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明縣誌

至2005年,全縣有各類市場73處,商貿流通機構和網點1.92萬個,從業13.8萬人。 1986年全縣僅有固定電話562戶,2005年發展到11.7萬戶,增長207倍。 至2005年,全縣有省級高新技術企業3家、市級4家,各類科技人員1.1萬人。

基本信息

《東明縣誌》 東明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 孔建民主編
北京 中華書局出版 2010年12月 1150千字 770頁 528元
ISBN 978-7-101-07654-7

主要內容

《東明縣誌》的編修,始於明代,至今是第12次。這次編纂的《東明縣誌》,上限起自1986年,下限止於2005年,共15編87章430節,約120萬字,隨文圖片600餘幅,包括序、凡例、概述、大事記、正文、人物、附錄、後記等內容。本志書斷代的20年,正是改革開放的20年,也是東明歷史上的鼎盛時期。社會安定和諧,人民安居樂業,經濟快速發展,事業不斷進步,呈現一派繁榮景象。

東明置縣於公元前140年(西漢建元元年),始稱東昏,公元9年(新王莽建國元年)改稱東明。因受黃河影響,縣建制歷三置兩廢,四設治所,1490年(明弘治三年),才設縣治於今縣城址。
東明縣位於北緯34°58′至35°25′、東經114°48′至115°16′之間。縣境南北最長55公里,東西最寬35公里。2005年,縣轄七鎮、六鄉和一個經濟技術開發區,土地總面積1369.8平方公里;轄區居民74.87萬人,共有22個民族,漢族占總人口的99% 以上,另有回、蒙古、滿、彝等21個少數民族。
東明屬北溫帶季風性大陸氣候,一年四季分明。春季日暖花開,夏季高溫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冰雪風寒。年均氣溫13.8℃;年均日照2256.4小時;年均降水量609.2毫米;無霜期年均222天。
東明是黃河入魯第一縣,境內流長76公里。東明縣境屬黃河沖積平原,地形由西南向東北緩緩傾斜,平均坡降為1/4000,平均海拔62.9米。除251平方公里的黃河灘區屬黃河流域外,其餘均屬淮河流域。境內還有東魚河、洙趙新河兩大水系。年均引黃河水量6.55億立方米,可利用地下水資源2.4億立方米。可利用土地資源9.9萬公頃,地質肥沃,利於多種作物種植;黃河灘涂廣闊,粘土資源豐富。境內已探明原油儲量21.6億噸,天然氣儲量600億立方米。地熱資源面積12.5平方公里、儲量526萬立方米。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
東明縣域有竇堌堆、荊台、朱崗寺、後張樓、莊寨、來莊、東台寺、小東湖、沙堌堆等一批古文化遺址。有莊子觀、大路寺、草塔寺、開元寺、真如寺、城隍廟、沙窩廟、青龍寺、文廟大成殿、泰山行宮等一批重修後的古文化遺蹟。有孫敦化墓、單雄信墓、陳兵備墓及一些碑刻。有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革命烈士紀念碑10多處。有新建的黃河森林公園、萬福公園、石化公園、黃河歷史文化公園等景點。
在東明土地上,曾先後孕育了先秦思想家、文學家莊周,西漢丞相陳平,晉代名相卞,隋末農民起義將領單雄信,唐初大將徐懋功,中唐經濟改革家劉晏,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宋大臣張齊賢,明兵部尚書石星、文學家穆文熙等一批彪炳史冊的歷史名人。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東明人民前赴後繼,英勇參戰,不怕犧牲,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楊履謙李宜亭孫自端張岸等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在當代東明人傑中,有南京軍區原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少將張希欽,蘭州軍區副司令員、中將王志成,交通部原副部長李聚昌,東方巨人、中國男籃原強力中鋒穆鐵柱,旅美華裔航天員焦立中,中國武術“女狀元”張玉萍,第十二屆雅典殘奧會TT9級桌球男單銀牌獲得者呂曉磊;有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勞動模範、東明石化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湘平等。

