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寧要塞

東寧要塞

東寧要塞位於東寧境內,是侵華日軍為防禦前蘇聯的進攻而修築的軍事築壘,北起綏陽鎮北閻王殿,南至甘河子,正面寬100多公里,縱深50多公里。有飛機場10個,永久性工事400多處,野戰炮陣地45處。現已發現的地下軍事要塞有勛山、朝日山、勝洪山、母鹿山、409高地、麻達山、三角山、甘河子、閻王殿、北天山。日偽時期,東寧曾屯駐日本關東軍三個師團,計13萬多人,徵用中國勞工17萬人。據專家考證,東寧要塞是亞洲最大的軍事要塞,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戰場(1945年8月30日結束)。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東寧要塞東寧要塞
侵華日軍東寧要塞位於黑龍江省東寧縣境內,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關東軍在亞洲構築最大的軍事要塞,是日本關東軍遺留下來的重要侵華罪證之一。多年來,經過中國、俄羅斯、日本百名專家和學者考察論證:東寧要塞是侵華日軍在亞洲最大的軍事要塞,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戰場。東寧是蘇遠東戰役第一槍打響地,是“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最後淪陷地,是集中埋葬中國勞工最大的場所。

一、東寧要塞是東北最後淪陷地

1933年1月10日,日本關東軍從分別從萬鹿溝和通溝方向進攻東寧縣(三岔口,)駐守在東寧的抗日救國軍在王德林的帶領下奮起阻擊,最後因救國軍彈盡糧絕,孤立無援,寡不敵眾被迫放棄東寧,王德林被迫放棄東寧,攜家眷等600餘人退入蘇聯境內,日本關東軍軍沿東寧市街(今南關道)占領東寧縣城,1月10日午後4時20分,東寧淪陷。東寧由此成為東北三省最後一個淪陷地。

二、“東方馬奇諾防線”——東寧要塞

東北淪陷後,關東軍為實現長期占領東北進攻前蘇聯的野心,在中蘇、中蒙中國邊境一側構築了17處軍事要塞,其中東寧要塞是規模最大、功能設施最強的一處。據考證,東寧要塞東與俄羅斯接壤,南起東寧縣大肚川鎮乾河子溝,北至綏陽鎮閻王殿,正面寬110公里,縱深50公里。由北天山要塞、麻達山要塞、三角山要塞等二十多處要塞陣地構成的軍事要塞群。除此之外,關東軍為完善東寧要塞陣地內的設施功能,還在東寧境內修築了與之相關的大量配套設施,有公路、鐵路、軍用倉庫、兵工廠、醫院等設施,構成了由作戰區、保障區、支援區三線部署的大型軍事基地。東寧要塞因其分布廣、工事規模大、軍事設施全、防禦堅固、攻擊力強,曾被日本關東軍稱之為“東滿永久要塞”、“東方馬奇諾防線”、“亞洲最大軍事要塞”和“國境一級陣地”。

三、東寧要塞是集中埋葬勞工的最多場所

東寧要塞是日軍17處要塞陣地當中動用最多中國勞工修建而成的軍事要塞。東寧要塞從1934年6月至1945年8月,日軍強行徵用大量中國百姓和戰俘充當勞工修築國境築城工程,為保守秘密在完工後將大部分人殺害。根據東寧軍事要塞的工程規模,工事的密集程度等,專家們分析,修築中這樣龐大的軍事工程,至少動用17—20萬中國勞工。東寧縣老城子溝村2萬平方米的勞工墳,就是當年日軍集中埋葬勞工的場所。據專家考證和倖存者的口證,埋葬在這裡的4千多名勞工只是修築要塞外圍的一小部分勞工,那些秘密修築軍事要塞核心工程的大批勞工,被屠殺後葬身何處,至今無人知曉。“東寧勞工墳”是目前發現集中埋葬勞工人數最多的場所,它是歷史時代留下的鐵證,是中國人民受盡苦難的真實寫照。1999年1月,黑龍江人民政府將其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立牌說明。

