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石評傳

《柔石評傳》是200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艾村。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柔石評傳》內容簡介:還記得魯迅先生《為了忘卻的紀念》一文嗎?還記得魯迅先生筆下的"左聯五烈士"嗎?難以忘卻!難以忘卻的紀念!念以忘卻五烈士!難以忘卻柔石!柔石,不僅僅是一位頗得魯迅先生賞識的文學家,更是一位堅定的革命家。其人其事,令人敬仰!

《柔石評傳》《柔石評傳》

《柔石評傳》是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代序

柔石,是1931年2月7日深夜,被國民黨反動派集體槍殺於上海龍華警備司令部荒場上的我黨24名優秀革命戰士之一。其中與柔石一道同屬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有李偉森、胡也頻、馮鏗、殷夫等5人,世稱左聯五烈士。

柔石被害之時,魯迅正在上海一日本人開設的“花園莊公寓”避難,得聞噩耗,徹夜不寐,十分悲憤地寫下了“慣於長夜過春時”那首極為悲壯且又戰鬥力很強的詩句。接著,他還讓馮雪峰冒白色恐怖的淫威,秘密編輯出版“紀念戰死者專號”《前哨》。魯迅那《柔石小傳》和《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和前驅的血》,最先即發表在這個“紀念戰死者專號”上。烈士犧牲兩周年時,為了表示對柔石等左聯五烈士難以忘卻的紀念,魯迅更寫下了《為了忘卻的紀念》一文,發表在《現代》雜誌上。他那一系列著名的紀念文章,既熱忱歌頌烈士們的英勇業績,有力地揭露國民黨黑暗的反動統治,同時也開創了後人紀念、介紹、研究烈士史事的先河。

我和柔石未曾會面,他的好友馮雪峰、魏金枝、樓適夷、林淡秋等也是我的知友。魯迅與郁達夫主編的《奔流》於1928年6月創刊,柔石在10月11月一卷五、六兩期上首先發表了他的小說《人鬼與他的妻的故事》,在第十期(1929年4月)又發表他的《盜船中》(獨幕劇),在第二卷第四期(1929年8月20日)發表了他譯的奧國Hermann Bahr的《他底美麗的妻》(小說),在1929年12月20日出版的《奔流》的最後一期(二卷五期),柔石譯了丹麥的J,V.Jenoen的《失去的森林》(小說)和丹麥的Jeppe Aakiaer的《稞麥田邊》(詩)。《奔流》是魯迅自己編的,郁達夫作為主編之一,不參加編務,只負責供給稿件。柔石與《奔流》只是投稿的關係。 同時,魯迅在1928年11月創辦“朝花社”,12月6日創刊《朝花》周刊。柔石成為魯迅辦朝花社的得力助手,魯迅自己的主要精力仍在編《奔流》。

關於創辦朝花社的目的,魯迅在《為了忘卻的紀念》一文中說得很清楚:“目的是在介紹東歐和北歐的文學,輸入外國的版畫,因為我們都以為應該來扶植一點剛健質樸的文藝。”這裡的“我們”,就包括柔石在內。柔石在共出20期的《朝花》周刊中,發表了小說、詩歌、雜記和譯文計12篇。在共出11期的《朝花旬刊》中,發表了10篇。此外,他更以全副精力投入刊物的編輯工作,正如魯迅所說“除買紙之外,大部分的稿子和雜務都是歸他做,如跑印刷局、製圖、校字之類”都由他承擔。

我是在柔石犧牲後,於1934年7月為魯迅創辦《譯文》月刊,建立“譯文社”,做著柔石幫魯迅辦“朝花社”、編《朝花》周刊和《朝花旬刊》類似的工作,只是在《譯文》我沒有像他那樣發表作品。魯迅對後輩柔石大力扶植的深情厚意,我也親身感受。《譯文》實際上也是循著《朝花》這條線,在反文化“圍剿”過程中起到了積極作用。

前面說過,辦“朝花社”的目的,魯迅說得很清楚,那么辦“譯文社”又是怎樣說的呢?魯迅在《譯文》前記中說:“讀者諸君,你們也許想得到,有人偶然得一點空功夫,偶然讀點外國作品,偶然翻譯了起來,偶然碰在一起,談得高興,偶然想在這雜誌年裡來添加一點熱鬧,終於偶然又偶然的找得了幾個同志,找得了承印的書店,於是就產生了這本小小的《譯文》。”這裡一連用了六個“偶然”,體現了魯迅的鬥爭策略,等於對反動當局說:“譯文社”不是什麼有計畫、有組織的反文化“圍剿”了陣地。關於這一點,當時我並不理解,而是今天的新的領會。

……

作者簡介

艾村,1930年1月生,浙江寧海人。1948年寧海城區地下黨支部書記。解放寧海時負責接管公安局。浙江省第一次、第三次文代會代表。曾遭極左路線迫害,受苦難20餘年。平反後任寧海縣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縣文聯副主席。1990年離休。系浙江省作家協會、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歷史學會、魯迅研究會會員。南京中山文學院客座教授。有學術論文、詩詞、散文等作品被20餘種專集所收輯。已出版的個人專著有《秋瑾》、《柔石年譜》、《艾村文史小集》、《寧海教案一王錫桐起義史料集》、《劫後拾殘》等。

圖書目錄

代序

第一章 千秋靈氣的故鄉(1902——1918)

