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危機[社會問題]

校園危機[社會問題]
校園危機[社會問題]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所謂校園危機,是指在事先未預警的情況下圍繞學校發生的,可能直接或間接威脅到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並會帶來不良後果(比如:傷害學校師生,破壞學校教學設施,損害學校形象和聲譽,等等),而以學校現有的人力與資源難以立即有效解決的緊急事件。

基本信息

簡介

校園危機既有一般危機所具有的共性,又有自身的特點。校園是人口高度密集的地方,學生年齡小,自身防護能力差,在校活動時間長,在遇有自然災害、外部人員傷害、校內暴力衝突發生時,受到傷害的機率遠較成年人為大,並且往往會將傷害擴大,引起連鎖反應。因此,廣大中國小必須加強危機管理工作,積極預防並消除潛在的危機,力求確保學校在良好的狀態下運行和發展。

發展

一、努力加強學校領導的危機管理能力

目前,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期,伴隨著學校危機事件的頻繁發生,危機管理能力已經成為了衡量各級各類學校領導幹部領導能力和水平的標準之一。在校園危機管理過程中,學校領導的危機意識、決策水平、溝通能力、心理素質等都對危機管理活動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用。中小學生屬於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方面都不成熟,自身防護能力較差,掌握的求生知識較少,因此,加強中國小校領導的危機管理能力就顯得更加迫切、更加重要。加強中國小校領導的危機管理能力,至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第一,學校領導必須樹立強烈的危機意識。學校領導危機意識的強弱,決定著他對危機徵兆的敏感程度和對危機衝擊的回應能力。如果學校領導的危機意識比較淡漠,不僅會導致一些本來可以預防的潛在危機轉化為現實危機,而且還有可能導致在處理危機的過程中難以形成合理決策,甚至貽誤時機。反之,危機意識比較強的學校領導,不僅能及時發現一些危機徵兆並採取有效的預防措施,而且在處理危機的過程中也能迅速決策,使損失降到最低。

第二,學校領導必須不斷增強危機預測、預防能力。“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防患於未然”的道理可謂眾所周知。對付學校危機的最好方法是在危機尚未完全形成時就有效制止它。學校領導要增強危機預測和預防能力,必須依靠暢通的信息溝通機制。收集、分析大量與校園危機有關的資料信息,對於領導識別危機徵兆、估計危機類型、性質和可能造成的後果等都有很大幫助。

第三,學校領導必須加強自身與校內外各方的溝通能力。有效的溝通與交流,是形成學校和諧氛圍和校園文化的基礎。首先,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強與家長、社區和公眾的聯繫。在危機爆發的情況下,學校需要得到家長、社區和公眾的信任與理解,而這種信任和理解是在長期的交流和溝通活動中逐漸形成的。解決危機離不開有效的溝通,但是如果等到危機出現了才意識到需要溝通與交流,其效果往往難遂人願。

因此,學校領導要注意在日常工作中形成與家長、社區和社會公眾不間斷的、面對面的溝通與交流,這是在批評形成之前就努力把它消除掉的溝通與交流。其次,在危機爆發後,要與教職員工、學生和校外所有相關單位保持良好的溝通與聯繫。處理任何類型的學校危機,都需要危機管理機構對各個相關方面進行溝通、協調,以便共同決策、統一行動。否則,控制危機的措施只能是支離破碎的,根本無法形成整體合力,而且很容易出現恐慌、混亂的局面。

因此,在學校內部要做好與教師、員工和學生的溝通與協調工作,避免由於師生心理上過度恐慌而導致危機進一步擴展。在學校外部,既要迅速向當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報告準確的危機信息,以便獲取政府及教育行政機構的幫助和支持,也要向家長發出公開信,解釋危機的性質和學校已經採取的措施及目前危機的狀態,以求得學生家長的理解。與此同時,還要根據危機類型和解決危機的需要,積極與附近醫院、執法機構、律師、消防機構、排爆機構等相關機構保持良好的聯繫與交流,以獲得這些職能機構的援助。

二、強化廣大教職員工和全體學生的危機意識

要做好危機管理工作,不僅需要學校領導的努力,而且還需要廣大教職員工和全體學生的積極參與。廣大教職員工和學生只有具備了一定的危機意識,才能不斷提高應對危機的能力,才能在危機面前沉著冷靜、隨機應變。一要通過專題講座、討論會、模擬訓練、板報宣傳等形式,組織廣大教職員工和全體學生認真學習《教育法》、《教師法》、《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刑法》、《民法通則》以及其他相關法律法規,不斷增強他們的安全意識和危機意識。二要收集其他學校危機爆發的典型案例或者本校曾經發生過的危機的所有資料,組織教職員工和學生進行認真的學習、討論和反思,分析當時校方所採取措施的得與失,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大家的危機意識。三要組織廣大教職員工和學生共同討論校園危機應對預案,並組織教職員工和學生進行模擬演習,使大家在感性體驗的過程中逐漸增強危機意識。四要邀請有關專家組織專題講座,使教職員工和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求生知識和技能。總之,強化廣大教職員工和全體學生的危機意識,有助於學校預防和應對各種危機。

