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心理學派

格式塔心理學派

格式塔心理學1912年在德國誕生,後來在美國得到進一步發展。代表人物有魏特墨、考夫卡和苛勒。

概述

學派創始人之一魏特墨學派創始人之一魏特墨

M.魏特曼發表了論文《似動的實驗研究》,標誌這一學派的興起。格式塔心理學派強調整體並不等於部分的總和,整體乃是先於部分而存在並制約著部分的性質和意義。這一觀點在一定範圍內來說是符合客觀事實的。格式塔心理學家們從這一觀點出發,堅決反對對任何心理現象進行元素分析,這對於揭發心理學內的機械主義和元素主義觀點的錯誤具有一定的作用。同時,他們在知覺領域裡進行了大量的實驗研究工作,並取得了很多具有科學價值的成果。

理論上的一些先行者

德國哲學家康德的哲學思想

知覺不是一種被動的印象和感覺因素的結合,而是這些元素主動地組織成完整的經驗和結合起來的經驗。

物理學家馬赫(《感覺的分析》1885)

空間模式(如幾何圖形)和時間模式(如曲調)的感覺與元素無關。即使觀察者注視客體的空間方位可能變化,但是它對客體的視覺或聽知覺是不變的。例如,無論從哪一邊或從頂上,或從一角去看,在我們的知覺中,一張桌子仍然是一張桌子。同樣一系列的聲音,比如一支曲調,即使可能改變速度,但在我們的知覺仍然是同一支曲調。

厄棱費爾

有些經驗的質不能用傳統的各種感覺的結合起來解釋,這些質叫格式塔質,或形質。知覺是以個體感覺之外的某些東西為基礎的。一支曲調是一個形質,不依賴於組成它的那些特殊感覺。

時代精神

19世紀最後幾十年,由於物理學承認和接受力場的概念,它已經越來越少地運用原子主義的概念了。比如磁力,、電。這些力場被認為既具有空間的廣延性,也具有完型或模型。它們被看作是新的結構實體,而不是個別元素或者微粒的作用總和。

魏特曼的似動實驗

考夫卡、苛勒做被試,魏特曼使用速示器,通過兩條細縫投射出兩條光線,一條垂直,另一條和垂直線成20或30度角。如果先通過一條細縫顯示出光線,然後顯示另一條光線,在兩條光線之間有一較長的時間間隔(超過200毫秒),那么被試者就看到兩條相繼出現的光線。如果兩條光線之間的時間間隔短,被試者就看到兩條連續的光線。可是,在兩條光線之間有一最適宜的時間間隔(約60毫秒),被試者看到光線從一處向另一處移動,而且又移動回去。這就是整體不僅是部分的總和的一個明顯例子。

學派代表人物

1、魏特墨與完形心理學

魏特墨魏特墨

魏特墨(或魏特海墨)(MaxWertheimer,1880-1943)德國心理學家。魏特墨於1912年發表的論文《似動的實驗研究》,標誌這一學派的興起。完形心理學主要是研究知覺與意識,其目的在探究知覺意識的心理組織歷程。
格式塔心理學派是以似動現象的實驗起家的。主持這個實驗的是魏特海墨,觀察者是考夫卡和苛勒。實驗用速示器將A、B兩條發亮的直線先後投射在黑色背景上,兩條線放映時間間隔過長,例如2000或200毫秒,觀察者看到的是先後兩條線出現;時間間隔過短,例如30毫秒,看到的是兩條線同時出現,如果時間間隔在60毫秒左右,便可以看到A線向B線移動,或只看見運動,沒看見線。這叫做似動現象。他們認為,這種知覺顯然是無法用感覺元素的聯合來解釋的。於是堅決認為,每一種心理現象都是一個格式塔,都是一個‘被分離的整體”。整體不等於部分的總和,整體不是由若干元素組合面成的,相反,整體乃先於部分而存在並且制約著部分的性質和意義。他們堅決反對對任一心理現象進行元素的分析,並把馮特的構造心理學稱之為‘磚塊和灰泥的心理學”。那么,為什麼每一種知覺都是一個被分離的整體呢?格式派學家認為,這並不完全決定於外界事物,而是由於人腦中有一些力量把它們組織起來。當時,物理學中“場”的理論盛行,於是他們認為頭腦中也有一個磁場,這個“場”中的力量分布,就決定了人把外界的東西看成是什麼樣的。他們提出了知覺中的許多組組織原則,試圖解決格式塔的生理基礎問題。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學習和問題解決也像知覺一樣,是通過整體進行的。魏特墨在其(創造性思維)一書中把格式塔原理套用於人類的創造性思維。他認為,學生在解決問題時之所以產生迷惑不解,是由於沒有把問題的細節方面與問題的整個情境結構聯繫起來,一旦把問題看成是一個有意義的整體,就會產生頓悟,問題也就解決了。
儘管格式塔心理學的理論基礎是錯誤的主觀唯心論。但該學派反覆強調整體並不等於部分的總和,整體先於部分而存在並制約著部分的性質和意義的理論觀點,則是正確。此外,格式塔心理學家關於知覺的組織原則及學習和思維中的研究成果至今仍還有積極的意義。

