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選四家醫案

《柳選四家醫案》,醫案著作,8卷。清代柳寶詒(谷孫)選編。刊於光緒三十年(1904年)。此書選輯清代江南4位名醫醫案。即尤在涇《靜香樓醫案》2卷,曹仁伯《繼志堂醫案》2卷,王旭高《環溪草堂醫案》3卷,張仲華《愛廬醫案》1卷,均以雜病為主。其中尤氏邃於醫學,於仲景書鑽研不輟,獨具心得。其議病真切明通,用藥平易妥貼。曹氏則案語雋爽,推理病原,指陳治法,言之切實,無模糊影響之談,用藥亦親切不浮,且變案較多。王氏卷帙獨勝,審病既得其真諦,用藥亦周到熨貼,不支不蔓,洵火候工深,熟極而流者。《愛廬醫案》原刻有上、下2卷,後毀於兵火,柳谷孫從友人抄本中精選24條,其思路深細,用法精到,且多為復案,首尾呼應,明載藥量,具有效驗,尤有裨益於初學。而柳氏案語之精闢熨貼,客觀嚴謹,實有畫龍點睛,啟迪後學之效。

流傳版本

現存清光緒三十年(1904)惜余小舍刻本、清光緒三十年(1904)上海文瑞樓石印本,1959年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鉛印本。

作者簡介

柳寶詒,清末醫學家。字谷孫,號冠群。澄江(今江蘇江陰)人。學識宏博,醫名尤著。編有《柳選四家醫案》(1904年刊),選清代尤在涇《靜香樓醫案》、曹仁伯《繼志堂醫案》、王旭高《環溪草堂醫案》、張仲華《愛廬醫案》,按病分目,匯成一冊,並加按語,簡明切要,分析病機處方頗有理致,為醫林所稱。又撰《溫熱逢源》三卷,上卷詳註《靈樞》、《素問》、《難經》及張仲景書中有關溫證各條,中卷評議周禹載、蔣問齋、張路玉、吳又可諸家論溫熱病之內容,下卷討論溫病病機、診斷、諸證治法等,頗有見地,評論醫家亦極中肯綮,對吳瑭三焦辨證持有不同見解。書中間附病案,辨證用藥審慎,常愈危重之疾。又著《素問說意》一卷、《惜余醫話》四卷。弟子盈百,多有醫名。

內容簡介

本書包括尤在涇《靜香樓醫案》二卷、曹仁伯《繼志堂醫案》二卷、王旭高《環溪草堂醫案》三卷、張仲華《愛廬醫案》二十四則,系柳氏精選四位清代江南名醫部分醫案的合編,並加以評按而成。病種範圍較廣,涉及內、外、婦、兒各科。其中尤在涇《靜香樓醫案》二卷,原系抄本,附刻於《醫學讀書記》後,柳氏又從後人抄藏本中的尤氏醫案“選精粹者”,充實成本書,分為三十二門,並加按語。尤氏論治雜病,重視脾胃,主張“培補中氣為要”。擅用培土生金之法,對東垣甘溫除熱法深有心得,亦注重腎氣,藉腎氣丸以培元固本。外感病方面,尤氏治仲景學而訊息變化又具標格,治伏氣、新感,皆能淹貫古方,善達邪氣,“於醫道中可謂能樹一幟者”,名重於世,故柳寶詒盛讚之為能與葉桂、徐大椿、王子接等相提並論。曹仁伯的《繼志堂醫案》二卷,系柳氏從曹氏學生所錄存的醫案中選編而成,是曹氏醫案《過庭錄存》、《延陵弟子紀要》之外的另一種醫案刊本,以內科雜證為主,對濕熱陰虛等複雜病情的診治頗具特色,善從清胃府入手,尋辟蹊徑。對發熱下利之證,曹氏用小柴胡湯昇陽退熱,蓋經旨緒餘、張從正汗法治利、喻昌逆流挽舟法之變化。曹氏以擅治疑難病證著稱,曾說:“思之思之,鬼神通之,苦心所到,必有一恰合之方,投之而輒效者。”誠閱歷之語,值得後人重視。翁同龢頗神其術,為醫案紀事作按。王旭高的《環溪草堂醫案》,分為上、中、下三卷,以內科雜病為主,是柳氏根據王旭高學生的多種抄本以及顧蓮卿本、方耕霞刊本選輯而成。所載醫案皆《王旭高臨證醫案》所未載者,兩書互相闡發,為研究王氏學術思想與臨床經驗的主要參考書。王氏擅長治療肝病,總結有“治肝三十法”,並以肝氣、肝風、肝火三者為綱、分立諸法為目,在醫案中多有體現。張仲華的《愛廬醫案二十四則》,系柳氏從友人抄本中精選加評而成。張氏治病用藥,思路深細,遣藥精到,頗能獨開生面,發人所未發,殊為難能。惟刻意爭奇,議論有過於艱深者,立方有流於纖巧者,柳氏深戒之曰:“方藥之道,動關性命,非如詞章曲藝,可以隨人好惡,各自成家,是必博稽精采,慎所從違,庶幾可法可師,不致貽誤來學。”為真切之論。

影響評價

本書醫案擬定總目,總目下根據不同病證又分為子目,便於查閱。諸案理法方藥較為完備。基本上反映了四位醫家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各醫案之後多有柳氏按語,簡明中肯,頗有獨到見解,有助於讀者理解名醫的思路,學習各家經驗,體會知常達變的方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