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桔潛葉蛾

柑桔潛葉蛾

柑桔潛葉蛾【別名】繪圖蟲、鬼畫符。鱗翅目、葉潛蛾科。幼蟲為害柑桔的新梢嫩葉。【寄主】柑桔、柳、金桔。國內柑橘產區都受害,長江以南受害最重。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柑桔潛葉蛾
【別名】 繪圖蟲、鬼畫符
【學名】 Phyllocnistis citrella stainton
【 目 】 鱗翅目
【 科 】 葉潛蛾科
【寄主】 柑桔金桔
【為害特點】 幼蟲為害柑桔的新梢嫩葉,潛入表皮下取食葉肉,掀起表皮,形成銀白色彎曲的隧道。內留有蟲糞,在中央形成一條黑線,由於蟲道蜿蜒曲折,導致新葉捲縮、硬化,葉片脫落。秋梢被害率達100%。由於造成大量傷口,常誘發潰瘍病的發生,給害蟎、盾蚧、粉蚧和卷葉蟲等提供了良好的過冬場所。
【特徵描述】
雌成蟲體長寬1.5~1.8×0.37~0.46毫米,翅展4毫米;雄成蟲體長寬1.6~1.8×0.27~0.44毫米,翅展4.2毫米。全體銀白色。觸角絲狀14節。前翅披針形,緣毛較長,翅基部有2條黑褐色縱紋,長度為翅長的1/2,兩黑紋基部相接,一條靠翅前緣,一條位於翅中央,2/3處有"Y"形黑斑紋,頂角有一大圓形黑斑,斑前有一小白斑點。後翅針葉形,緣毛較前翅長。足銀白色,脛節末端有l大距。卵 扁圓形,無色透明,直徑0.25毫米。幼蟲 體黃綠色,初孵幼蟲體長0.49~0.88毫米,胸部節1、2節膨大近方形,尾端尖細,足退化。老熟幼蟲體扁平,紡錘形,長約4毫米,胸腹部背面背中線兩側有4個凹陷孔,排列整齊。腹部末端尖細,具1對細長的鋏狀物。預蛹和蛹 預蛹長筒形,長約3毫米,胸腹 部二、三節較大,第一和六至十節兩側均有肉質突起,雌蛹體長寬2.1~2.5×0.4~0.5毫米;雄蛹體長2.2~2.5×0.43~0.56毫米,均為紡錘形,初為淡黃色,後為深黃褐色。腹部末節後緣兩側有明顯的肉刺1個。
【發生規律】
該蟲以幼蟲和蛹在柑桔的晚秋梢、冬梢或秋梢上過冬。幼蟲過冬成活率與柑桔葉片含水量和旬降水量以及旬子均濕度的高低密切相關,低溫低濕和葉片含水量少會導致蟲口大量死亡。年發生代數,在中、北亞熱帶桔區10~12代;南亞熱帶桔區年生15代左右。一代歷期17.1~91.6天;其中卵期2天;幼蟲期4.2~21天,最長35天;蛹期5.5~11.8天。成蟲多在3~7時羽化,其次為2l~24時,羽化當天就能交配產卵。成蟲白天潛藏於枝葉間,草叢中,傍晚飛到嫩芽嫩葉上交尾產卵。柑桔的嫩芽嫩葉對潛葉蛾成蟲有很強的引誘力,卵只產在柑桔的嫩芽嫩葉上,多產在芽長0.5~5厘米的葉背上。產卵多在20時至凌晨4時,5~18時很少產卵。每雌一生產16~57粒。散產於嫩葉背面主脈兩側。每片葉l-lO粒。幼蟲一、二齡食量小,蟲道長各為0.8厘米左右;三齡為暴食期,占一生總食量的7l.6~84.7%,四齡幼蟲取食甚少或停止取食。吐黃色絲結繭,在葉緣附近將葉捲起包圍身體化蛹。在南亞熱帶桔區,2月初孵幼蟲為害春梢嫩葉;主害夏梢、秋稍和晚秋梢;在中、北亞熱帶桔區,3-4月極少為害春梢嫩葉,4月下旬至5月上旬可在柑桔苗圃嫩梢上發現極個別的幼蟲為害,主害秋梢和晚夏梢。成蟲和卵盛發後10天左右,便是幼蟲盛發期。在南亞熱帶桔區年抽梢5~6次,幼蟲有4一5個高峰期;中亞熱帶桔年抽梢3~4次,有3個盛發期。品種多樣,樹齡參差不齊和管理差,抽梢多的桔園與地區,發生代數多為害重。
【防治方法】
1. 冬季剪除在晚秋梢和冬梢上過冬的幼蟲和蛹;春季和初夏早期摘除零星發生為害的幼蟲和蛹,以減少下一代的蟲源。 2. 在柑桔夏、秋梢抽發時,控制肥水,採取"去零留整,去早留齊,集中放梢"的抹芽放梢措施,以打斷它的食物鏈,使夏、秋梢抽發整齊,以減輕其為害和減少噴藥次數。 3. 藥劑防治 在新梢芽長5毫米,萌芽率20%左右時噴第一次藥,以後5~ 7天1次,連續2~3次,重點噴布樹冠外圍和嫩芽嫩梢,可選用:25%殺蟲雙水劑600倍液,或25%甲萘威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40%水胺硫磷、25%亞胺硫磷乳油或青蟲菌6號液劑或20%保豐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20%雙甲脒乳油2000倍液,或20%甲氰菊酯或20%氰戊菊酯乳油8000~10000倍液,或苦楝油200倍液,或20%多殺菊酯或20%速效菊酯乳油2500倍液;或土壤溝施(溝深3厘米)3%克百威可濕性粉劑2.5公斤混合25公斤煤灰,然後覆土,天旱時適當灌水,藥效長達2個月。 4. 天敵:橘潛蛾姬小蜂 草蛉
【地理分布】
國內柑橘產區都受害,但長江以南受害最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