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存廢問題

"Mile for 1

核電存廢問題是人類社會對核能發電使用的持續的爭議性討論。
然而,核電的存廢政策各地不同,如歐洲許多國家近來逐漸地走向放棄核能發電,德國更宣布在2022年前關閉所有的核電站;而開發中國家則較傾向使用核能發電。[1]

核電簡史

第一個成功的核裂變實驗裝置在1938年的柏林被德國科學家奧托·哈恩、莉澤·邁特納和弗瑞茲·斯特拉斯曼製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些國家致力於研究核能的利用,它們首先研究的是核反應堆。1942年12月2日,恩里科·費米在芝加哥大學建成了第一個完全自主的鏈式核反應堆,在他的研究基礎上建立的反應堆被用來製造轟炸了長崎的核子彈“胖子”中的鈽。在這個時候,一些國家也在研究核能,它們的研究重點是核武器,但同時也進行民用核能的研究。
1951年12月20日人類首次用核反應堆產生出了電能,這個核反應堆位於愛達荷州Arco的EBR-I試驗增殖反應堆,它最初向外輸出的功率為100kW。
1954年6月27日,世界上第一個為電網提供電力的核電站在蘇聯的歐伯寧斯克開始運行。[2]這個反應堆使用了石墨來控制核反應並用水來冷卻,功率為5兆瓦。全世界第一個投入商業運營的核反應堆是位於英格蘭設菲爾德的CalderHall,它於1956年開始運行。它有一個magnox型反應堆,最初的輸出功率為50兆瓦,後來提高到了200兆瓦。[3]賓夕法尼亞州碼頭市的一個壓水型反應堆是美國第一個投入商業運營的反應堆。
在20世紀後半葉,一些反對核能的運動開始興起,它們擔心的是核事故和核輻射,還反對生產,運輸和儲藏核廢料。1979年的三哩島核泄漏事故和1986年的車諾比核事故成為了許多國家停止建造新核電站的關鍵理由。澳大利亞於1978年,瑞典於1980年,義大利於1987年都對建造核電站的問題發動了全民公投,同時愛爾蘭的核能反對者成功地阻止了在該處核能計畫的實施。但布魯金斯學會表示,美國政府沒有批准新核電站的建造主要是由於經濟原因,而非安全問題。[4]
[編輯]

論點簡要

[編輯]

支持核能的理由

下為巴瑞‧布魯克在2010年出版的《為什麼對為什麼:核能發電》(Whyvs.Why:NuclearPower)一書中提出的七項支持核能發電理由[5]:
再生能源與能源效率(energyefficiency)不能解決能源與氣候變遷的問題。
核燃料是近於無限的且能提供大量的能源。
新科技能解決“核廢料”問題。
核能發電是最安全的能源選項。
更進步的核能發電能加強全球社會的安全。
核電的真實花費低於化石燃料或可再生能源。
核能發電可引領“清潔能源”的革命。
[編輯]反對核能的理由
下為伊恩‧羅威在2010年出版的《為什麼對為什麼:核能發電》一書中提出的七項支持核能發電理由:[5]
核能發電對氣候變遷不是一個夠快速的回應。
核能發電太貴了。
對基載電能的需求被誇大了。
核廢料問題依舊是無解的問題。
核能發電會增加核戰的風險。
核能發電有安全問題。
人類對能源有更好的替代方案。
[編輯]

論點

[編輯]

