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十二世的人馬:海頓斯坦姆卷

查理十二世的人馬:海頓斯坦姆卷

長篇小說《查理十二世的人馬》描繪了十八世紀初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率兵和俄國、丹麥、挪威等國進行北方戰爭的歷史風貌,表現了瑞典的軍隊和人民在艱難的戰爭歲月中英勇戰鬥的獻身精神,讚揚了他們對國家、對民族無限忠貞的民族氣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被美國民眾譽為現代瑞典文學史上最卓越的作品,是一部生動描繪十七世紀末至十八世紀初瑞典王國的歷史巨著,還原了十八世紀初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率兵和俄國、丹麥、挪威等國進行北方戰爭的歷史風貌。

作者簡介

魏爾納·海頓斯坦姆,瑞典詩人、小說家,1897年至1898年間,他以瑞典十七世紀前後的一段歷史寫成小說《查理士國王的人馬》,這部作品是作者“最引起國際注意的一本書”。1916年為“褒獎他在瑞典文學新紀元中所占之重要代表地位”,獲頒諾貝爾文學獎。

圖書目錄


綠色宮殿/2
小國王/14
正式接任/19
仲夏徵兵/33
女算命師/43
法國佬/47
女綠林/61
馬澤帕及其大使/73
胡克上校/80
少尉/94
乾淨的白襯衣/106
波爾塔瓦/110
水/130
議會/133
在教堂廣場/136
階下囚/140

鐘聲響起/156
古斯塔夫·謝爾星/167
笨女人/176
本德新王宮/189
國務大臣/204
將軍的檔案/210
上尉在藥店/213
托波爾斯科的瑞典俘虜/216
牢籠中的勇士/224
回家/230
艾倫思科德/251
馬丁·羅森格德/257
沙皇/260
英吉布瑞特/265
托樂·奧瑞森/272
皮赫戈/295
英雄的葬禮/307
船/315

文摘

著作權頁:

這世界已經陷入戰火之中五年多了,全世界都在流血,在遭難,在呻吟,在掙扎,人類已經進入了十七世紀——英國政治家作家福克蘭子爵盧修斯·卡里所憂慮的動盪的時代,當時另一位政治家克拉倫登伯爵說他“跟朋友們聚在一起時,總是沉默或長吁短嘆,不斷悲傷地顫聲低語:‘和平,和平!’情緒激昂地訴說戰爭給人帶來的痛苦,王國經歷了災難之後的淒涼,他再也無法安睡,心都要碎了”。
這時候美國民眾認識了這一部作品,它堪稱是現代瑞典文學最卓越的作品,它講述的是一個畢生都在戰場上浴血廝殺,光榮死在戰壕里的國王,就算到了伏爾泰的時代,他仍然被看作戰神,他是痛苦與不幸的化身;這是一部只與戰爭和戰場,宰割和掠奪有關的作品,描寫了傷者的哭喊,俘虜漫長而無望的等待,這一切人類不會忘,也不能忘。這時候讀這部作品可能並不合適,因為現在人類正在經歷戰火的洗禮,讀完以後,很多人會認為自己就像從特洛伊城的大火,希臘人的刀劍和滅亡的恐慌之中逃出來的埃涅阿斯,當黛朵女王讓他講講自己的故事時,他顫抖著回答:“噢,女王陛下,您讓我回憶的是無法言說的痛苦呀!”
毫無疑問,這一部作品給予我們的是精神的薰陶,它讓我們懂得曾經經歷過的一切,用更純淨質樸的心理來面對奮鬥和人生的坎坷。小說高於現實之處在於,它不僅帶我們進入了一個奇妙美麗的世界,還賦予事物特殊的含義,向我們展示了“似乎永不會結束”的亂世,使過去那一切在我們眼前復活。從這一點而言,《查理十二世的人馬》是一部時代巨作。
瑞典王國的分崩離析,統治者為了自己所信仰的真理而發動的令人絕望的戰爭,不幸的人們無休止的苦難與絕望,他們經歷了饑荒,然而他們卻是堅韌不屈地面對著,災難雖然不可避免,他們卻贏得了永遠的榮譽——這就是呈現在我們眼前的簡單卻壯麗的畫面,比希臘的《伊利亞特》更清楚明了更扣人心弦,是世界史作的重要篇章,如亞里士多德所教導的那樣,通過驚恐與憐憫淨化我們的心靈。
從這部由瑞典的歷史和文化精髓所形成的作品裡,那些質疑戰爭的本質和歷史的哲理性的人可以得到啟迪。給予作者靈感的不是簡單的戰爭,也不是盲目而虛偽的本國至上主義。他所見到的是戰爭帶來的不幸與落後,再無人比他的筆觸更為冷酷尖銳。作者看到了故事主角有問題的一面,冷毅的個性使國王對災難和不幸所帶來的痛苦無動於衷。作者也看到了戰爭中人們所表現出的道德和人性的一面,這一點他們世代相承並發揚光大,這是每一個被打倒,需要奮鬥拼搏的人所必備的精神食糧。
對這部作品的最高評價是——這部作品雖筆調平和,但現在的我們正處於全球混戰時代,這部作品能給某些人以啟示。作者魏爾納·海頓斯坦姆曾跟羅曼·羅蘭並肩參與反戰運動,但他可不是美國作家保羅·E.摩爾在他的作品《戰爭啟示錄》中所描述的那種盲目呼籲和平的人,而是那些能看出人類心理的矛盾一面的人,他贊同摩爾的觀點:“戰爭不完全是獸性的。近年來,不論是文學作品還是名人演講,颳起了一股和平之風,雖然安撫了人們在戰亂中受傷的心靈,卻否定了戰士光榮和自豪的一面。本人認為,這種風氣是錯誤的有害的。戰爭中的英雄主義應該得到宣揚。軍人難道不是因為曾經歷過殘酷的腥風血雨,才在風燭殘年之時,變得真實,溫和,可敬嗎?期盼和平的我們難道能忘掉閱讀歷史所產生的那種厚重感嗎,難道不能從歷史經驗中去控制我們獸性的一面嗎?”

