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侯醬

柱侯醬

中國素有“烹肉”的文化傳統,蒸、燜、炒、燒等多種技法都講究醬料。柱侯醬,相傳是由佛山廚師樑柱候創製,為佛山特產之一,用於烹飪雞、牛、鴨、豬等畜禽肉類,香濃入味,肉質鮮嫩,不油膩。柱侯醬,色鮮味美、香甜適中,有芬芳的豉味,是別有風味的調味佳品。另三品樓鄰近祖廟,遊客眾多,很快名傳省內外,於是產品便銷向南海,廣州及澳門,香港,新加坡等地。以後,樑柱侯更用心制醬,選上好的黃豆,配上鹽、白糖、芝麻、生抽,味道比以前更為芳香可口了。柱侯醬便成為佛山特產,銷行全國。

基本信息

食品原料

柱侯醬是佛山傳統名特產品之一。是由三品樓廚師樑柱侯在清嘉慶年間創製的。它以大豆、麵粉作原料,經制曲、曬制後成醬胚,和以豬油、白糖、芝麻,重蒸煮而成。其色澤紅褐,豉味香濃,入口醇厚,鮮甜甘滑。適於烹製雞鴨魚肉等,尤以柱侯雞為最,是調饌中的上乘醬料。適用於烹調風味獨特的信侯雞、鵝、鴨,並可燜制各種肉類。
而現代的柱侯醬原料主要為水,非轉基因黃豆,小麥粉,白砂糖,食用鹽,芝麻油,谷氨酸鈉,脫水大蒜,黃原膠,苯甲酸鈉。

食品特點

柱侯醬色鮮味美、香甜適中,有芬芳的豉味,食用方法多種多樣,在烹製菜餚時,相對比較隨和,也就是幾乎和任何調味料都可配搭而相輔相成。粵菜里,用柱候醬作主要調料比較經典的菜餚是柱候雞、柱候鵝、柱候豬手、柱候牛腩(牛雜)等。尤其是廣東人冬季喜愛吃的狗肉,柱候醬是必不可少的一味調料。

相關歷史

柱侯醬柱侯醬
“柱侯醬”是因其首創者樑柱候而得名,據說180多年前,廣東省佛山市祖廟附近有一專賣牛什的小販叫樑柱侯,他的攤位雖小,但名氣頗大,因為,他做的牛雜實在誘人,軟爛濃郁,稍嚼即化,但香留齒頰,回味無窮,路過者無不食之;食過者無不讚美。但是,這個時候,他終究是守著小攤過日子,無用武之地,因而末成大器,末登大雅之堂,後來,在其附近的三品樓老闆看中了他,以高薪聘他為司廚,專做滷水肉食製品。他有沒有研究過孔夫子的“不得其醬不食”和顏師古的“醬者,百味之將帥,醬領百味而行”一類名言,並領略其要義,現在人們不得而知,但事實表明,他的的確確研究過用醬之妙法的。因為,他司廚於三品樓之後,在總結滷水牛雜用醬的基礎上,配製出一種用途更廣,風味更隹的醬料來,這種醬料,既可烹製豬、牛、羊、雞、鴨、狗、貓等各種肉類,又可烹製魚、蝦、鱔、等各種海鮮,還可供佐食,並比諸他原來用於滷水牛雜的那種醬料更覺香濃,清光緒年間曾考取撥貢的南海人鬍子晉也曾有首《廣州竹枝詞》記之:“佛山風趣即鄉村,三品樓頭鴿肉香。聽說柱候成秘訣,半緣豉味獨甘芳。”當時,三品樓的花格門窗上也用磨砂玻璃刻著:“三品樓,三品樓,噴噴人言贊柱候”,“崛雞、乳鴿、大鱔、豬頭、水魚、山瑞兼優。” 這些用料多樣,款式不同的柱候菜,既內賣,又外銷,市道甚好,全市聞名,酒樓的老闆還買來副大石磨設在門前,專工磨製這種醬料,以柱侯醬之名發賣,其後,制醬行業又把它吸收過來成批生產銷售,於是,柱侯醬和柱侯菜便逐漸進入各地食店家庭,成為粵菜的一大特色。

發展

建國後,柱侯醬由海天醬油廠生產。1956年年產量為64噸,其中400公斤銷往香港和澳門。1967年,海天醬油廠更名為珠江醬油廠,並以“珠江橋牌”為商標。1978年,柱侯醬的年產量為118噸,出口量為78噸;到1985年,產量已達385噸,出口量為106噸。1985年,柱侯醬獲省"優質產品"稱號。至今柱侯醬仍是海天企業名牌產品之一。
柱侯醬,色鮮味美、香甜適中,有芬芳的豉味,是別有風味的調味佳品。100多年來,柱侯食品成為佛山最有特色的食品配料之一,遠近聞名,深受人們的稱道。

相關菜譜

1.柱侯醬雞腿
【材料】
雞腿2隻、海天柱侯醬20g、食用油、鹽適量
【做法】
1.平底鍋中放入適量油,燒至六成熱時放入雞腿小火煎炒至表面變色。
2.放入一大勺海天柱侯醬略炒,再添入適量清水,加蓋,中火煮開。
3.煮至湯汁將乾時放入少許鹽調味,拌勻後即可出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