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宜華

林宜華

林宜華,本名林輝,字德甫,號桃溪,海南瓊州府瓊山縣博茂村人,從一品振威將軍,官至台灣總兵。清代名將。

簡介

林宜華林宜華

林宜華,本名林輝,字德甫,號桃溪,海南瓊州府瓊山縣博茂村人,從一品振威將軍,官至台灣總兵。清代名將。
林宜華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在海南歷史上,林宜華是官職僅次於吳元猷的武將。1871年(同治十年)奉旨接任楊在元擔任台灣鎮總兵,是清治時期的台灣地區最高軍事首長。
前任:楊在元 ,台灣鎮總兵,1871年上任。 繼任:張其光

生平事跡

皇帝欽賜給林宜華的金匾皇帝欽賜給林宜華的金匾
林宜華自小便在村子附近的江海里經受大風大浪的鍛鍊,游水、泅水、潛水、打水仗。稍長又跟大人們出海撒網捕魚,當弄潮兒,或在村中與夥伴玩起兩軍對壘作戰布陣遊戲,用土塊碎石當彈丸,互相投擲,用竹竿作刀槍,互相砍劈刺殺,有時玩摔跤、拗手臂,稍長又跟大人練武功,觀看東營水兵列隊操練。這樣環境的培養下,他擁有了強壯的體魄和堅強的性格,甚至熟諳兵法,很有膽略。在林宜華13歲的時候,社會很不安定,飽受盜匪之患。許多村莊紛紛組織起武裝力量,建立了武隊、武團甚至開了武館,組織訓練以保衛鄉村。當時林宜華已長成了魁梧健壯的小伙子,一有空就去附近村莊的武館看別人練功習武,看得自己也蠢蠢欲動,纏著大人們讓他也加入到練習隊伍里。自己平時也勤學苦練,想練得一身好武功,保衛家園。
道光二十九年,海盜張十五突然進攻海口,當時任崖州副將的吳元猷籌備糧餉,召集兵馬會同海口水師將領黃開廣及廣東碣石鎮將領王鵬年(海口西門街馬房人)打退張十五的進犯,奪取海口外沙戰得勝,後外沙因此命名“得勝沙”。當時林宜華25歲,首次參加大戰,奮勇當先,作戰立功,吳元猷委任他為海口水師外委。時海口水師營分四訊(軍事據點),每訊派把總一員,外委二員,其中把總為“訊”負責人,一外委為專防,另一外委為協從。林宜華由此開始其軍涯仕途。
幾年後,林宜華升任海口水師千總,在張國梁麾下屢立戰功。林宜華三十一歲時,太平軍天京(南京)失守,清軍獲勝。各戰將兵勇受朝廷嘉獎晉升,林宜華此後並任江南大營黃嚴州喜鸞總兵。後因台灣形勢需要又調動任台灣總兵,負責守衛台灣澎湖等地,成為當時清水師出色將領,戰績輝煌,深受百姓的讚譽和皇上的嘉獎。

民間傳說

林宜華將軍故居牌匾林宜華將軍故居牌匾
清鹹豐年間,海南儋州地方有個惡霸姓劉名文楷,年紀五十開外,身材高大,武藝超群,心毒手狠,實為當地一梟雄。他居心叵測,惟恐天下不亂,見到當時社會動盪,便乘機煽風點火,攻城掠地,劫府戕官,燒殺姦淫,反動氣焰極其囂張。
詭計多端的劉文楷,早已曉得“狡兔三窟”的道理。他知道占山為王,攻打官府,本是倒行逆施的勾當,遲早會被官府進剿。為了安全起見,他便在海中的一個沙洲小島上營造巢穴,囤積糧食武器,網羅流氓、地痞等一班亡命之徒,組織起一支海盜隊伍,來往於白馬井、洋浦港至臨高新盈港一帶海面,頻頻作案,橫行一時。因賊聲勢浩大,連雷瓊兵備道江國霖、海口協參將黃開廣多次進剿都無功而歸。
海口營有個武官姓林名宜華,字德甫,號桃溪,是吳元猷的同鄉(瓊山博茂村人),素有膽略,體格魁梧;武藝很好。一天,林宜華向吳元猷獻計,請求讓他隻身深入黎洞,伺機擒捉劉文楷。吳元猷同意他的請求。
林宜華改姓更名,化裝成一個普通漢人客商,隻身來到黎區。開始他廣散錢財,結交黎洞一頭目,經過一段時間來往後,取得這頭目的信任,逐漸成為至交摯友,不久這位頭目又介紹他與劉文楷結識。劉賊見林宜華為人機敏,辦事幹練,身強體壯,武藝高強,於是他便把林宜華當作心腹對待。
八月初九日(9月4日),這天正好是山下農村神誕的日子,村人舉行盛大廟會,晚上還請戲班來村演戲。林宜華看到時機已經成熟,便藉口邀請劉文楷下山看戲。
他們早早吃過晚飯,待天黑後,踏著昏黃的上弦月光,踉踉蹌蹌地走下山來。當他們走到一條又大又深的牛車路旁,林宜華看見四周無人,就突然縱身一撲,猛力把劉賊撲倒在地,迅速用帶來的麻繩將他的手腳捆綁,用破布堵塞他的口,然後抬起劉賊一口氣奔走了十多里才停下,用手指往口裡打了個唿哨,這時早已潛伏在牛車溝里的兵勇一齊跳出,接應林宜華,將劉賊解押回軍營。這次活擒儋州劉文楷,兵不血刃,手到擒來,乾淨利落,順利解決問題。
林宜華歸營後,因他孤身深入賊巢,獨自活擒劉文楷,便擢升海口營把總。不久又調到江南大營和春、張國梁麾下,以後屢立戰功,又升遷到海台黃州鎮總兵。

影響

林宜華將軍為保衛祖國寶島台灣領土及台灣海峽交通安全作出巨大貢獻。清朝末年皇帝欽賜給林家的金匾上還記載,林宜華的夫人當時被封為“一品夫人”。文物專家對照林氏家譜以及相關資料後說,林氏的家譜上對牌匾有相關介紹——“有欽賜花翎和‘協勇巴圖魯’金牌,歷任台灣總鎮、江南黃嚴總鎮,統率北師捷字全軍的林輝公。”《瓊山縣誌》卷二十四對林宜華也有相關介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