三、加強學校危機管理制度建設

要做好危機管理工作,必須有良好的危機管理制度。一般而言,危機在發展過程中會依次呈現出潛伏狀態、爆發狀態和完成狀態三種形式。與此相適應,學校危機管理制度應包括危機爆發前的預防機制、危機爆發時的應對機制、危機爆發後的恢復機制。 首先,學校要建立危機預防機制。實踐證明,有些校園危機不僅是可以預測的,而且可以在潛伏狀態下就完全消除掉。就這一點而言,危機管理應該成為學校常態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不是在危機事件發生時才需要的一種管理狀態。在日常管理中,學校應收集、分析各種相關信息,識別危機爆發前的各種預警信號,預測可能發生的各種危機,並制定相應的危機應對預案。特彆強調一點,預防是解決危機的最好方法,學校必須把預防作為危機管理工作的首選戰略。建立了有效的危機預防機制,就標誌著學校危機管理工作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其次,學校要建立有效的危機應對機制。危機爆發後,學校應立即啟動危機應對預案,並由相關人員組成一個指揮中心,在確定危機性質、估量危機的發展趨勢及其後果的基礎上,協調校內各部門和相關社會職能機構解決應對危機所需的物資和設備。

再次,學校還要建立良好的危機恢復機制。塞翁失馬,因禍得福。如果處理危機的措施得當的話,不僅能夠制止危機的蔓延和進一步擴展,降低危機所造成的損失和不利影響,而且還有可能為學校的發展提供新的機遇。人類歷史上災難事件從未間斷,人類不但沒有因此毀滅,相反,每一次災難事件都給了人類以更多的應對災難的智慧。學校的危機管理,就是一種產生於災難應對過程的智慧體現。因此,危機結束後的恢復機制,也是危機管理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採取一些合理的善後措施,有利於恢復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而且,通過反思和總結,一方面可以積累經驗,吸取教訓,有助於日常危機管理工作的提升,另一方面可以尋求新的改進機會和發展機遇。

四、危機爆發後,正確處理學校與媒體的關係

校園危機爆發後,必然會引來眾多媒體的密切關注。在這種情況下,學校不能擔心媒體的報導會影響學校的聲譽或某些領導的政績而對媒體提供不實的信息,或對媒體封鎖訊息、緘默不語。在目前的信息社會中,媒體、網路在幾分鐘之內就可以把新聞、圖片傳遍世界各地。如果學校拒絕與媒體合作,那么媒體就有可能報導一些不太準確的信息,這樣學校將更加得不償失。明智的做法應該是在危機發生後,學校主動對當地部分媒體進行一次新聞通報,客觀描述發生了什麼事、採取了哪些措施、現在的形勢如何;在處理危機的過程中,可以考慮優先接受部分媒體的採訪,但始終只是提供客觀事實;如果需要還可以召開聯合發布會。總之,讓媒體和公眾了解實際情況,會更加容易得到公眾的理解和支持。因此,當危機爆發後,學校應當與媒體保持良好的合作關係,並做好長期接受媒體關注的準備。

五、積極開展學校危機管理研究

目前,校園危機的發生頻率呈現上升趨勢,但是我國學校危機管理研究卻非常落後,既缺乏有關危機管理的專門機構,也沒有詳盡的危機管理規劃。因此,大多數學校對校園危機管理缺乏系統的、科學的認識,只是憑藉著零散的已有經驗來被動應對危機,在危機發生時難免出現恐慌局面。由此可見,深入研究危機的特點和規律,不斷提高學校的危機管理水平,儘可能預防各種危機的發生,努力增強學校管理者以及全體師生員工的危機意識和危機管理意識,已經成為了教育理論研究者和學校管理者的一項重要任務。開展危機管理研究,應集中解決以下幾方面的問題:危機管理的體系建設問題、危機管理的方法問題、危機管理的隊伍建設問題、危機管理技巧的培訓問題、危機管理知識的普及問題,等等。加強危機管理研究,必將有助於提高學校預防、應對危機的能力。

學校危機是很難完全避免和預防的,學校的安全問題也是全社會都密切關注的問題。要做好廣大中國小校的危機管理工作,不僅需要學校管理者的努力,而且也需要家長、社區、教育行政機構、社會相關職能機構的理解和支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