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弱的人

柔弱的人

俄國小說家、戲劇家、十九世紀末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短篇小說藝術大師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所作小說。是契訶夫小說中比較有特點的一篇——不同於他的代表作《變色龍》和《套中人》之幽默辛辣,有鮮明的諷刺和醒世意味;也有別於我們教過的課文《凡卡》那樣雋永動人,不僅有力地鞭撻和揭露了那個黑暗不合理的社會,也有著打動人心(讓人掬淚同情,辛酸傷懷不已)的恆久魅力。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 Аnton chekhov.Антон Павлович Чехов.1860~1904) 俄國小說家、戲劇家、十九世紀末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短篇小說藝術大師。1860年1月29日生於羅斯托夫省塔甘羅格市。祖父是贖身農奴。父親曾開設雜貨鋪,1876年破產,全家遷居莫斯科。但契訶夫隻身留在塔甘羅格,靠擔任家庭教師以維持生計和繼續求學。1879年進莫斯科大學醫學系。1884年畢業後在茲威尼哥羅德等地行醫,廣泛接觸平民和了解生活,這對他的文學創作有良好影響。1904年6月,契訶夫因肺炎病情惡化,前往德國的溫泉療養地黑森林的巴登維勒治療,7月15日逝世。他和法國的莫泊桑,美國的歐·亨利 齊名為三大短篇小說巨匠 。

時代背景

十九世紀末,俄國還處在沙皇統治下的農奴制封建社會。正是俄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前夕,也正是沙皇俄國走向衰敗的時候。此時,俄國沙皇政府為維護其統治,殘酷地壓迫和剝削人民,實行專制統治,社會空前腐敗黑暗,普通民眾飽受壓榨,命運悲慘。

契訶夫正處於沙皇俄國最黑暗的專制統治時期,他非常不滿沙皇統治下俄國社會制度的不公和社會黑暗醜惡。1890年契訶夫去沙皇政府流放犯人之地遊歷後,他對俄國的專制制度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對俄國普通民眾命運充滿同情和關注。他創作意境大大提高,於是他提筆寫了不少無情揭露沙皇制度的專橫的文章,揭示俄國社會的種種醜惡現象,指出沙皇專制的社會制度造成了人性扭曲,使許多人具有逆來順受的奴性心理。

在《柔弱的人》一文中,契訶夫入木三分刻畫家庭教師尤麗婭受盡“有權勢的強者”欺壓,卻處處退讓,逆來順受,像任人宰割的羔羊。在獲得本應該的報酬,卻對有權者充滿感激。在當時俄國社會中,有眾多尤麗婭這樣的弱勢群體,承受著太多的委屈和不公,卻無人問津。讓人對尤麗婭充滿同情同時,也必然想到這樣一個社會還有必要存在嗎?

而此時俄國進入思想解放運動階段,民主精神在學生以及其他居民階層中間漸趨激盪。受此影響,契訶夫在《柔弱的人》一文中揭示了沙皇俄國專制下,有權有勢者利用普通民眾的善良、軟弱為所欲為,這種社會的不公和黑暗,都源於罪惡的沙皇制度,源於善良的普通民眾的懦弱,才使得統治者得以為所欲為,才使得沙皇俄國專制的舊制度得以維持。

雖然作者是對沙皇專制的舊制度不滿,揭露了沙皇俄國農奴制社會的罪惡,但目的是冀望沙皇制度的改革,並沒有要推翻沙皇制度。然而人們讀完了這篇文章後,卻認識到只有推翻這個制度才會有出路。

不久,俄國掀起了民主革命的高潮。

作品內容

前幾天,我曾把孩子的家庭教師尤麗婭·瓦西里耶夫娜請到我的辦公室來。需要結算一下工錢。

我對她說:“請坐,尤麗婭·瓦西里耶夫娜!讓我們算算工錢吧。您也許要用錢,你太拘泥禮節,自己是不肯開口的……呶……我們和您講妥,每月三十盧布……”

“四十盧布……”

“不,三十……我這裡有記載,我一向按三十付教師工資的……呶,您呆了兩月……”

“兩月另五天……”

“整兩月……我這裡是這樣記的。這就是說,應付您六十盧布……扣除九個星期日……實際上星期日您是不和柯里雅搞學習的,只不過遊玩……還有三個節日……”

尤里婭·瓦西里耶夫娜驟然漲紅了臉,牽動著衣襟,但一語不發……

“三個節日一併扣除,應扣十二盧布……柯里雅有病四天沒學習……你只和瓦里雅一人學習……你牙痛三天,我內人準您午飯後歇假……十二加七得十九,扣除……還剩……嗯……四十一盧布。對吧?”

尤麗婭·瓦西里耶夫娜左眼發紅,並且滿眶濕潤。下巴在顫抖。她神經質地咳嗽起來,擤了擤鼻涕,但——一語不發!

