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占璧國

”分封出去的混魯、混賴子孫,管轄著伊洛瓦底江流域及怒江流域的傣族各部,每年向果占壁中央納稅、到首都勐卯朝拜。 公元六世紀到八世紀,混魯、混賴家族勢力遍布整個傣族地區,這個龐大的家族被傣族稱為“魯賴王族”,是傣族地區最受尊敬的王族。 後果占壁的建立及發展魯賴家族失去前果占壁政權後隱退至勐熙、勐翰一帶,但仍是傣族地區最有威望的王族之一,後世族長仍被傣族民眾尊稱為“詔法弄”。

前果占壁(567-762)

前果占壁崛起

公元六世紀中期,達光(撣)王國日漸衰落,國內地方勢力開始膨脹,南部又有驃人不斷侵擾,達光(撣)王國面臨內憂外患的境況。位於達光(撣)王國北部的混魯、混賴兄弟趁機脫離達光(撣)王國,於576年,在勐卯(瑞麗)稱王,建立“果占壁王國”(即“前果占壁”)。
586年,驃人大舉北征,達光(撣)王國土崩瓦解,混魯、混賴兄弟趁亂兼併達光(撣)各部,迅速向四周擴張,西南的阿瓦、勐萊、勐養等地,東南的景棟、南奔等地,盡被果占壁占領,傣族的勢力中心也由伊洛瓦底江沿岸的蒲甘姆向北轉移到瑞麗江河谷平原。

前果占壁加強王權

混魯、混賴兄弟東征西戰,所征服的地區均派子孫直接管理,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分封制度,將整個國家直接攬於家族勢力範圍內,傣族開始進入以家族承襲為準的世襲制。
據《果占璧簡史》載:“混魯、混賴家族歷史悠久,世居於勐熙、勐翰地區,有人口“三籮筐”,農奴三萬戶。建立果占壁政權後,家族決定由混賴支系帶領一半農奴渡過怒江去開拓新的領地,混魯支系留在原地。”簡史中描述:“混魯是個非常神奇的人,耳郭肥大,下垂至肩,身材魁梧,額圓似滿月,臂長過膝,整整活了三世人的時間。他有一百個兒子、一千個孫子、上千重孫。這些兒孫,都被他分配到勐卯各地去當‘詔舍’、‘詔勐’。家族勢力遍布傣族地區十六個大勐,二千多個小勐。”
分封出去的混魯、混賴子孫,管轄著伊洛瓦底江流域及怒江流域的傣族各部,每年向果占壁中央納稅、到首都勐卯朝拜。傣族各部幾乎全統治在混魯、混賴的勢力範圍內,各大勐、小勐都聽從中央,數十年沒發生戰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華景象。公元六世紀到八世紀,混魯、混賴家族勢力遍布整個傣族地區,這個龐大的家族被傣族稱為“魯賴王族”,是傣族地區最受尊敬的王族。

蒙舍(南詔)吞併前果占壁

762年,在果占壁東北部的興起的南詔國占領果占壁首都勐卯,取代魯賴家族的統治,歷經195年的果占壁國也被南詔國取代,南詔王閣邏鳳為防止魯賴王族再度興起,在果占璧國首都附近另建王城,派女婿混等鎮守勐卯,同時防範南部驃人的進犯。
失去政權的魯賴家族隱退至祖居地勐熙、勐翰一帶。

後果占壁(954-1254)

後果占壁建立前的形勢

達光(哀牢、撣)王族在洱海地區建立的蒙舍(南詔)國被漢族權臣篡奪,南詔政治中心洱海地區陷入混亂,先後經歷了大長和國(漢族)、大天興國(白族)、大義寧國(白族)三個短命王朝。失勢的傣族被迫遷離洱海地區,向西、向南進入其他傣族地區。
失去蒙舍(南詔)政權的庇護後,傣族各部分崩離析,不斷受到外族的侵擾。白族先民控制大理政權步步緊逼,向南發展又受到緬人與孟人的阻攔,離洱海比較近的傣族開始被大理政權收編,離洱海比較遠的傣族猶如一盤散沙,怒江、伊洛瓦底江下游的傣族不斷被緬人侵擾,瀾滄江下游的傣族則陷入孟人的統治。
953年,勐興威(今緬甸興威)的“陶勐”(地區首領)島列、島罕兄弟不堪驃人的侵擾,號召伊洛瓦底江地區的傣族各部組建統一政權,共同對抗外敵的侵擾,並召集各部頭人到勐興威議事。各部頭人一致推舉前果占壁王族(魯賴家族)擔當統一傣族各部的大任。