四、東寧要塞是遠東戰役第一槍打響地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8月9日零時,蘇聯紅軍以三個方面軍170多萬兵力,跨過中、蘇邊界進入我國東北,在東北抗聯88旅的配合下,向日本關東軍發起了總攻,而最先向日軍發起進進攻的是,部署在東寧對面的蘇軍第一方面軍25集團軍下轄第39軍、第17軍。9日零時剛過,蘇軍第39軍冒著大雨,避開位於正面的日本關東軍築壘地域,從法捷耶夫卡地區越境向東寧駐地的日本關東軍發起了進攻,打響了蘇聯紅軍出兵東北的第一槍。東寧由此成為遠東戰役的爆發點。

五、東寧要塞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終結地

1945年8月9日零時,蘇聯紅軍在大炮、飛機、坦克的支援下分三路對東寧要塞進攻,部分日本關東軍向緊鄰方向潰退,而另一部分日本關東軍則留在了要塞陣地中繼續抵抗。8月15日,日本天皇宣讀停戰詔書宣布投降後,駐守在東寧勝哄山要塞的日本關東軍132旅團第783大隊,因通訊設施被蘇軍全部中斷而仍負隅頑抗,幾經激戰蘇軍久攻不下,為了不影響戰局,蘇軍主力部隊繼續向東北境內推進,並在該地域集結了第106築壘地域部隊和獨立炮兵第223旅、獨立炮兵第34和100營,摧毀敵人火力點。激戰數日後,蘇軍將已投降的日本關東軍第三軍後勤參謀高野定夫少佐押來,向要塞內的日本關東軍傳達了天皇的投降詔書,通過幾經勸降,1945年8月30日,東寧勝哄山要塞陣地的901名日軍,拖帶出150具死屍,打著白旗從地下工事走出,向蘇軍繳械投降。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一戰在東寧要塞結束。

獲得榮譽

目前,東寧要塞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重要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國防教育基地,國家級AAAA級景區,中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黑龍江100個最值得去的地方等。每年接待中外遊客20多萬人次。中央軍委副主席張萬年為東寧要塞題詞“勿忘國恥、強我中華”。原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德生為要塞題詞“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戰場紀念碑”。

地理位置

東寧要塞東寧要塞

東寧要塞位於東寧境內,是侵華日軍為防禦前蘇聯的進攻而修築的軍事築壘,北起綏陽鎮北閻王殿,南至甘河子,正面寬100多公里,縱深50多公里。有飛機場11個,永久性工事400多處,野戰炮陣地45處。現已發現的地下軍事要塞有勛山、朝日山、勝洪山、母鹿山、409高地、麻達山、三角山、甘河子、閻王殿、北天山等。其中勛山地下軍事要塞,占地5萬公頃,與俄羅斯僅一河之隔,山勢險峻,地勢開闊,隱蔽性強,是兵家必爭之地。日偽時期,東寧曾屯駐日本關東軍三個師團,計13萬多人,17萬中國勞工的冤魂長眠在這裡。國家軍委副主席張萬年為東寧要塞題詞,“勿忘國恥,強我中華”。

戰略地位

東寧要塞是日本關東軍進攻前蘇聯的主攻陣地,其戰略地位是由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日本關東軍進攻蘇聯的戰略目標而決定,有“東方馬其諾防線”之稱,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一、特殊的地理位置。東寧要塞由國境線、公路線和自然形成的峽谷線構成了三線一體的軍事要衝,與俄羅斯僅一山一水之隔,山勢險要,地勢開闊,隱蔽性強,形成難以通行的天然屏障,是兵家必爭之地。

