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品南

品南慮其據險扼邑,即密召鄉紳李春元、朱燕春等商議,決定先建書院於其上,這樣既有理,又符合當地人民之利。 品南眼見及此,遂與地方鄉紳商議,於來碼頭(今新大橋處)架設浮橋,春卸秋成,同時籌款置田,以備每年維修。 光緒六年(1880年),品南奉調普安,光緒七年(1884年)又調貴陽。

林品南,福建人。由拔貢朝考選送鎮遠知縣。光緒二年(1876年)履任,時值鹹豐同治年間事變過後,鎮遠社會秩序稍定。品南見地方少數書院文風凋敝,慨然興整頓之恩。平時徐與諸生娓娓講學論文而外,尤其注重經史的研讀。周廠坪(又名東蒼坪,今鎮遠一中校址)風景形勢,占一郡之勝,清光緒五年(1879年),外國教士購置作建修基基本督教堂之用。品南慮其據險扼邑,即密召鄉紳李春元、朱燕春等商議,決定先建書院於其上,這樣既有理,又符合當地人民之利。於是委託鄉紳四出勸募。並先墊銀六百兩,購置瓠瓦木石,於深夜堆集工地,更先立文昌閣於其前,後外國教士實地勘測,見大勢已去,欲建不能,遂作罷論。鎮遠紳民,群策群力,抓緊營造,一所建成,命名文明書院,聘舉人李春元、直牧賀緒蕃講學。
鎮遠府、衛同城,舞陽河把鎮遠城分成兩半,府、衛兩城人民常以渡船過河,尚屬方便,偶偶水漲,往來都要繞過老大橋,極不省時。品南眼見及此,遂與地方鄉紳商議,於來碼頭(今新大橋處)架設浮橋,春卸秋成,同時籌款置田,以備每年維修。其他如緝奸捕盜,獄訟清平,勸課農桑,政教兼善,都收到良好的社會效益。光緒六年(1880年),品南奉調普安,光緒七年(1884年)又調貴陽。終因工作辛苦,積勞成疾,在築三年多,即病逝於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