序言


這世界已經陷入戰火之中五年多了,全世界都在流血,在遭難,在呻吟,在掙扎,人類已經進入了十七世紀——英國政治家作家福克蘭子爵盧修斯·卡里所憂慮的動盪的時代,當時另一位政治家克拉倫登伯爵說他 “跟朋友們聚在一起時,總是沉默或長吁短嘆,不斷悲傷地顫聲低語:‘和平,和平!’情緒激昂地訴說戰爭給人帶來的痛苦,王國經歷了災難之後的淒涼,他再也無法安睡,心都要碎了”。
這時候美國民眾認識了這一部作品,它堪稱是現代瑞典文學最卓越的作品,它講述的是一個畢生都在戰場上浴血廝殺,光榮死在戰壕里的國王,就算到了伏爾泰的時代,他仍然被看作戰神,他是痛苦與不幸的化身;這是一部只與戰爭和戰場,宰割和掠奪有關的作品,描寫了傷者的哭喊,俘虜漫長而無望的等待,這一切人類不會忘,也不能忘。這時候讀這部作品可能並不合適,因為現在人類正在經歷戰火的洗禮,讀完以後,很多人會認為自己就像從特洛伊城的大火,希臘人的刀劍和滅亡的恐慌之中逃出來的埃涅阿斯,當黛朵女王讓他講講自己的故事時,他顫抖著回答:“噢,女王陛下,您讓我回憶的是無法言說的痛苦呀!”
毫無疑問,這一部作品給予我們的是精神的薰陶,它讓我們懂得曾經經歷過的一切,用更純淨質樸的心理來面對奮鬥和人生的坎坷。小說高於現實之處在於,它不僅帶我們進入了一個奇妙美麗的世界,還賦予事物特殊的含義,向我們展示了“似乎永不會結束”的亂世,使過去那一切在我們眼前復活。從這一點而言,《查理十二世的人馬》是一部時代巨作。
瑞典王國的分崩離析,統治者為了自己所信仰的真理而發動的令人絕望的戰爭,不幸的人們無休止的苦難與絕望,他們經歷了饑荒,然而他們卻是堅韌不屈地面對著,災難雖然不可避免,他們卻贏得了永遠的榮譽——這就是呈現在我們眼前的簡單卻壯麗的畫面,比希臘的《伊利亞特》更清楚明了更扣人心弦,是世界史作的重要篇章,如亞里士多德所教導的那樣,通過驚恐與憐憫淨化我們的心靈。
從這部由瑞典的歷史和文化精髓所形成的作品裡,那些質疑戰爭的本質和歷史的哲理性的人可以得到啟迪。給予作者靈感的不是簡單的戰爭,也不是盲目而虛偽的本國至上主義。他所見到的是戰爭帶來的不幸與落後,再無人比他的筆觸更為冷酷尖銳。作者看到了故事主角有問題的一面,冷毅的個性使國王對災難和不幸所帶來的痛苦無動於衷。作者也看到了戰爭中人們所表現出的道德和人性的一面,這一點他們世代相承並發揚光大,這是每一個被打倒,需要奮鬥拼搏的人所必備的精神食糧。
對這部作品的最高評價是——這部作品雖筆調平和,但現在的我們正處於全球混戰時代,這部作品能給某些人以啟示。作者魏爾納·海頓斯坦姆曾跟羅曼·羅蘭並肩參與反戰運動,但他可不是美國作家保羅·E.摩爾在他的作品《戰爭啟示錄》中所描述的那種盲目呼籲和平的人,而是那些能看出人類心理的矛盾一面的人,他贊同摩爾的觀點:“戰爭不完全是獸性的。近年來,不論是文學作品還是名人演講,颳起了一股和平之風,雖然安撫了人們在戰亂中受傷的心靈,卻否定了戰士光榮和自豪的一面。本人認為,這種風氣是錯誤的有害的。戰爭中的英雄主義應該得到宣揚。軍人難道不是因為曾經歷過殘酷的腥風血雨,才在風燭殘年之時,變得真實,溫和,可敬嗎?期盼和平的我們難道能忘掉閱讀歷史所產生的那種厚重感嗎,難道不能從歷史經驗中去控制我們獸性的一面嗎?”
毫不做作,筆調溫和,這是《查理十二世的人馬》的特點。西伯利亞的俘虜們窮困之時仍然翻閱《聖經》;那些重返祖國的人辛勤勞作,在廢墟之上重建瑞典王國,讀完令人欽佩。
然而,這部作品所反映的不只是瑞典的歷史,還有作者對那一段歷史的思考,讓我們明白為何要欣賞這一部作品。