1986年以來,東明堅持“農業立縣、工業強縣、三產活縣”戰略,全黨抓經濟,著力抓工業,實現了經濟超常規跨越式發展。2003年,工業產值首次超過農業產值,實現了由農業縣向工業縣的歷史性轉變。2005年,全縣完成國內生產總值47.4億元,比1986年增長12.7倍;地方財政收入2.09億元,比1986年增長46倍;一、二、三產業比由1986年的73:25:2調整為29:54:17,其增加值分別達到13.66億元、25.43億元、7.8億元。
農業經濟穩步增長。1986年以來,東明先後被定為全國商品糧基地縣、秸桿養牛示範基地縣、秸稈養羊示範基地縣、瘦肉豬生產基地縣、沿黃澇窪地淡水養殖基地縣,評為全省平原綠化先進縣,命名為“中國西瓜之鄉”。東明西瓜多次在全國、全省評比中獲獎。至2005年,全縣農業複種指數提高到260%,糧經比達到4:6,建成7處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無公害農產品認證6個,形成城郊蔬菜、西部油料、東北部糧棉、南部西瓜花生的種植業格局;全縣有林地面積24351公頃,經濟林3467公頃,苗圃162公頃,農田林網72942公頃,四旁植樹1210萬株,森林覆蓋率達到23%;全縣大牲畜存欄量11.85萬頭,豬27.72萬頭,羊82萬隻,家禽284萬隻,畜牧業產值3.5億元,比1986年增長9倍;全縣水產養殖面積3733公頃,植藕面積2066公頃,漁業產值1.7億元,比1986年增長110倍。全縣農業形成糧食、棉花、西瓜、蔬菜、油料、林果、畜牧、水產八大主導產業。農業產業化基地達到6.67萬公頃。產業化服務組織88家,參與經營的農戶9.2萬戶。各類農民專業協會55家,農村中介服務組織800多個,對外輸出12萬人,年創勞務收入9.6億元。全縣有農村專業合作社8個。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73.1萬千瓦,比1986年增加4.48倍,基本實現機械化。
工業經濟迅猛發展。1986年,東明有輕工、紡織、機電、電器、機械、化工、醫藥、糧油加工等企業共116家,工業總產值8693萬元,上交利稅77萬元。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全面推行經營承包責任制,著力發展石油化工和農產品加工業,呈現國營企業方興未艾、鄉村企業異軍突起之勢。1994年起,對縣屬虧損企業實行破產重組和聯合兼併,通過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改造,產權明晰、責任明確的現代企業體制逐步建立。進入21世紀,以膨脹工業規模、延伸優勢產業鏈條、發展壯大民營企業為主方向,為招商引資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性優惠政策。2004年,確立工業強縣戰略,把大上項目、上大項目作為發展工業的重中之重,盛事接踵,喜報頻傳,縣域工業飛速發展。至2005年,累計契約引資73.21億元,實際到位45.66億元;縣屬規模以上工業完成技改、擴改、新建項目120個,固定資產總投資80多億元,工業門類增加,優勢工業更強。縣工業園區初具規模,產業集群優勢突顯,逐步形成石油化工和農產品加工兩大優勢產業。東明石化集團進入全國企業500強、中國製造業500強、中國化工百強、山東省百強企業行列。恆昌化工在新加坡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玉皇化工有限公司成為全國最大的“碳五”生產企業,入選中國化工企業500強。洪業集團有限公司單條環己酮生產線建成時全國最大,先後被評為山東省高新技術企業、山東省管理創新優秀企業。此外,方明藥業、拓星化工、恆潤化工、海源化工、紅三津化工等一大批化工企業崛起,山東省第三個石油化工基地在東明已具雛形。農產品加工規模以上企業高新技術含量增加,市場競爭力增強。明勝紡織有限公司生產的系列產品通過ISO9001:2000國際質量體系認證,“鷗翎”牌純棉精梳紗作為全國名牌產品和山東省質量免檢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勇越紙業有限公司生產的“天狼”牌瓦楞紙獲蒙古國烏蘭巴托“國際商工貿產品博覽會金獎”和“全國第二屆農業博覽會銀獎”;五得利麵粉集團東明分公司生產的系列產品成為“中國名牌”、“國家免檢產品”。縣中小型農產品加工企業星羅棋布。2005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43家,總產值75.9億元,利稅4.03億元;規模以下企業4954家,總產值16.87億元。有10多種產品獲國家、省名牌產品或著名商標,有16種產品出口到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商業貿易繁榮興旺。1986年後,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多種經濟成分並存,民營商業、服務業快速發展。至2005年,全縣有各類市場73處,商貿流通機構和網點1.92萬個,從業13.8萬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4億元,比1986年增長13.3倍。金融機構由3家發展到7家,各項存款餘額34.24億元,其中居民儲蓄存款25.58億元、人均3456.7元,比1986年分別增長44倍和35倍。保險機構由1家發展到4家,各項保費收入7500萬元,是1986年的357倍;理賠1500萬元。商貿服務業增加值達到7.8億元、比1986年增長133倍。
基礎建設不斷加強。1986年後,東明黃河公路大橋和日東高速公路東明段先後建成通車,長東二線黃河鐵路特大橋建成,新石鐵路複線東明段全線竣工,東明縣火車站、新汽車站先後建成,村村通油路工程啟動。至2005年,境內幹線公路全部改造成一二級公路,總里程114公里;縣、鄉級公路里程330公里;358個行政村通柏油路,總長800餘公里,占全縣行政村的90%以上。縣、鄉鎮、村三級縱橫交錯的公路網路基本形成,年客運量195萬人、貨運量152萬噸。1986年全縣僅有固定電話562戶,2005年發展到11.7萬戶,增長207倍。行動電話、網際網路電腦從無到有,分別發展到11萬戶、5178戶。郵電業務總量1.5億元。電力事業快速發展。1995年實現村村通電;1996年縣建成第一座發電廠,結束東明沒有發電的歷史;1997年東明石化集團熱電有限公司建成,併入東明電網;1998年啟動電網改造工程,至2005年全面完成農村及城鎮電網改造,形成以220千伏變電站為樞鈕、110千伏為支撐、35千伏為網架、10千伏配電線路輻射全縣的輸配電網路。年供電量3.713億千瓦時,是1986年的8.6倍。
城市面貌日新月異。1986後農村人口逐步向縣城轉移,縣城規模擴大。至2005年,縣城區面積12平方公里,比1986年增加8.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萬多人,比1986年多5.1萬人;縣城主要道路長42.35公里,形成“五縱五橫”的棋盤式格局;城區綠地覆蓋率35%,道路亮燈率98%,主要道路保潔率100%。如今的東明縣城樓房林立,金融保險、住宿餐飲、文化娛樂等服務設施齊全,商業繁榮,成為以石油化工、農產品加工為經濟主體、以“莊子故里”為重要人文歷史特色、環境優美的省級衛生城。

