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埭鎮

林埭鎮

林埭鎮地處杭嘉湖平原東北部,東鄰上海市,南瀕杭州灣,是浙江省平湖市的沿海鄉鎮之一。距上海、杭州、蘇州各90餘公里,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便利。滬杭公路、杭金公路橫貫,乍嘉蘇高速公路、乍王公路、乍嘉蘇內河航道縱穿,南距“東方大港”——乍浦港5公里,是上海經濟區的黃金地帶。

基本信息

鄉鎮介紹

(圖)林埭鎮林埭鎮

林埭鎮位於平湖市南部,東鄰黃姑鎮,南與乍浦鎮交界,西與當湖街道相連,北與廣陳鎮毗鄰。政府駐地林家埭距市區9.7公里,總面積48.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6601畝,水域面積6878畝,01省道複線,杭浦高速(在建)穿境而過,乍浦塘、獨山塘、黃姑塘呈“川”字形穿越鎮境。轄11個行政村,1個社區居委會,150個村民小組,9941戶,34932人,其中非農人口2014人,外來人口6921人。

林埭鎮屬亞熱帶季風區,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陽光充足,年平均氣溫15.7℃,年降雨量1157.5毫米,平均日照2057小時,全年以東南風為主導風。本鎮屬平原水網地區,土地肥沃,地勢平坦,平均海拔2.7米,主要經濟作物有水稻、棉花、油菜。位於群豐村的莊橋墳良渚文化遺址,在挖掘的2000平方米內,發現墓葬236座,出土各類器物3000多件。

(圖)林埭鎮林埭鎮

林埭轄區林埭系平原水網地區,是平湖市古老農業的東南緣,地面高程2.7米,土壤母系新老不一,來源不一,大致以林埭至虹霓公路為界線,南部質地較松,以淺海沉積物為主,屬粉泥田土種;北部為重壤土粘粒含量較高,以青粉泥土和青紫田土屬為主。徐埭原屬古瀉湖區,土壤為河、湖相沉積,質地較均一,大部分為重壤土,地面高程2.5米。境內河港交織,主要河道黃姑塘、獨山塘、乍浦塘、廣陳塘流經本鎮,灌溉便利。這裡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且雨量充沛,光照充足,自然條件優越。全鎮土壤保肥、供肥能力均較好,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2002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56924萬元,比上年增長22.5%。財政總收入(含免抵調增值稅)3507萬元,增長10.77%,農民人均純收入5739萬元,增長7.47%。計畫生育率97.1%,人口自然增長率-1.26‰。林埭鎮被評為平湖市良好鄉鎮、利用外資先進單位、利用外資上台階單位,獲得農業園區建設發展獎、鄉鎮技術改造工作目標考核二等獎等。

歷史沿革

莊橋墳、良渚文化遺址證明,在4500多年前,早有先民在林埭這塊古老的土地上耕種、生息。明代刑部員外郎林鳳,處士林日錦在這裡聚族而居,後繁衍成鎮,故名林家埭。明、清屬齊景鄉,民國19年建清溪鄉,1947年改為徐溪鄉。1949年5月解放,建轄區為林埭鄉和虹霓鄉大部分,渡船鄉一部份;1956年撤區並鄉時合併為林埭鄉。1958年10月,徐埭鄉、共建鄉和林埭鄉合建徐埭人民公社;1961年調整體制,仍按原鄉規模建公社,名林埭人民公社;1983年9月,政社分設時建為林埭鄉;1985年6月撤鄉建鎮。

徐埭鎮在元時,南州徐鯉卜宅埭中,聚族而居,遂成市集,明代稱徐家帶。明初設當湖稅課局徐埭纂節司。宣德五年至清屬齊景鄉。民國時期為徐號鄉、徐溪鄉。抗日戰爭時期,一度成為中共海北工會活動中心。解放後建徐埭、祥圩兩鄉;1956年3月合併為徐埭鄉;1958年10月與林埭、共建三鄉合建徐埭人民公社;1961年仍按原鄉規模建徐埭人民公社;1983年恢復鄉建制;1985年6月撤鄉建鎮;1999年7月,平湖市行政區域調整,徐埭鎮、林埭鎮合併為林埭鎮。

社會發展

(圖)林埭鎮工業功能區林埭鎮工業功能區

水產養殖已經發展成為林埭鎮的一大特色支柱產業,全鎮現有水產養殖面積5098畝,其中外盪養殖面積1258畝,稻田養殖面積3840畝。南美白對蝦養殖面積3200畝,產量為1440噸,產值2880萬元。培育觀賞魚魚苗1790萬尾,生產商品觀賞魚900萬尾,產值5962萬元。2004年全鎮水產業產值0.66億元;2005年產值0.77億元,增長16.4%;2006年產值1.04億元增長34.4%。

林埭鎮現有兩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分別是嘉興四季水產有限公司和浙江億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根據《平湖市現代水產園區發展規劃》,林埭鎮充分發揮農業龍頭企業的示範帶動作用,建立“二帶二區”的產業布局。依託四季水產公司建設南美白對蝦養殖帶和水產品加工區。開展南美白對蝦良種選育戶示範推廣;雙茬養殖,納米技術及益微劑控制水質技術完善;大力推廣實施標準化健康養殖技術,按照出口品質要求對養殖進行全程質量監控。

