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雞

桃源雞

桃源雞是湖南省的地方雞種,它以體型高大而馳名,故又稱桃源大種雞。主產區在桃源縣中部。分布於沅江以北、延溪上游的三陽港、佘家坪一帶,產區附近也有相當多的數量,省內以長沙、岳陽、郴州等地較為普遍。據1980年統計,全縣飼養量達17.66萬隻。桃源雞體型高大,體質結實,羽毛蓬鬆,體軀稍長、呈長方形。公雞姿態雄偉,性勇猛好鬥,頭頸高昂,尾羽上翹,側視呈"U"字形。母雞體稍高,性溫馴,活潑好動,背較長而平直,後軀深圓,近似方形。肉質細嫩,肉味鮮美。桃源雞的開產日齡平均為195d。

基本信息

產地和分布

桃源雞是湖南省的地方雞種,它以體型高大而馳名,故又稱桃源大種雞。主產區在桃源縣中部。分布於沅江以北、延溪上游的三陽港、佘家坪一帶,產區附近也有相當多的數量,省內以長沙、岳陽、郴州等地較為普遍。據1980年統計,全縣飼養量達17.66萬隻。50年代以來,江蘇、江西、四川、貴州、廣東、廣西、湖北、河南、新疆等省、自治區都曾向產區引種。60年代,該品種曾先後在北京和法國巴黎展覽,故為人們所熟知 。

品種形成

桃源縣位於湖南省西北部、沅江下游。全縣地勢南、西、北三面較高,東面是低凹的平原,中部為波狀起伏的丘陵台地。沅江由西向東貫穿全境,溪港縱橫交錯,山脈走向略與河道平行。產區的生態條件較好,農作物以水稻為主,其次為玉米、高粱、甘薯、小麥、大豆等,棉花、油菜種植也很普遍。畜牧業在該縣亦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桃源雞 桃源雞

桃源雞的形成歷史,尚無確切資料可考。據清代《幽風廣義》論雞篇中曾載有:"楚中有一雞,並高三、四尺。"該地當時為楚國所轄,該篇記述是否即指桃源雞,有待查證。

桃源縣環境適宜,飼料資源豐富,且山坡閒地較多,是放養家禽的良好場所。一般農戶每家養雞達20-30隻之多,並有選養大種雞和出讓種蛋的傳統習俗。由於當地優越的自然環境條件,經過較長期的人為選擇,因而逐步形成現今體高、個大的地方雞種 。

形態特徵

桃源雞 桃源雞

桃源雞體型高大,體質結實,羽毛蓬鬆,體軀稍長、呈長方形。公雞姿態雄偉,性勇猛好鬥,頭頸高昂,尾羽上翹,側視呈"U"字形。母雞體稍高,性溫馴,活潑好動,背較長而平直,後軀深圓,近似方形。

公雞頭部大小適中,母雞頭部清秀。單冠,冠齒為7-8個,公雞冠直立,母雞冠倒向一側。耳葉、肉垂鮮紅,較發達。眼大微凹陷,虹彩呈金黃色。頸稍長,胸廓發育良好。尾羽長出較遲,未長齊時尾部呈半圓佛手狀,長齊後尾羽上翹。公雞鐮羽發達,向上展開。母雞腹部豐滿。腿高,脛長而粗。

公雞體羽呈金黃色或紅色,主翼羽和尾羽呈黑色,梳羽金黃色或間有黑斑。母雞羽色有黃色和麻色兩個類型,黃羽型的背羽呈黃色,頸羽呈麻黃色;麻羽型體羽麻色。黃、麻兩型的主翼羽和尾羽均呈黑色,腹羽均呈黃色。喙、脛呈青灰色,皮膚白色 。

生產性能

產肉性能

雛雞長羽速度遲緩,出殼後絨羽較稀。主、副翼羽一般要3周齡才能全部長出,成年羽的生長也很慢,所以在育成階段中常表現為光背、裸腹、禿尾和胸部袒露。

據品味鑑定結果認為,桃源雞肉質細嫩,肉味鮮美。

產蛋性能

桃源雞的開產日齡平均為195d。產蛋量較低,據觀察統計,500日齡的平均產蛋量為86.18±48.57個。平均蛋重為53.39g。蛋殼淺褐色。蛋形指數為1.32。

繁殖性能

公母配種比例一般為1:10--12,種蛋受精率為83.83%,受精蛋孵化率為83.81%。雞就巢性一般,每年約1--2次,約經15d左右醒菢復產。在放牧飼養條件下,4周齡育雛率為75.66%,育成期(5--32周齡)成活率為95.80%,產蛋期(33--72周齡)存活率為94.39% 。

評價和展望

桃源雞具有個體大、肉質好等有利性狀,但尚存在早期生長速度慢、長羽遲、飼料利用率較低、繁殖力不高等缺點。因此,今後應加強對該雞種的該品種選育,加速早期生長發育及、羽毛著生,提高雞群品質,朝著肉雞商品化方向發展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