經濟的快速增長,物質文明程度的日益提升,促進了科教文衛等社會事業的發展和人民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
教育事業蒸蒸日上。1990年縣實驗中學建成招生。2000年全縣“雙基”教育達到國家目標。2004年縣屬高中實現電化教學。2005年縣全面完成校舍危房改造任務,學校環境大為改觀。該年,全縣有幼稚園361所,教職工802人,在園幼兒12969人;有國小249所,國中22所,高中6所﹙包括職業高中2所﹚,技校和特教學校各1所,共有教職工6381人,在校學生10萬人。學校教育不斷改革創新,教學水平提高,教育質量上升。
科技事業不斷進步。積極實施“科教興縣”戰略,科技創新、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取得大的突破。至2005年,全縣有省級高新技術企業3家、市級4家,各類科技人員1.1萬人。20年間,共取得科技成果188項、專利120項,實施科技項目23項、推廣科技新成果260項,科技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由1986年的10%提高到42%。東明縣被命名為“全國科普示範縣”,兩次榮獲“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稱號。
衛生體制改革創新。縣、鄉、村三級醫療保健網路日趨完善,醫療水平明顯提高。1999年全縣基本實現初級衛生保健目標。2004年被省確定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縣,至2005年,全縣參合50.31萬人,參合率78.91%。全縣有各級各類醫療機構980處,醫務人員2262人,病床1037張,每萬人擁有醫務人員30人、病床14張。
文化體育繁榮昌盛。至2005年,縣有體育館一座;博物館一座,藏不同時期的歷史文物1830件;圖書館一處,有圖書3.5萬冊。調頻廣播電視可覆蓋全縣,有線電視用戶發展到1.43萬戶。文體誤樂活動漸趨豐富,一批文學新作問世,書法、美術、音樂、戲劇、攝影作品多次獲獎。20年間,競技體育在省級以上比賽中共獲金牌183枚,銀牌258枚,銅牌336枚;傳統武術勃發生機。1996年東明縣被命名為“中國武術之鄉”。
依法治縣卓有成效。東明縣先後開展了“一五”到“四五”普法教育,被授予“全國一五普法先進集體”和“三五普法全省依法治理先進縣”稱號。1998年,東明縣創立“148”法律服務電話,經驗在全國推廣。
精神文明建設成績顯著。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提高了公民的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2004年東明縣被評為全省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縣。2005年全縣有國家級文明單位1個、省級文明單位14個、市級文明單位28個。
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健全。至2005年,全縣養老、公費醫療、失業、工傷等保險制度逐步健全,參保人數越來越多。建立了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線,困難群體的生活得到保障。
至2005年,全縣城鎮職工工資由1986年的1103元提高到10980元、增長近10倍;農民人均純收入由317元提高到3113元,增長8.8倍;人均消費支出由223元提高到2457元,增長11倍。人們日常的食、衣、住、行、用、娛發生了根本變化。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回顧過去,成就輝煌;展望未來,前程似錦。在中共東明縣委、東明縣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有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有改革開放以來打下的堅實基礎,有“突破菏澤,東明率先突破”戰略的激勵,有各級領導幹部的率先垂範,有專業技術人員的辛勤努力,有勤勞、智慧東明人民的艱苦奮鬥,相信一個更加富裕、和諧、文明的新東明,必將展現在世人面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