二、日本關東軍進攻蘇聯的戰略目標——符拉迪沃斯托克。符拉迪沃斯托克是西伯利亞大鐵路終點,蘇軍太平洋海軍艦隊司令部駐地,被譽為蘇聯東方的海上大門。東面與日本隔海相望,北面與哈巴羅夫斯克邊區為鄰,西面和南面分別與中國、朝鮮接壤。邊區北邊到南端距離為900公里。俄羅斯的濱海邊疆區既是太平洋的門戶,又是西伯利亞大鐵路與烏蘇里斯克鐵路交匯點。濱海邊疆區的綏芬平原,被日本關東軍視為對蘇聯前哨陣地最理想的戰略要地和進攻方向。日本關東軍一旦發起攻擊,扼制烏蘇里斯克鐵路的咽喉,即刻切斷濱海邊疆區與阿穆爾洲的聯繫,並隨即摧毀蘇軍港符拉迪沃斯托克空軍戰略基地,解除對日本本土的空襲能力,進而達到占領蘇遠東之目的。

築城工程

1934年5月12日,日本關東軍司令部下達了“關作命第589號”命令,確定在中蘇邊境沿線實施“築城工程”。東寧要塞是關東軍參謀長通告(關參--發布—第1153號)重點工程,是最早開工的第一期第一批工程。 耗資數億元日元,徵用大量勞工,共用十二年(1934--1945)分為三期實施。

東寧要塞始建於1934年6月,北起綏陽鎮閻王殿,南至甘河子,正面寬110多公里、縱深50多公里的地域上,由閻王殿要塞、北天山要塞、南天山要塞、眼睛山要塞、要山要塞、一貫山要塞、孖達山要塞、三角山要塞、勾玉山要塞、勛山要塞、出丸山要塞、朝日山要塞、勝哄山要塞、榮山要塞、母鹿山要塞、甘河子要塞等十多處構成了------東寧要塞群。東寧要塞分布廣、工事規模大、軍事設施全、防禦堅固、攻擊力強,是日本帝國主義在中蘇邊境修築的17處龐大的軍事築壘中最大的一處,日本關東軍把東寧要塞群體系稱之為“東滿永久要塞”,將東寧要塞群命名為“第一國境守備隊”,號稱“東方馬其諾防線”就是從這裡開始修築的。

在東寧要塞群中,每處築壘的地上地下工事都是用鋼筋混凝土澆築,地下工事設定有指揮所、通訊室、屯兵室、伙房、浴池、糧庫、彈藥庫、發電所等,並有豎井直通山頂觀測所、通風口和反擊口等通道。地下工事中有許多處同地面暗堡相通,構成地下地上交叉火力網。在主陣地的地下地上又構成三角形作戰區域,在制高點構築的工事、塹壕、交通壕,相互支援。這些築壘都是沿山脈的走向構築,有的築壘規模之大,將築壘與公路和鐵路相連線,有的將築壘連線到地面集結的營地,有的將築壘連線到支撐點,將由點式變為線式,由線式變為面式,將國境沿線的各個支撐點連為一體,又構成了強有力的火力網,有的則將龐大的築壘陣地分為上、中、下三層,最深處達800多米,四通八達。

1933年1月10日,日軍侵入東寧後,按著既定的侵占東北亞計畫,為了將東寧變成進攻蘇聯的軍事基地,日軍除了在這裡修築了龐大的軍事要塞陣地之外,還在這裡修築了與之相關的大量配套設施,構成了由作戰區、保障區、支援區約60多公里區域內,成梯次排列大量軍事設施。設有野戰陣地45處,永久工事400多個,野戰彈藥庫84個,多道反坦克壕。永備火力發射點402處,土木質火力發射點511處,指揮所和觀察所111處,永久性掩蔽部100處,鋼帽堡4處,火炮發射陣地79處,永備地下軍火庫79棟,露天軍火倉庫235個,野戰飛機場10個(其中著落場4個),形成了對蘇作戰一體化。