“新年底,您打碎一個帶底碟的配套茶杯。扣除十二盧布……按理茶杯的價錢還高,它是傳家之寶……上帝保佑您,我們的財產到處丟失!而後哪,由於您的疏忽,柯里雅爬樹撕破 禮服……扣除十盧布……女僕盜走瓦里雅皮鞋一雙,也是出於您玩忽職守,您應對一切負責,您是拿工資的嘛,所以,也就是說,再扣除五盧布……一月九日您從我這裡支取了九盧布……”

“我沒支過!”尤麗婭·瓦西里耶夫娜囁嚅著。

“可我這裡有記載!”

“呶……那就算這樣,也行。”

“四十一減二十七淨得十四。”

兩眼充滿淚水,長而修美的小鼻子滲著汗珠。令人憐憫的小姑娘啊!

她用顫抖的聲音說道:“有一次我只從您夫人那裡支取了三盧布……再沒支過……”

“是嗎?這么說,我這裡漏記了!從十四盧布再扣除……吶,這是您的錢最可愛的姑娘!三盧布……三盧布……又三盧布……一盧布再加一盧布……請收下吧!”

我把十一盧布遞給了她……她接過去,喃喃地說:“謝謝。”

我一躍而起,開始在屋內踱來踱去。憎惡使我不安起來。

“為什麼‘謝謝’?”我問。

“為了給錢……”

“可是我洗劫了你,鬼曉得,這是搶劫!實際上我偷了你的錢!為什麼還說:‘謝謝’?”

“在別處,根本一文不給。”

“不給?怪啦!我和您開玩笑,對您的教訓是太殘酷了……我要把您應得的八十盧布如 數付給您!吶,事先已給您裝好在信封里了!可是何至於這樣怏怏不快呢?為什麼不抗議?為什麼沉默不語?難道生在這個世界口笨嘴拙行嗎?難道可以這樣軟弱嗎?”

她苦笑了一下,而我卻從她臉上的神態看出了一個答案,這就是“可以”。

我請她對我的殘酷教訓給予寬恕,接著把使她大為驚奇的八十盧布遞給了她。她羞怯地點了一下數就走出去了……

我看著她的背影,沉思著:

“在這個世界上做個有權勢的強者,原來如此輕而易舉!”

作品賞析

《柔弱的人》是契訶夫小說中比較有特點的一篇——不同於他的代表作《變色龍》和《套中人》之幽默辛辣,有鮮明的諷刺和醒世意味;也有別於我們教過的課文《凡卡》那樣雋永動人,不僅有力地鞭撻和揭露了那個黑暗不合理的社會,也有著打動人心(讓人掬淚同情,辛酸傷懷不已)的恆久魅力。《柔弱的人》好象更複雜一些,閱讀文章,首先情節安排上的獨具匠心讓人拍手叫絕,接著,讀完全文,我們會對文章的主人公有一種複雜的情感,有人說是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好象也不確切,再潛下心來研讀文章,我發現,作者的憤懣充斥在字裡行間。對筆下這個人物,作者顯然是傾注著一種特殊的感情,不僅僅是如對凡卡般的同情,而且更有憤懣和無奈。

眾所周知,契訶夫的小說善於刻畫人物,筆力入木三分,也因此,奧楚蔑洛夫成了勢力鬼的代稱,別里科夫成了頑固保守的典型。那么本文中的家庭教師尤麗婭呢?在文章中,她沒有以上兩個人物那樣鮮明的個性,她最大的特點就是柔弱。在“我”的蠻不講理的步步緊逼下,她處處退讓,逆來順受,讓人想起任人宰割的羔羊。那么她的形象有沒有代表性呢?有,因為在現實社會中,有太多尤麗婭這樣柔弱的人(或曰弱勢群體),他們默默的承受著太多的委屈和不公,卻無聲無息,也無人問津。好在有偉大的契訶夫,他用自己的筆為這些習慣於沉默,習慣於逆來順受的群體畫像。

“我”也是作者濃墨重彩的一個人物,“我”在文中除了是“我”本身之外,還扮演了一個“僱主”的角色。從文中的語言描寫和情節安排來看,這個“僱主”,其所作所為分明卑劣下流,而話語卻格外的彬彬有禮,似乎頗有教養;這一形象分明就是道貌岸然,厚顏無恥的典範,讓人格外厭惡,但即使如此,作者還要通過尤麗婭的口告訴我們“在別處,根本一文不給”,看來某些人的無恥總是超乎善良人的想像,看來,契訶夫對那些“有權勢的強者”的刻畫又是一個入木三分!

接著來分析“我”,雖然小說作品中的“我”不等同於作者本人,但“我”身上顯然有作者的影子,“我”也曾質問尤麗婭的為何軟弱,但最終看著她的背影,“我”心裡想到的是:“在這個世界上做個有權勢的強者,原來如此輕而易舉!”這正是揭示文章中心的關鍵。

本文情節巧妙,人物刻畫細緻入微,語言簡潔生動富有表現力,如此短小的篇幅卻揭示了深刻主題,契訶夫曾說“簡潔是天才的姐妹”,他的這篇文章,正是學習契訶夫極具魅力的寫作語言的一個範本,值得細細品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