林埭鎮自古有興學重教的傳統。明刑部尚書屠勛中舉後,在家鄉“設義塾”培養族中子弟;嘉靖時沈家浜教諭沈 “課士有法,請於朝”,清溪沈昊在析縣初(1434年)捐資建造大成殿,時人傳為佳話,故明清二朝 中舉人進士達三十多人。民國三至四年(1914—1915)乍浦區徐帶第一初等國小和林埭西來庵的茂修國小相繼設立。翌年,更名為“精一國民學校”和“茂修國民學校”。課堂均設在廟宇祠堂或租用民宅。1949年,兩鎮共有學校17所。解放後,政府重視基礎教育,歷年投入了巨額經費,建成了覆蓋全鎮的教育網路。1989年,林埭、徐埭共有初級中學2所,國小29所,幼稚園30所,學生4156人,教職員232人。2005年通過教育強鎮驗收。現全鎮中學1所,一個教學點,國小5所,一個教學點,幼稚園2所,九個教學點,共109個班級,學生4625人,教職工252人。

民風民俗

(圖)林埭鎮舞龍隊林埭鎮舞龍隊

林埭人文薈萃,明清時,屠勛、沈初、倪輔等都有著作存世。“黑蝶齋”詞人沈岸登“詩詞皆雋妙,寫山水蘭石瀟灑淡遠,無俗塵氣,詩詞清新委婉”,時稱浙西派詞人代表。屠象美等的竹枝詞仍感貼切自然。當代作家有:世界華人作家協會會員、嘉興市作協會員白祥飛(1945.12生),先後發表小說、散文、詩歌、新民歌等80餘萬字。

舞龍是林埭的傳統體育項目,始於明,盛於清,解放初,新篁圩村的火龍和小橋村的青龍,在平湖城鄉頗有名氣。改革開放後,舞龍這一體育形式如枯木逢春。1984年,舞龍隊進縣城鬧元霄,博得滿堂彩;1988年參加浙江省“華星杯”舞龍大賽,獲製作演出二個一等獎;1995年赴北京參加第九屆“龍潭杯”中國優秀民間花會大賽獲“優秀獎”;1996年獲中國“群星獎”、“廣場舞蹈獎”,先後在北京、杭州、上海、嘉興等地演出一百多場,觀眾達二十多萬人次;2005年先後組建女子舞龍隊、中學生舞龍隊、敬老院的老年舞龍隊、青壯年舞龍隊等4支隊伍,有演出人員100多人,女子舞龍隊在2006年平湖市“三八”婦女節綜藝大賽上獲得金獎。在製作上,對原有的青龍、火龍進行整理和發展,1988年製作了紅黃藍白黑等九種顏色的一條大龍、八條小龍和8塊雲牌,表演形式上,從傳統的大龍獨舞到九龍齊舞,並以大龍為主、小龍為輔,主次分明,配合默契,這種獨特的表演形式,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平湖九彩龍。故而蜚聲中國,飲譽海內外。

林埭鎮民眾文化活動淵源較長,解放前後,林埭、虹霓、徐埭鎮上的茶館均設書場,演出形式有評書評彈花鼓戲等,書目有《三國》、《水滸》、《白蛇傳》、《珍珠塔》等。1950年-1958年,先後辦起“新篁”、“祥圩”、“太平”、“華豐”劇團,活躍在農村各地。文革期間,原有劇團一律撤銷,各村辦起“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均演出樣板戲。1980年創辦“徐埭青年越劇團”。男女演員廿四人,演出曲目有《淚灑相思地》、《王老虎搶親》等大小曲目30餘部。先後在嘉興各郊縣,上海周邊鄉鎮及平湖各地演出。到1984年底,共演出1000多場次,觀眾達30多萬人。1985年,劇團辦起了市內第一個文藝工廠——群藝服裝廠,職工三十多人,1989年併入社辦廠。

大事記

(圖)林埭鎮保豐村林埭鎮保豐村

1982年,林埭鎮全面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85年,完成廣播線路整網,村村建立轉播室。

1988年,平湖樹脂廠開發的新產品191不飽和樹脂被列入浙江省“星火計畫”。

1991年,在平湖市率先開通程控電話;同年開始至1997年,鎮中學學生升學率連續7年名列平湖市鄉鎮中學第一。

1992年,陳匠村作為平湖市試點,首先實行依法治村,至1994年全鎮各村普遍推行;1992年開始農村改水,至1998年底全鎮農戶深井水普及率為94%。

1993年,成立鎮內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恆盛金屬製品有限公司;同年,開始在乍王公路兩側虹霓村、花園港村地域建設鎮工業園區,至1998年,已有8家企業在園區落戶。

1996年,開展依法治鎮、制訂實施依法治鎮章程,鎮中學建立全市第一所青少年法制學校;投資183萬元新建鎮衛生院;經市人民政府批准,組建鎮內第一家企業集團——嘉興華東集團。

1998年,連線虹林公路至杭滬公路複線的林金公路建成試通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