後果占壁的建立及發展

魯賴家族失去前果占壁政權後隱退至勐熙、勐翰一帶,但仍是傣族地區最有威望的王族之一,後世族長仍被傣族民眾尊稱為“詔法弄”。954年,勐興威的島列、島罕兄弟帶各部頭人到勐熙、勐翰拜見魯賴家族族長因勐,請魯賴家族出山統一傣族各部,因勐順勢答應島列、島罕等人的請求,派出混傣翰等十三人著手重建果占壁王國。
混傣翰分別將十三位魯賴子孫分封到各地:一,混島敖去勐乃、景棟、景罕、莫邁;二,混島靖罕去雍會、弄滿、沙統、勐拜賀;三,混島昂侖去勐卯、勐宛、勐臘、勐底、遮放、勐煥、勐赫;四,混巴武騰去勐定、耿馬、勐相;五,混島陸勒去勐亨、勐養、勐卡、達雅;六,混罕蚌法去允色、戛里;七,混相蒙法去勐恆、蓋南、納班;八,混罕憲法(傣翰之子)去景老、勐艮、曼莫、勐養、勐廣、準果;九,混巴思龍(傣翰之孫)去順賽、勐弄,後調至勐居、勐板;十,混相埃溫(傣翰之子)去勐約、勐枝、勐坦、勐里、勐牙、勐莽戛、莽果、勐博、勐本、勐龍;十一,混島韻(傣翰之子)去勐若、勐達、勐莫、勐回、勐英。
混傣翰在勐興威修建都城“允線遮”,自稱“詔弄”,由四子混罕信協助,坐鎮統管分封出去的各王,並將錫箔、勐東、勐赫、來卡、勐丙、勐弄、勐梳、勐章、曼晃、曼冷、景冷、勐半等地收回直接管理,形式上統一了伊洛瓦底江、怒江上游地區的傣族各部,果占壁王國(即“後果占壁”)再次出現。
詔弄混傣翰分封“混島”、建都“允線遮”,表面上雖統一了傣族各部,實際上仍無法有效控制傣族各部勢力,面對外族入侵還是一盤散沙。
955年,“混島”雅魯自勐興威回家鄉勐卯任職,精心治理勐卯,發展軍事力量,組織傣族軍民抵禦外族入侵,逐漸獲得百姓的擁護。雅魯去世後,其子混頓賀繼承雅魯衣缽。勐卯在雅魯父子的治理下不斷壯大,成為果占壁各部中軍事實力最強的部分,在抵禦外族入侵中發揮了最主要的作用,果占壁各部紛紛依附,影響力甚至超過首都“允線遮”的詔弄,混頓賀被傣族民眾尊稱為“詔法弄宏勐”。
果占壁各部在混貨頓的領導下,不斷擊敗外來侵略者,成為緬族蒲甘王朝及白族大理王朝最大的顧慮,都開始對果占壁轉變策略,與果占壁積極實施“睦鄰友好”。
1056年,緬王阿奴律陀發大軍攻其東南的薩統王國後,以求佛牙為名,率大軍過境果占壁直逼大理國,因勞師遠征,被困於大理城郊,只好與大理請和。為消除南進的後顧之憂,阿奴律陀從大理即派人到勐卯請求與混貨頓會盟,並請求與果占壁聯姻,以圖長期和平共處。混貨頓答應阿奴律陀聯姻的請求,將女兒朗佐曼臘公主許配予阿奴律陀為妻。自此,果占壁與蒲甘保持了近百年的友好。
1176年, 混貨頓之子混果琅去世,無子嗣繼承,詔弄傣蚌派其三弟芳罕接管了勐卯。芳罕到勐卯後,在瑞麗江畔修建陪都“允外遮”,與首都“允線遮”遙相呼應,坐鎮“允外遮”管理果占壁各部。此時,大理國公主被猛虎所傷,大理國國王命其臣民追捕猛虎,猛虎逃入果占壁地界,被果占壁百姓捕獲,芳罕趁機將猛虎送至大理國,與大理國王交好,名義上表示歸附大理,穩定了果占壁東北部局勢。

蒙古滅後果占壁

1253年,忽必烈滅大理國建雲南行省。1254年,蒙古大軍越過瀾滄江,進入果占壁,果占壁軍民奮起反抗,蒙古大軍損失慘重。之後,蒙古將軍步魯合答每攻破一城,就大量殺戮果占壁的傣族士卒和百姓,果占壁各部聽聞蒙古大軍的殘虐,或逃亡或歸順,芳罕最後只能管轄勐卯一帶的領土,最終也不得不歸順蒙古族的元朝。很多傣族百姓為躲避蒙古大軍的搶掠,開始向更遠西方及南方遷徙。
1261年,果占壁各部合派八位使臣赴北京朝謹忽必烈,蒙古人的元朝改果占壁為“金齒”,並設定金齒安撫司。1276年,改設為金齒宣撫司,立金齒六路總管府於永昌(保山),下設麓川(瑞麗、隴川)、平緬(梁河南部及隴川北部)、鎮西(盈江)、茫施(芒市、遮放)、柔遠(保山潞江壩)、鎮康(永德、鎮康)六路予以管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