一 歸山虎”的山場

二 貧的家世

三 土歷史文化的薰陶

四 家鄉求學的日子

第二章 跳出大山的包圍(1918——1923)

一 負笈浙一師

二 “五四”運動的洗禮

半新不舊的婚姻

四 在新文學運動中

第三章 求索在人生道上(1923——1928)

一 畢業前後

二 寂寞無聊的“西席”

三 家庭矛盾關係與創作

四 漂流到慈谿

五 遠遊北京

六 “拜倫式英雄”的理想追求

七 南回後的風萍浪跡

八 開展寧地之文化

九 革命風暴前夜的教育局長

第四章 踏上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前驅之路(1928-1931)

一 “赴滬謀生”路茫茫

二 投奔到魯迅的麾下

三 辦朝花社與編《語絲》

四 “努力、刻苦、忠心於文藝”的戰士

五 景雲里的親朋與愛情

六 中國革命文學的前驅

七 《希望》與《為奴隸的母親》

八 頗具時代特色的愛情糾葛

九 被捕前後

十 龍華獄中

十一 “中國失掉了很好的青年

十二 革命青春的光華與人民常在

附錄一 柔石年譜簡編

附錄二 柔石若干史事辨識

後記

圖書後記

柔石烈士殉難已71年。今年9月28日,是他誕辰100周年。我虔誠地奉獻上這部作品,聊表一個後學對先烈的崇敬紀念之忱。

柔石是寧海的兒子。寧海的剛山柔水,孕育著寧海人民剛健挺拔、堅韌又柔和的性格。柔石是寧海的,也是中國的。柔石英年遭害,令人無限痛惜,但他終又是寧海的驕傲。

柔石生活在軍閥割據、封建統治、國勢式微的舊中國,特別是蔣介石叛變革命後專制獨裁、一片白色恐怖的特定歷史年代。為著國家民族的前途、人民生活的幸福和青年自身出路,在苦悶彷徨中探索追求救國救民的真理,甚而為之捨棄了縣教育局長的“烏紗”,自行“赴滬謀生”,終至投奔到魯迅的麾下,後又參加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個無產階級革命的文藝戰士。這是極不簡單而又難能可貴的事。

柔石烈士不幸犧牲的時候,我才出生不幾歲。我的青年時代,正當抗戰勝利前後的40年代。那時,中國共產黨的軍事、政治實力和社會影響已空前強大,遠非柔石當年可比。生活在白區的部分知識青年,他們接受時代的感召,可以通過閱讀科學的理論知識和革命進步的文藝作品,得到思想武裝——當時有句口號:“革命的理論,是革命行動的指南。”

圖書文摘

柔石家居的“華家道地”在西大街南面落坡處,向東十來步再折轉北向,走上一條鵝卵石鋪成的巷子,巷口頭就是西大街,被民眾習稱為方祠的“方正學先生祠”就巍然屹立在巷口對面街那邊。這座祠堂,為明萬曆三年(1575)所建,有正殿、後廳、東西廡廊等建築,大門外有牌門一座,碑亭兩列,三百餘年中幾經修建,氣象壯麗。柔石對家鄉印象最深刻的,除賴以生長的家以外,恐怕就是方祠了。

童年時的柔石經常和小夥伴們一起到方祠捉迷藏。在方祠周圍居住的,多數是農民,也有兼作木匠、泥水匠、篾作匠和小販的,都是一些貧苦的勞動者。童年的柔石每次走到方祠前,總是看見一簇簇興高采烈地坐著閒聊的公公、伯伯、叔叔們,偶爾從旁聽聽,感到很有興味,不知不覺中,方祠又成為他聽故事的好去處。儘管聊天者的話題是那樣海闊天空,了無拘束,但多半是以驕傲的心情、自信的口吻談論家鄉古來的一些人文史事。

最被人們所津津樂道的,還是方正學先生。人們談論方孝孺的各種傳聞故事。如當時寧海有個貪官即將調任,授意地方給他贈送歌功頌德的匾額,鄉人不願,求助於方孝孺,孝孺揮筆寫了“天高三尺”四字,隱喻地皮被刮低三尺,戲弄了貪官。至於方孝孺如何剛正不阿、不怕威脅,拒絕為燕王朱棣草詔,如何疾書“燕賊篡位”四字擲筆於地,大罵不休,如何被割了口舌,還含血噴到皇帝身上,如何慘遭“五馬分屍”,寧海方氏親屬,又如何慘遭滅十族禍害等等,更是人們談論不休的話題。說故事者一遍遍重複卻每每又是活靈活現地談著說著,有時眉飛色舞,有時慷慨激昂,有的悲憤不已,有的長吁短嘆。儘管童年時的柔石不怎么理解人們所說故事的歷史背景、思想實質,但聽著聽著,在他那童稚的腦海里,刻印上了許多朦朦朧朧但很是高大的鄉賢的形象。其中最為深刻的,自然是方正學先生。

民間口碑中的家鄉歷史文化薰陶著小平福,伴隨他度過了童年,伴隨他人學,伴隨他成長。

父親母親:

兒離家已六日,時記念家中,想家人安好,雙親康健耶?前兒赴東鄉時,本欲約沛嬰兄同至大湖說校舍修成事,奈沛嬰堅拒,不願再見懿卿先生,蓋彼料懿卿先生必不肯上此當耶!兒在沛嬰兄家居住兩夜,即轉僱船赴茶盤俞岳兄家,然又住了三夜,仍商量不出方法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