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15地地飛彈

東風-15地地飛彈

東風-15(DF-15/CSS-6,出口型稱M-9),是一種車載機動中近程戰術彈道飛彈,1984年研發,1989年服役,是中國戰術飛彈的主力。東風-15曾出口中東、巴基斯坦等國。

基本信息

各個型號

東風-15地地飛彈東風-15地地飛彈
中國最有能力的常規近程彈道飛彈,DF-15是PLA主要依靠局部-戰略飛彈力量。

DF-15(外銷:M-9;北約代號:CSS-6)是一種單級、固體燃料、近程彈道飛彈(SRBM),由CASC中國火箭發動機技術研究院(ARMT,也即是第4航空宇宙研究院)發展的系統。飛彈在1996年台海危機期間,當PLA發射了幾枚飛彈當做對台灣獨立趨勢的一個警告而出名。它是在PLA第二炮兵(戰略飛彈力量)服役中唯一的非核飛彈。

DF-15近程彈道飛彈系統在1999年國慶閱兵式期間展示。

DF-15已經被提供到出口市場命名為M-9,目前沒接收到來自國外客戶訂購。這主要地是由於飛彈技術轉移敏感性,尤其飛彈在技術條件上受飛彈技術控制制度(MTCR)約束,禁止射程300公里或以上和負載超過500公斤的飛彈輸出交付系統和相關技術。從1990年中期以後DF-15飛彈已經經常在PLA演習中看到。

1995/96年飛彈測試開始在1995年和1996年在台灣海峽附近PLA分別地進行了二次DF-15測試。為了避免外國的飛機和船隻進入目標區,在試射前中國新華社提前向外界宣布。第一次試射安排在從1995年7月21日到23日1:00到04:00清晨之間,去避免碰撞民航飛機和船隻。6枚中有5枚飛彈根據傳聞擊中了台灣公海水域西北目標區。

第二次試射在1996年3月進行,分別位於台灣公海水域西南和東部的二個目標區。在3月8日早晨兩枚飛彈幾乎同時從二個發射位置發射和兩者擊中二個目標區。大概在當地時間08:00,另外的一枚飛彈早些時候從一輛發射車上發射去示範它的快速再裝填能力。在3月12日第四枚飛彈被發射而且擊中預定的目標區。

PLA低調保持DF-15計畫直到1990年中期,1995年當二枚DF-15在台灣海峽的附近進行測試發射和1996年當做對台灣獨立趨向來說的一個警告。

依照美國海軍的情報,飛彈和發射支援部隊包括在這個軍事行動,在預定發射時間之前60個小時,從他們在江西省的基地機動到發射位置超過幾百公里距離。大約20~30枚DF-15飛彈系統參加軍事行動。

飛彈

東風-15地地飛彈東風-15地地飛彈
DF-15是一種道路-機動、單級、固體推進劑、近程彈道飛彈系統。飛彈攜帶500公斤的單一彈頭和最大射程600公里。與中國第一代液體推進劑地對地飛彈相比較,更先進的固體燃料發動機的使用已經極大地減少了維護和開始準備時間。

飛彈從一輛8X8運輸-架設-發射(TEL)車輛去提供完整的道路和越野機動性。飛彈系統在緊急場合能用鐵路從基地快速運輸到發射位置。TEL車輛然後攜帶飛彈到發射位置使用預先計算好的坐標數據。

攜帶在8X8車輛上用於道路和越野機動,DF-15能夠從任何發射地點使用僅僅15~30分鐘預先發射準備。

做為選擇飛彈能從一個新的無準備的發射位置使用全球定位系統去獲得坐標數據。為了要增加在戰鬥中的飛彈生存能力,支援單位能製造煙幕去防止被敵人的空中/天基偵察和監視系統發現。仿真的飛彈和TEL也可能在附近部署用於偽裝。

制導

飛彈使用慣性制導,連線到一部高速彈載計算機去提供高精確度。早期型擁有300~600米的圓機率誤差(CEP),但是多方面改進制導系統把飛彈的精度提高到圓機率誤差(CEP)150~500米。這顯示PLA已經擁有在戰爭最初階段常規精確打擊能力去摧毀敵人的指揮和控制中心,防空飛彈位置和飛機場。

中國也已經根據傳聞尋求進一步改進DF-15飛彈的精度,綜合它採用全球定位系統(GPS)或一個類似的本國自行發展衛星-基導航和定位系統。一套末段雷達-制導系統也在發展之下。飛彈採用兩種系統精度可能增加到圓機率誤差(CEP)35~50米。

DF-15在PLA第二炮兵服役中。DF-15是中國最先進的戰術近程彈道飛彈,提供以前中國製造的彈道飛彈所不具有的一個高精確度。

DF-15近程彈道飛彈(SRBM)示範PLA的能力進行對抗敵人陸地目標的遠程精確打擊。PLA也正在研究使用戰區彈道飛彈對抗大面積水面目標的可能性,像航母戰鬥群。

彈頭

DF-15能攜帶一枚單一核彈頭,雖然飛彈被主要用於一個常規戰爭使用設計。它有多種彈頭類型包括高爆燃燒彈和穿甲聚簇彈藥。在發展下的其它彈頭類型包括布雷電磁衝擊和低當量核深-侵徹。具有Mach 6的末速度,飛彈對任何已存在的飛彈防衛技術上講攔截是困難的。

DF-15被期望裝備多種類型彈頭和成為中國主要依靠的局部-戰略飛彈力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