件下,桃X病主要是由葉蟬介體傳播和擴散,尤其是桃葉蟬Colladonus geminatus,Scphytolius acutus,深山葉蟬Colladonus montanus和Paraphlep siusirroratus。在一定程度上,Fieberiella florii和雕葉蟬屬的Graphocephala confluens葉蟬也能傳播。在美國東部病原主要來源於野生的Prunus virginiana,而在美國西部,病原也可以從發病桃樹上傳播到健康桃樹上。研究還表明,野生植物P. irrorntus對X病植原體的傳播起重要作用。葉蟬傳播病原植原體的能力是有限和局部的。病原體最有可能造成國際間傳播的原因是帶病植物繁殖材料及其上的傳播介體。病害很容易通過芽殖和嫁接傳染,但植原體本身在植株中的分布很不規則(不同菌系表現不同)。在夏天,芽受到侵染的可能性最大。經菟絲子Cuscuta spp接種可能傳染到各種草本植物上。
桃X病的病害循環是複雜的。葉蟬以卵在果園邊上的落葉上越冬。在春季,卵孵化和若蟲在雜草和草本植物上生活,可能在附近的感病稠李上獲得X病植原體。在6月,介體葉蟬取食行為和產卵喜好的季節改變促使成蟲進入果園內,而後在多種地面雜草和桃樹間循環取食,傳播病害。很多觀察已證實X病的傳播是從稠李到桃樹,且在毗鄰有感病稠李的育林地的桃樹病害發生率較高。儘管相信可以通過根接和葉蟬傳播,但X病從桃樹到桃樹的傳播證據不多。病原侵入桃樹或Prunus virginiana的植株後,在植株體內潛伏期由植株的生長階段而定。如果在上一年將病原接種到葉芽上,那么,翌年春天葉芽萌發後6周即可表現症狀,病原體在對生葉蟬體內的潛伏期是22-35天,在S. acutus體內為45天。

檢疫與防治

檢疫方法:
1. 指示植物法:將病原植原體接種到田間的桃樹幼苗上(品種Elberta或Gf305),需要4年時間方能得到肯定的結果。也可以在溫室中對同樣的指示植物進行接種試驗,3個月後症狀即出現。
2. 血清學技術:現已製備出X病植原體的單克隆抗體(Guo YH等,1998),可以用ELISA或免疫吸附電鏡的方法進行檢測,檢測的樣品可以是部分純化的芹菜提取液,芹菜是人工接種寄主,也可以檢測從葉蟬介體中提取的樣品。
3. DAPI螢光染色:採用DAPI螢光試劑的簡單螢光電鏡技術也可以用來檢測桃和P. virginiana葉片中脈和葉柄的植原體。
4. 核酸雜交:1987年,Kirkpatrick等首次報導分離和克隆了桃X-病植原體DNA,並用於對植原體的檢測研究,開創了用DNA探針來檢測患病或傳毒昆蟲體內植原體的方法。要製備病原專化的核酸探針,必須獲得純化的核酸,傳統的方法是先抽提和純化病原,然後分離病原核酸,由於植原體的純化較為困難,Kollar等根據植原體核酸的G+C含量低於寄主核酸的特性,採用氯化銫密度梯度離心方法將寄主DNA與植原體DNA分離開來,目前已證明這是一種分離純化植原體DNA的有效方法。因X病植原體在葉蟬中有較高的濃度,他們用健康葉蟬食取病原植原體,然後從葉蟬體內分離X病植原體,通過氯化銫梯度離心分離到植原體的基因組DNA,分別用Hind III和EcoR I進行酶切,2-9kb的片斷與pUC8載體連線,轉化大腸桿菌,用32P標記的葉蟬或芹菜病、健組織提取的DNA探針進行菌落原位雜交,篩選能明顯與病株DNA雜交的質粒。最終篩選到的2個特異性質粒對大田植物和葉蟬中的X病植原體的檢測是非常有用的。與ELISA檢測相比,結果一樣可靠,但靈敏度明顯提高,且可用於單獨對葉蟬介體的檢測。
5. PCR方法: Guo等(1996)用植原體通用引物進行槽式PCR,PCR產物用限制酶MseI 和 HpaII進行RFLP分析,表明在美國北達科它州李屬上發生的植原體為桃X病植原體。Guo等(2000)等用PCR的方法擴增植原體rRNA基因(16S 、23S rRN A及兩個核糖體蛋白基因)和16S/23S間隔區,然後用AluI, HpaII, MseI, and RsaI進行RFLP分析表明來源於美國北達科它州及附近地區的43個分離物都為X病植原體。測定16S/23S間隔區的441bp的片斷僅在4個位點發生變異,其都為X病植原體組。
檢疫措施:
1. 嚴禁從疫區進口李屬植物繁殖材料。如必須進口,李屬植物繁殖材料應是來自病害發生國的生長期檢查無病的田塊,且需附有官方的植物檢疫證書。

防治方法:
1. 在防治X病時應綜合治理,首先考慮採用栽培措施,剷除在核果果樹園500英尺內的感病美洲稠李可以很大程度的減少X病的發生,這也是X病防治最重要和有效的方法。
2. 防蟲治病:套用對葉蟬介體有效的殺蟲劑消滅或減低介體的種群可降低病害的傳播,一般在生長期和收穫期施藥防治昆蟲介體可取得較好的效果。
3. 抗生素處理:相對於噴施抗生素,用四環素族抗生素-土黴素鈣複合物“Mycoject”在莖幹注射,能抑制植原體在韌皮部的增殖,能在1-3年內不產生明顯症狀。注射時病樹樹冠應少於50%感染症狀,注射時間最好在8月末到10月初,
4. 衛生措施:果園中的病樹和修剪掉的感病枝條應當剷除並燒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