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會

松鼠會

“科學松鼠會”的名字來自一個有趣的比喻。松鼠會的創始者們認為科學對於普通大眾來說,就像味道鮮美卻又不方便吃的堅果,而他們就是要像松鼠一樣,把科學堅果外層的硬殼剝掉,把味美的果肉獻給大眾。

松鼠會是由一群年輕媒體人組成的小團體,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使科學傳播並流行開來。

簡介

(圖)科學松鼠會logo科學松鼠會logo

科學松鼠會”的名字來自一個有趣的比喻。松鼠會的創始者們認為科學對於普通大眾來說,就像味道鮮美卻又不方便吃的堅果,而他們就是要像松鼠一樣,把科學堅果外層的硬殼剝掉,把味美的果肉獻給大眾。
目前松鼠會的成員大多是來自國內一些媒體的科學編輯、科學記者以及科學作者和譯者。這是一個嚴謹而又開放的團體,任何熱愛傳播科學、共享知識的人都可以加入,前提只是要求證明一下自己的能力。
團體成員目前通過內部論壇、MSN群進行交流討論,並通過松鼠會群博來傳播、共享科學知識。當然,在同一地域的成員會經常性的進行線下聚會。
科學松鼠會的建立時間並不久,從松鼠會的群博內容來看,該團體較傾向於自然科學,或許其成員認為社會人文類科學容易被大眾接受,不需要施以援手來剝殼。

“科學松鼠會”是一個科學傳播公益團體。成員包括來自國內外各院校的一線科研工作者,來自《環球科學》、《新發現》、《新探索》、《新知客》、《牛頓科學世界》、《冰點周刊》、《三聯生活周刊》、《南方周末》等媒體的科學記者、編輯,以及活躍在各大媒體科學版的多位科學作者和譯者。除了以寫作的方式參與科學傳播外,松鼠會還積極開拓形式多樣的線下活動。目前,科學松鼠會的正式作者共有120多位(2009.3),工作人員和志願者超過20人。

科學松鼠會致力於為科學傳播工作者服務。我們把對人才的培養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們期盼有想法、有能力的人加入科學傳播事業,並竭力為他們創造良好的生存環境,製造各種培訓交流機會。我們希望每位“松鼠”的個人價值都能在這裡得以最大實現,從而引領越來越多的人湧入這個領域,成長為科學記者、撰稿人及其他形式的科學傳播工作者。

科學松鼠會致力於推動科學傳播的大眾化。我們通過引導作者寫作、組織線下活動、與其他機構合作等方式,向大眾傳播科學,目前,Songshuhui.net網站是主要傳播陣地。

“松鼠會”誕生

去年11月姬十三來了趟北京,見了幾個北京的科學作者和科普雜誌主編。“我在這個圈子裡跟媒體交際比較廣,願意做個橋樑。就想跟大家商量,做個科學作者之間互相交流的平台,就想了‘松鼠會’。”4月底的一天,“松鼠會”群博上線了。群博開張不久,恰逢汶川地震。

關於地震的知識,有很多認識誤區。他們於是推出了一個地震專輯,組織了30多篇文章,從不同的角度來講解地震科學,這些文章被到處轉載。而更多網民開始注意這個名字古怪的“松鼠會”了。

很多人認為“松鼠會”在這么短時間內發展這么快,很大程度是由於姬十三的個人魅力。編輯們喜歡姬十三的文章,除了他“語言風趣,內容準確”以外,也因為他“給讀者平易近人的感覺”。

儘管現在一切看上去都很美,姬十三內心仍有焦慮,“如何讓更多的人不斷地加入進來,維持大家的興趣和問題,良性循環,這是我們目前要考慮的問題。”其實憂慮背後的期願很簡單,也很難:“我希望人們在聊電影音樂體育的時候,也會聊聊科學。”

想玩點花樣出來

“我自己一直覺得,科學是應當而且可以寫得很好看的”,“我想讓科學像音樂、電影一樣,成為人們談論的話題,我們想讓科學流行起來。”“松鼠會”的創始人是個筆名叫做姬十三的小伙子,去年拿了復旦的神經生物學博士。

2004年秋天,念博一的時候,姬十三這個“科學青年”突然有了“想寫點東西”的衝動。他把一篇論文改寫成一個小故事,群發到很多雜誌編輯的電子信箱里。一開始沒人理,兩個月後收到《牛頓科學世界》的回信。“知道自己的文字可以變成鉛字了,特別高興。”姬十三笑著回憶道。

幾個月以後姬十三不滿足於僅僅是發表了。“這種科普文章很嚴肅,只能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看到的人太少了。而且發現大家都是這樣寫,跟別人寫一樣的沒意思,我就想玩點花樣出來。”

他透露了他的寫作秘訣:嚴肅問題娛樂化對待,娛樂的問題嚴肅對待。關於語言風格,姬十三是刻意選擇了趣味,想盡辦法勾引讀者。“比如刺蝟精液,看起來很娛樂,我寫起來其實是很嚴肅的娓娓道來。因為直接寫出來會很無趣,要寫出一些花樣讀者才會有興趣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