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尉胡同

位於區域西南部,王府井大街東側,屬東華門街道辦事處管轄,呈南北走向。北起金魚胡同,南止東單三條,東與煤渣胡同、北帥府胡同、東帥府胡同相通,西與帥府園胡同相通。全長540米,寬6米,瀝青路面。

簡介

位於區域西南部,王府井大街東側,屬東華門街道辦事處管轄,呈南北走向。北起金魚胡同,南止東單三條,東與煤渣胡同、北帥府胡同、東帥府胡同相通,西與帥府園胡同相通。全長540米,寬6米,瀝青路面。

描述

校尉胡同,明朝稱校衛營。康熙六十一年(1722)雍正繼位,封允祥為怡親王,府第在校尉胡同。據《清史稿》載,雍正即皇轍後,對他的兄弟大加殺戮,但對他的十三弟允祥卻十分看重,先任命他為總理戶部,不久就以總理事務謹慎忠誠加封為郡王,後又任命他總理京畿水利,並賜御書:“忠敬誠直勤慎廉明。”雍正聽到允祥病重,親往探視,沒等雍正到府,允祥去世,雍正不僅親臨祭奠,還為之鯛三日。允祥生前曾表示死後將宅院改為寺廟。雍正八年(1730)允祥死,謚曰賢。四年後他的住宅改建為寺,雍正皇帝親自賜名“賢良寺”,並御撰碑文。因允祥是世襲罔替,便又在朝陽門內新建第二代怡親王府。乾隆二十年(1755),將賢良寺移建冰渣胡同即今所在地。乾隆皇帝御書心經塔碑。其規模比原寺要小。因此寺靠近紫禁城,許多封疆大吏入覲述職者常居住在這裡。曾國藩、李鴻章在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曾在此辦公。光緒年間,戊戌變法時康有為等也寓於此寺。庚子事變時,李鴻章也在寺內辦公。解放後,曾作為國小的所在地,寺中的石碑移至五塔寺石刻博物館。1965年整頓地名時將冰渣胡同、二十四間房、西夾道並人,統稱校尉胡同。“文革”中一度改稱反帝醫院前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