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溫泉風景區

東溫泉風景區

東溫泉位於重慶之東,是重慶東南西北四大名泉之一,蜚聲巴渝,景區距重慶主城區40餘公里。有雙江八角亭、白沙禪寺、慈雲樓、寧安古剎、古佛洞天等景點。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東溫泉風景區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中國最大的藥業資本家汪代璽,因慕東泉水和秀麗多姿的自然景色,用高價買了中心景區的大部分土地,並鼓勵陪都賑濟委員會修路、建房、設戰時疏散地,以此促進景區開發。解放後,1963年2月成立了“巴縣東溫泉規劃建設領導小組”提出了宏偉的構想,由於“文革”的干擾未能如願。改革開放以來,成立了“巴縣東溫泉景區領導小組”1983年成立了風景區管理所,做了大量艱苦的保護工作。隨著經濟的發展,風景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提到了各級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1994年1月,任重慶市副市長的唐情林專程視察了東泉景區,隨後市區有關部門對東泉景區進行考察論證,一致認為東泉景區開發價值大,前景可觀。將東泉景區列為全區的重點風景區予以開發。經過近10年的開發建設,而今的東泉已成為市級旅遊風景區,“溫泉之鄉”的美譽已聞名遐邇。

地理環境

東溫泉風景區

東泉景區山勢蜿蜒起伏,山上峰巒疊嶂,山下峽谷幽深。自然植被多為松、柏、杉、竹、蕨類。景區內多霧少日照,常年降水充沛,相對濕度大。由於受山區氣候的影響,夏季平均氣溫重慶市中區低3.5℃,冬天雖見瑞雪紛飛,但由於受中心地區豐富的溫泉地熱的調節,呈明顯的冬暖夏涼氣候。

東溫泉景區,交通方便,公路幹線可直通重慶市渝中區、巴南區魚洞鎮和南川市隆化鎮,可經木洞舟車聯行。景區集山、水、泉、林、洞、瀑融自然景觀為一體,有道是“山外青山樓外樓,巴渝美景勝杭州。人夸西湖多秀麗,誰知東泉更風流。”景區著名的山有木耳山寧安山,遠近的山峰有仙女峰、飛鷹峰、送子峰、凌雲峰,峰峰聳秀,四季披綠。

景區有巴南區第一條大河——五布河由南向北流經其間,在景區南端的雙洞子,形成雙江勝景地。

景區的泉富甲渝州,有山泉和溫泉。山泉瀝瀝,久旱不枯,其味甘美,其色清澈晶瑩,春夏秋冬,生飲不拉肚,清新爽口,能解暑健脾。溫泉分布甚廣,均出自背斜峽谷,在約0.5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已差明溫泉出水點28處,有的在山腰,有的在低谷,有的在河底,有的在河濱,有的在溶洞之中,泉眼點間最大高差約80米。溫泉流量大,溫度高,屬硫碳型礦泉水且含多種礦物質,有治病健身之功能。景區沿河多竹,丘岡翠柏成蔭,低山多為國有林,蒼松密布,高大挺拔。景區地下溶洞發育,僅初步勘察就有72處之多。主要溶洞有古佛洞、仙女洞、熱洞、冷洞等。古佛洞旁的地下龍洞泉,水勢森森,滾流成瀑。

主要景點

白沙寺

白沙寺白沙寺

白沙寺又名佛林山,位於五布河畔南岸、寧安山腳公路旁。寺廟坐北向南、依山而建,有400多年歷史。因寺側有一古井,水清似沙白,故得名白沙寺;又因寺廟前後古木參天,白鶴翩翩,故又名白沙鶴林。

據民國《巴縣誌》載,白沙寺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修,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尼玉號修上殿兩廓,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朴修大殿,昔有尼30多人,寺宇軒昂,清幽雅致,雕樑畫棟,技藝精湛,殿內玉皇、關聖全身塑像莊重威嚴,十八羅漢姿態各異,上、中、下三殿,建築宏偉。歷來香火旺盛,是遠近聞名的佛教聖地,白沙寺歷盡滄桑,屢遭破壞,於2001年12月8日被大火燒毀。

古佛洞

古佛洞與東方大世界所在地覽勝半島隔江相望,由半島出發,過剛剛修建的索橋過五布河,或由過去的煙雨橋過河,穿過一簾幽夢、打兒洞、慈雲樓,登百十級寬闊的石級,即到達了古佛洞天。

古佛洞,本為卡斯特地貌留下的石灰岩溶洞。洞分前後洞。全長200餘米,可同時容納300餘人觀光。《巴縣誌》記載:“岩半結茅供佛,虛其下,臨之眩目。”過去,洞內供有如來、觀音、四大天王、十八羅漢等神像數十尊,氣氛莊嚴肅穆,一年四季香客不斷,香火不衰,現在洞內菩薩蕩然無存。抗日戰爭時期,古佛洞曾是國民政府一家兵工廠的車間,洞後的田土上,也曾建有廠房、宿舍等,其後銷毀。尋蹤覓跡,依稀可見當年陪都文化遺存,這是不可多得的抗戰遺址,毀之可惜。

慈雲樓

慈雲樓慈雲樓

慈雲樓背依慈雲峰,面臨五布河,左邊為常年白雲繚繞慈雲岩,其位置就建在慈雲岩伸出的一座突兀的巨石上,右邊是地勢銷平的居民住戶區,極佳的位置使其不僅能身居鬧市,而又鶴立於鬧市,彰顯尊貴風采。

慈雲樓為紅牆、青瓦的三層建築,式樣簡單,但色彩卻盡顯鮮艷,紅木為柱、為欄、為梁,大門、窗棱被漆成了綠色,而且特意在窗戶上鑲了一圈白邊,這樣極素色的裝飾配上醒目的白色,那種突出的效果就出來了,黛黑色的青瓦配以黃色的屋檐。我們都知道紅、黃、綠這些大俗氣的顏色要搭配好是需要獨具匠心的。但在這裡,經過工藝師一番巧搭配,不僅沒有庸俗的感覺,反而將樓房與周圍的景色完全融為一體,紅樓、綠樹交相輝映,組合成一幅最佳的風景畫,兩者互補,不能互缺,缺了誰都是一種遺憾。同時“山高流水琴音長”的理想的中國式居住要求被發揮得淋漓盡致。

五布泛舟

五布蕩舟,為品嘗東泉勝景必修課。五布河的得名,有兩種說法:一是因河匯五溪,水色縹碧,如曳輕素,因此得名,一是鄉里附會,說該鄉曾有五個人做做到清朝的布政使官,因此得名。五布河斗折蛇行,曲折有致。溪中時而是潤滑的平灘,時而足有疏有密的怪石,時而水流細軟如綢,時而微波漣綺,時而有涓流繞田匯聚,時而又不見水流的蹤跡而暗流於石隙叢林之間。時而水聲叮咚似金樽小曲,時而嘩嘩流淌似交響的琴弦。泛舟其間,得天簌之陶冶,受鄉音的洗禮,真可謂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那得幾回聞了。

乘艇游江,層層青山,蒼鬱的綠竹,芋芊芳草,陪襯著滿江碧流,使人感到清新而舒暢。當其岸邊狼籍殘紅,飛絮如雨,水上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時,這綠色絲綢河面,恰是充滿詩情畫意的彩絹花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