2、考夫卡與格式塔心理學派

考夫卡考夫卡

考夫卡(Kurtkoffka,1886-1941)美籍德裔心理學家,格式塔心理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考夫卡出生於德國柏林,並在那裡接受教育。早年對科學和哲學發生了強烈的興趣,師從斯頓夫研究心理學,19O9年獲得博士學位。1910年他同威特墨和苛勒在德國法蘭克福開始了長期的和創造性的合作,成為格式塔學派三人小組中最多產的一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在精神病醫院從事腦損傷和失語症患者的研究工作。1922年發表了關於格式塔觀點的論文,題為《知覺:格式塔理論導言》論文根據許多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基本概念。
考夫卡在格式塔心理學中提出了行為環境的理論,認為行為是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心理學要研究行為與物理場的因果關係。心理物理場具有自我和環境的兩極性,這兩極的每一部分都有它自己的結構。自我就是人格,環境又可分為地理環境和行為環境。地理環境是現實的環境,行為環境是意象中的環境。行為產生於行為環境,並受行為環境的調節。考夫卡的行為環境論影響了後來的勒溫的心理學觀點,因為他著重宣稱人的需要決定他的心理環境,而人是針對他的心理環境行動的。考夫卡對格式塔方法最全面的說明是他1935年出版的《格式塔心理學原理》一書。晚年,考夫卡還研究過顏色視覺和知覺組織。他關於本性-教養問題的觀點是對斯特恩理論,即心理發展是內部(遺傳)和外部(學習)條件的配合的進一步發展。

他的主要著作有:《心智的發展》(1921),《格式塔心理學》(1929),《格式塔心理學原理》(1935)

3、柯勒與完形心理學

柯勒柯勒

沃爾夫岡·柯勒(WolfgangKohler,1887-1967)德裔美國心理學家,格式塔心理學派創始人之一,也是認知心理學、實驗心理學、靈長類行為研究的先驅。

1913年,苛勒接受普魯士科學院的邀請,到南非加那利群島(CanaryIsland)的西班牙屬地特內里費(Tenerife)島研究黑猩猩的學習。在他到達6個月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致使他在那兒滯留7年之久,在此期間他根據對黑猩猩的實驗研究結果,於1917年出版《猿猴的智力》,是格式塔心理學的代表性著作。1920年回到德國,次年進入哥庭根大學接替G.E.繆勒的教授職位,1922年在柏林大學繼任斯圖姆夫的職務,並一直工作到1934年。自此柯勒建立勒他的心理學學術地位,也標誌柯勒格式塔心理學思想被正式承認。

在柏林大學任教期間,他兩次到美國訪問,1925-1926年間任克拉克大學客座教授,1934-1935年,他接受了W.詹姆斯的邀請去哈佛大學講學,1935年改任芝加哥大學客座教授。由於他一直和納粹政權有衝突,為反對納粹寫信給柏林的報紙批評政府,在講學結束後即因厭惡德國納粹政權,當即決定留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擔任斯沃莫爾學院心理學教授,在那裡工作到1955年,然後又在普林斯頓大學做研究工作一年,然後任新罕布夏州達特茅斯大學研究教授,1958年退休。

柯勒指出,所謂的格式塔(Gestalt)是指任何一種把情景看作成被分離的整體。柯勒認為格式塔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直接經驗。這裡,直接經驗與意識是同義的。在他看來,物理學家研究物理現象,心理學家研究心理現象,兩者都離不開直接經驗。他的直接經驗與W.馮特和E.鐵欽納的元素主義不同,他反對把直接經驗人為地加以分析使其喪失原初的面目,而主張自然的機能的分析法。

貢獻和局限

格式塔心理學派在心理學發展中的貢獻和局限:格式塔心理學派強調整體並不等於部分的總和,整體乃是先於部分而存在並制約著部分的性質和意義。這一觀點在一定範圍內來說是符合客觀事實的。格式塔心理學家們從這一觀點出發,堅決反對對任何心理現象進行元素分析,這對於揭發心理學內的機械主義和元素主義觀點的錯誤具有一定的作用。同時,他們在知覺領域裡進行了大量的實驗研究工作,並取得了很多具有科學價值的成果。目前在一般心理學教科書內所講述的一些有關知覺的規律知識,例如似動現象的發生、知覺過程中圖形和背景的關係的意義等,基本上都是來源於格式塔學派的研究成果。此外,苛勒的“頓悟”和韋特墨的“創造性思維”對學習的研究,也有某種程度的影響。

格式塔心理學派作為一個獨立的學派,是人們對意識經驗發生興趣,至少把意識經驗看作心理學的一個合法的研究領域,並繼續促使人們對意識經驗的研究和興趣是有意義的。同時格式塔學派對同時期的學派中肯而堅定的批評,對心理學的發展也具有重要影響。

局限:把直接經驗世界,看作是唯一確實而又可知的世界。把全部心理學問題,完全簡化為數理的問題。這其實已經違背了系統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