供給的能源

很多研究指出,核電產生全球16%的電能,但只堤供6.3%的能源生產(energyproduction),而最終使用能源(FinalEnergyConsumption)的部份,只有2.6%是來自核能發電的。這樣的狀況和相較於其他能源載體(energycarrier)而言,它的能量消費效率(consumptionefficiency)較低,及核電廠與能源需求區遠因而其電能在傳輸過程中大量耗損有關。[6]
但與核電廠或一樣距離能源區求區遠的水力電廠相關的能源傳輸耗損,並不是真的那么多的,因為這些電廠的電力通常都是透過高壓直流輸電的方式輸送的,而這種方法每一千公里只會耗損3%的能量。[7]相似地,在全球能源消費(Worldenergyconsumption)中,核能發電的比重不大,因該指數包含了用於加熱和運輸等非發電用途的化石燃料,而用於此些非電用途的燃料中,石油和煤炭占了最主要的比重。[8]在2008年,全球能源供給(worldenergysupply)中各種動力源(powersource)的相對比重如下:石油33.5%、煤炭26.8%、天然氣20.8%(化石燃料81%)、“其他”(包括地熱、泥炭、生質能、太楊能和風能等)10.4%、核能5.8%、水力2.3%。石油是各種動力源中最常被使用者。在2008年時,石油和煤炭加起來共提供了全球超過60%的能源。
[編輯]

能源保障

能源保障(EnergySecurity)問題不該與核電安全混為一談,能源保障指的是能源的燃料是否能安全提供的問題。
在一些國家,核能發電提供了能源自主的保障。核能發電較不受禁運的影響,且鈾是有在包括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較樂於出口的國家開採的。[9][10]然而,目前全球有超過30%的鈾是出產於哈薩克、納米比亞、尼日和烏茲別克這些政治不穩定的國家的。[11]
現有的鈾礦其儲量正快速地耗進,而一項來自IAEA的評估顯示高級鈾礦(high-gradeuranium)只夠現有的反應器運轉40-50年。[12]預期發生的燃料短缺會威脅到未來的電廠,並會造成現有電廠鈾價的波動。鈾燃料價格近年已抬升,而這影響到了未來核電計畫的可行性。[12]
根據史丹佛的研究,快中子增殖反應堆有為未來地球的人類持續數十億年地提供能源的潛力,這使得核能變成可持續發展的。[13]但“因為鈽與核武間的關聯,快中子增殖反應堆的潛在運用導致了‘核電擴張可能會導致一個核擴散失控的時代’的憂慮。”[14]液態氟化釷反應堆(LiquidFluoridethoriumReactor,LFTR)等以釷為燃料的反應爐亦有滿足未來數百年能源需求的潛力,同時相對於鈾燃料反應爐而言,釷反應爐對核擴散有更強的抗性。

三浬島事件

主條目:三哩島核泄漏事故
PresidentJimmyCarterleavingThreeMileIslandforMiddletown,Pennsylvania,April1,1979.
當天凌晨4時半,三哩島核電站95萬千瓦壓水堆電站二號反應堆主給水泵停轉,輔助給水泵按照預設的程式啟動,但是由於輔助迴路中隔離閥門在此前的例行檢修中沒有按規定打開,導致輔助迴路沒有正常啟動。二號迴路冷卻水沒有按照程式進入蒸汽發生器,熱量在反應堆中心處持續聚集,堆心壓力上升。堆心壓力的上升導致穩壓器減壓閥開啟,冷卻水流出,由於發生機械故障,在堆心壓力回復正常值後堆心冷卻水繼續注入減壓水槽,造成減壓水槽水滿外溢。一號迴路冷卻水大量排出造成堆心溫度上升,待運行人員發現問題所在的時候,堆心燃料的47%已經融毀並發生泄漏,系統發出了放射性物質外漏的警報,但由於警報響起時並未引起運行人員的注意,甚至現時的紀錄報告都指出沒有人注意到警報。直到當天晚上8點,二號堆一二迴路均恢復正常運轉,但運行人員始終沒有察覺堆心的損壞和放射性物質的外漏。
此後,第76任賓州州長迪克·松伯(DickThornburgh)[90]出於安全考慮,於3月30日疏散了核電站五英里範圍內的學齡前兒童和孕婦,並下令對事故堆芯進行檢查。檢查中才發現堆心嚴重損壞,約20噸的二氧化鈾堆積在反應爐壓力槽底部,大量放射性物質堆積在核反應堆安全殼內,少部分放射性物質泄漏到周圍環境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