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黃疸

核黃疸

膽紅素腦病是由於血中膽紅素增高,主要是未結合膽紅素增高,後者進入中樞神經系統,在大腦基底節、視丘下核、蒼白球等部位引起病變,血清膽紅素〉342umok/L(20mg/dk)就有發生核黃疸的危險。主要表現為重度黃疸肌張力過低或過高,嗜睡、拒奶、強直、角弓反張、驚厥等。本病多由於新生兒溶血病所致(母嬰血型不合最多,G-6PD缺陷次之),黃疸、貧血程度嚴重者易並發膽紅素腦病,如已出現膽紅素腦病,則治療效果欠佳,後果嚴重,容易遺留智力低下、手足徐動、聽覺障礙、抽搐等後遺症。

基本信息

【概述】

因此本病預防是關鍵。發現新生兒黃疸,應及早到醫院診治可預防本病發生

也叫“膽紅素腦病”由於膽紅素沉積在基底神經節、腦幹神經核而引起的腦損害。膽紅素能緊緊地結合在血清白蛋白上,不能自由通過血腦屏障。只要白蛋白上有膽紅素結合位點就不會引起核黃疸.血清膽紅素顯著升高,血清白蛋白濃度低或血清中有與膽紅素競爭白蛋白結合位點的物質,某些藥物包括磺胺藥,頭孢菌素和阿司匹林,均可增加核黃疸的危險性.早產兒由於血清白蛋白濃度低而處於核黃疸的危險之中.在飢餓,敗血症,呼吸窘迫或代謝性酸中毒的新生兒血清中,競爭性分子可能升高,這些情況使處於任何血清膽紅素水平的新生兒有增加發生核黃疸的危險性

【症狀體症】

1.黃疸進行性加重,未結合膽紅素〉256.5umok/L(15mg/dk)。 2.嗜睡、拒奶、反應差、呻吟、尖叫,病情進一步加重者凝視、眼球震顫、頭向後仰、角弓反張、抽搐、呼吸不規則,出現病理性呼吸。 3.病情嚴重者雖經搶救,但往往有後遺症如抽搐、聽覺障礙、智力低下等。

【診斷依據】

1.核黃疸前期:黃疸漸加深,反應差、嗜睡、吸奶無力或拒奶,未結合膽紅素增高〉256.5umok/L(15mg/dk)。 2.核黃疸第一期(警告期):與核黃疸前期症狀相同,但嚴重得多,未結合膽紅素〉427.5umok/L(〉25mg/dk)。 3.核黃疸第二期(痙攣期):呻吟、尖叫、凝視、眼球、抽搐、震顫、角弓反張、抽搐、發熱、呼吸不規則、雙吸氣、抽泣樣呼吸、甚至DIC。 4.後遺症期:經搶救成功者大部分病人遺留後遺症。

【治療原則】

1.降低血清未結合膽紅素。 2.熱量及液體供給。 3.避免使用與膽紅素競爭葡萄糖醛山轉移梅或白蛋白結合位點的藥物。 4.光療。 5.換血療法。 6.加強護理,預防併發症。

【療效評價】

1.治癒: (1)臨床症狀消失,無黃疸,無抽搐尖叫、肌張力增高等神經系統症狀。 (2)血清總膽紅素、未結合膽紅素恢復正常。 (3)血像正常。 (4)無後遺症。 2.好轉: (1)臨床症狀好轉,黃疸消退,但可有肌張力增高、抽搐等。 (2)血清總膽紅素、結合膽紅素及未結合膽紅素接近正常。 3.未愈: (1)臨床症狀無改善,仍有黃疸及抽搐、尖叫、角弓反張等神經系統症狀。 (2)血清總膽紅素、結合膽紅素及未結合膽紅素無下降或下降不多。

【專家提示】

本病主要是由於溶血所致,母親妊娠後,父母雙方均應到醫院驗血型、G-6PD測定,如母親為O型,父親為A或B型,或任一方G-6PD缺乏,均應到有條件的醫院分娩,分娩後24 ̄72小時內密切注意新生兒情況。如新生兒生後(特別是24小時內)出現黃疸,即應到醫院就診,如黃疸越來越重,皮膚黃染、蒼白,小便顏色呈紅葡萄酒樣、濃茶樣,尖叫等,為病情危重表現,應馬上搶救,按 醫生 指導給予治療,包括光療、換血等。重症者治療效果差,容易遺留抽搐、智力低下、聽覺障礙、手足徐動等後遺症,故應及早治療,一有黃疸即到醫院就診可減少後遺症發生。 出院後定期到兒童 保健 門診複查,檢查小兒生長發育、智力發育情況,及時發現問題予以治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