1859年7月6日,本書的作者魏爾納·海頓斯坦姆生於瑞典南部維特恩湖北面奧斯哈馬爾一個貴族軍官家庭,幼年時因患有肺疾,未能接受正規的教育,而被送到了南歐的溫暖地帶調養。因此,他的年輕時代與其他同齡的瑞典作家不一樣。他深受地中海文化的影響,住在義大利,遊歷過希臘、埃及、巴勒斯坦和小亞細亞(今土耳其),整整八年沒去過瑞典。
十七世紀末,他的一位祖先曾是駐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堡)的瑞典公使,對土耳其文化很感興趣,另一位祖先曾去波斯(今伊朗)遊玩,卒於1878年,其曾在雅典擔任外交大臣,現在其後代仍然分布於賽普勒斯和土耳其士賣那(今伊茲密爾),受此家庭氛圍影響,作者對東方文化可謂情有獨鍾。
海頓斯坦姆曾經想當畫家,還曾在巴黎的傑洛姆(1824~1904,法國畫家)工作室學習過,但後來,他卻發現了自己在詩歌方面的天賦;1887年他回到了瑞典,1888年發表了自己的處女作詩集《朝聖年代》。
這部詩集如畫一般色彩斑斕,如夢似幻,語言生動,風格活潑大膽,在平靜甚至有些無意的描述中,所有的一切都很明了,觀察細緻入微,想像力豐富。年輕的詩人將義大利的狂歡慶典,法國的日常生活和壯美的希臘風景都融進了詩中,把它們描繪成讓人心馳神往的《天方夜譚》式的神話世界,在我們眼前上演了大馬士革街市上那般神奇的魔術。他熱愛遠古時代人們淳樸簡單的生活方式,批判現實世界中的人們紛紛攘攘,緊張不安和醜陋。東方世界的無憂無慮和閒散自在讓他感受到了快樂,因而他熱愛這種生活。他是個不顧一切的享樂主義者,埃及那些信奉古老宗教的祭司們說:“酒、女人的吻和魯莽的玩笑會驚動老年人,他們會祈禱神明不要降罪於這一切。”儘管如此,《朝聖年代》收錄的短詩《孤獨之思》則滿是憂愁陰暗的思想。
1888年,海頓斯坦姆又出版了一部遊記《從科爾迪騰達到布洛克斯伯格》;在小說《恩底彌翁》(1889)里,他描繪了一幅慘遭西方世界蹂躪的東方世界的圖景。之後他還發表了幾部小冊子,包括《文藝復興》(1889)和《佩琵塔的婚禮》(1890),後者是與詩人和歷史學家奧斯卡·萊文廷合作的一部歡快的作品,抨擊了當時所盛行的自然主義,還有那現實與思想中灰暗的一面。這時的作者年輕氣盛,作為一名藝術家,他希望文藝能不受社會教義和偽科學的束縛;希望文藝創作是基於想像力而形成。
這些作品對瑞典文學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瑞典的自然主義者和散文家們興起了一種“憤青文學”的流派。而海頓斯坦姆偏反其道而行之,十九世紀九十年代他寫出了大量節奏活潑而富於想像力的自由詩篇。而後大批作家都步海頓斯坦姆和萊文廷的後塵。
然而,海頓斯坦姆年輕時熱衷的生活與美的情趣很快就被更深沉的憂思所取代。1892年他完成的詩體長篇小說《漢斯·阿里埃諾斯》堪稱他年輕時代的終結篇。他發現,美無法滿足精神的饑渴,他所崇拜的英雄是東方神奇世界的探索者,是一個浮士德那樣的人物,為找尋生命的意義居然踏進了魔鬼的樂園。他因想念先祖白雪皚皚的故園而回國,定居在瑞典蒂山的樹林之中。
