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魏《敬史君碑》

東魏《敬史君碑》

《敬史君碑》全稱是《禪靜寺剎前銘敬史君之碑》。據碑文記載,此碑刻石於東魏興和二年(540年)。原立於潁川長社縣(今河南省長葛市)禪靜寺寶剎前面,後不知什麼原因被長期掩埋於地下,直到清乾隆初年方才出土重見天日。時人將其移於陘山書院,建碑亭加以保護。現立於長葛市老城鎮。該碑通高2.50米,寬0.84米,碑文共二十六行,滿行五十一字,全文共一千二百六十四字,字跡保存基本完好。其主要記述了敬顯俊(即敬史君)的生平、履歷和功德。讚頌了其擔任地方官時治理有方,勤政愛民的諸多事跡。

概述

東魏《敬史君碑》東魏《敬史君碑
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文化高度發達的時期,無論其思想、文化、文學、藝術均呈現一片繁榮的景象。而書法藝術作為文化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在當時現出千姿百態的風貌。其中,北朝時期的魏碑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現立於河南長葛市的《敬史君碑》,更是一通有著舉足輕重價值的珍貴碑刻。
《敬史君碑》全稱是《禪靜寺剎前銘敬史君之碑》。據碑文記載,此碑刻石於東魏興和二年(540年)。原立於潁川長社縣(今河南省長葛市)禪靜寺寶剎前面,後不知什麼原因被長期掩埋於地下,直到清乾隆初年方才出土重見天日。時人將其移於陘山書院,建碑亭加以保護。現立於長葛市老城鎮。該碑通高2.50米,寬0.84米,碑文共二十六行,滿行五十一字,全文共一千二百六十四字,字跡保存基本完好。其主要記述了敬顯俊(即敬史君)的生平、履歷和功德。讚頌了其擔任地方官時治理有方,勤政愛民的諸多事跡。
據碑文可知,敬顯俊,平陽泰平(今山西臨汾市西南)人。早年為布衣,後解褐奉朝請,任職地方,為晉州(州治位於今山西省臨汾市)別駕。有功,賞泰平縣開國子,除晉州別駕。後從渤海王大將軍高歡(即後來的北齊高祖),掃平胡人之亂。因功勳卓著,進封為永安(今山西霍州市)侯,食邑千戶,拜車騎將軍度支尚書,隨即升遷為督官尚書。其在任上克己奉公,後被派職秦隴(今甘肅省附近)。當時,戎虜擾邊,民受其毒,朝廷於是任命敬顯俊為汾州(今山西省汾陽市)刺史,不久轉為晉州刺史。在任期間,蕩平戎虜,使百姓安居樂業。後來燕地(今河北省中北部)爆發農民起義,敬顯俊奉命討伐,以功拜儀同三司(即司空、司徒、司馬)。後被任命為潁州(今安徽省阜陽市)刺史,治理地方,使民風大改,百姓安居。並帶領部下,於興和二年在潁川長社修建禪靜寺七層寶剎,以教化當地民眾。
從書法藝術上講,《敬史君碑》更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其書法婉雅樸厚,古氣磅礴,上承魏體之精華,下開唐楷之先聲,堪為歐褚前驅。是書法藝術由魏碑向唐楷轉型的過渡時期的代表作品。與《張黑女墓誌》有相契合處,清人所著的《金石萃編》有所記載。
建國後,黨和政府對《敬史君碑》的保護十分重視,將其列入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重建碑亭進行保護。1973年,此碑拓片應邀赴日本展出,引起日本友人的廣泛讚譽。中外書法界公認此碑是魏碑中的瑰寶,是《龍門二十品》之外的“品外之品”。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