1895年出版的《詩集》不再描寫地中海生活,沙沙作響的冷杉樹告訴他的故事跟他在舞者和騎駱駝的人那兒聽來的故事完全不一樣。此時他所歌頌的愛是一個人靠努力所收穫的一切,是一種“鋪天蓋地而來的熱情”。他面前貧瘠的土地此刻有了一種不一樣的美——這是他的父輩們忘我勞作的土地。再沒人比這個無休的遊子對故土的愛更熱烈而深刻了。
家!它如同一座
由堅固的牆所包圍的堡壘
它是我們的天堂
是我們在這世間唯一的財產
1899年出版的散文集中的許多篇目都表現了他強烈的愛國情懷,這又都源自他對歷史的追溯。對這個想像力豐富的人而言,所有的史冊、紀念碑、殘骸和畫像都是鮮活的存在;不論他走到哪裡,都會讓我們回顧歷史,認識現在;我們周圍已故去的一切就像巨大的幽靈一般潛進了我們的思想之中,這是海頓斯坦姆作品的最大特點,除此之外,他也從來不是一個頑固的保守主義者,他貴族的天性中透著一種強烈的民主之風。《詩集》中的《教堂里的歌唱者》就謳歌了兄弟情誼,讓貴族們根據等級將他們的財物都倒進一個杯子裡讓人共享,詩中是這樣寫的: 窮人所關心的不是富人的財富與歡樂,
而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這部《詩集》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的強烈感情,《人民集》中的抒情詩《同胞》則成為了全民選舉和絕對民主的社會理念的起源。
1897~1898年出版的《查理十二世的人馬》是海頓斯坦姆主要的小說作品,而對瑞典讀者而言,只有詩歌才能充分展示其藝術天分。繼《查理十二世的人馬》之後,他還創作了一大堆歷史作品——
《聖比爾格特朝聖之旅》(1901)向我們展示了中世紀時期瑞典的宗教特點;
《福爾孔世家》(1905)講述的是福爾孔家族的沉浮史,還有《貝爾波的遺產》(1907);
《瑞典人和他們的君主》(1908~1910),這一部作品回顧了瑞典的全部歷史,是以一個瑞典學生讀者的口吻而寫的;
在故事集《聖喬治和龍》(1900)和1904年合集出版的作品《冷杉沙沙》中,還能看到他最本真而個性的創造力;
他的最後一部作品集是1915年發行的《新詩集》,其簡潔質樸的文風凸顯出作者成熟平靜而尊貴的個性。
1887年回國之後,海頓斯坦姆曾回到自己的老家奧斯哈馬爾的房子裡住過一段時間。
1890年他搬去斯德哥爾摩附近的於什霍爾湖居住。1897年他加入了著名的國內自由主義者報刊《瑞典日報》,其宗旨是國防改革。
1900年他定居在韋特恩湖上靠近瓦斯泰納的那都,他深愛那裡,岸邊有他幼時的家。
1917年,他的第三次婚姻也如前兩次一樣,以離婚收場。
1919年他去了國外旅遊散心。
1910年斯德哥爾摩大學給他頒發了心理學專業的榮譽博士學位。
1912年他成為了瑞典皇家科學院的成員。
1916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