日本關東軍為保障區域內的機動作戰,修築公路1100多公里和400多公里鐵路,修築大小公路、鐵路橋樑100多座,公路連線左翼第二國境守備陣地(綏芬河),右翼連線第九國境守備陣地(五家子),西線鐵路連線中東鐵路,東線鐵路連線圖們,形成了前後支援的保障體系。

兵力配備

為達到對蘇聯戰略進攻之目的,東寧要塞的兵力、火力配備極為強大。東寧地區曾屯駐日本關東軍野戰第3師團東寧支部(聯隊編制,駐溝玉山),野戰第8師團(駐綏陽),野戰第12師團(駐新城溝),混成第132旅團(駐缸窯溝);關東軍東寧前線防衛司令部,統轄全縣的國境監視隊、國境守衛隊、國境守備隊、憲兵隊。此外還有陸軍醫院、軍馬醫院等。在當年僅有3.5萬人口的東寧縣就駐有日本關東軍近13萬人。其兵種齊全,有步兵、騎兵、裝甲兵、衛生兵、舟橋兵、航空兵、炮兵、汽車兵和工程兵等。

日本關東軍於1939年3月在東寧建立了“第一國境守備隊”,將部隊布防在綏芬河南北兩岸,為其兩翼前沿陣地,成鉗形以南北兩線呈護衛陣勢,中間是開闊地帶,形成難以通行的天然屏障。

1941年6月—9月關東軍特別大演習,在東寧駐紮的兵力達到鼎盛時期,除步兵常規武器外,重武器配備隨即加強。僅在孖達嘛——勝哄山16.5公里的正面上就配備30厘米榴彈炮10門、24厘米榴彈炮2門;野炮18門;10厘米榴彈炮20門;中迫擊炮18門;15厘米加農炮8門;37毫米步兵炮390門;九二式步兵炮193門;九二式機關槍363挺;高射炮26門和高射機槍156挺,用於一線陣地的對空防禦。

軍事部署

日本關東軍依託築壘陣地對蘇聯進行築城防禦,隨於1934年—1941年在東寧迅疾建立三線部署的大型軍事基地。第一線為作戰區:即在國境沿線修築一系列軍事築壘,用於進攻和掩護後續部隊;第二線為保障區:即用於後勤補給和策劃軍事行動,集結與分散;第三線為支援區:即日本開拓團強占農民耕地,用於補充兵員和安置退役軍人就業。協助偽政府控制東北人民反“滿”抗日,支持軍部的侵略政策。即所謂的“北邊振興”計畫。對此,日本關東軍將築壘陣地與“北邊振興”計畫形成攻防之勢。

開發保護

東寧勛山要塞是東寧要塞群中保存最完好的一處,依山勢呈東北西南走向,總占地23.6萬平方米。為了讓塵封多年的歷史得以重現,1998年,東寧縣委縣政府對東寧勛山要塞進行第一次保護性開發保護,開發保護髮掘出地下主甬道1 163延長米,房間446平方米,大小房間21處,有兵室、彈藥庫、水池、泵房等,分上、中、下三層,四通八達,最大房間建築面積300平方米 。同時,在東寧勛山地下要塞的300多平方米的兵室內,闢建了一個“東寧要塞陳列館”。1999年6月18日東寧勛山要塞正式對外開放,陳列館內展出二戰時期日軍遺留下來的罪證遺物400件,照片216幅,資料22份。

為了讓更多人能夠通過大量歷史照片和實物了解這段歷史,勿忘國恥,振興中華。2005年10月,東寧縣委縣政府將該陳列館遷至勛山要塞腳下進行第二次布展,改名“東寧要塞歷史陳列館”,陳列面積1880平方米,展線長度297米,文物展品1500多件。同時,又建立了蘇聯紅軍烈士紀念碑、勞工祭碑、抗日英雄紀念碑、停車場和一萬多平方米的和平廣場。2008年,東寧要塞歷史陳列館正式命名為東寧要塞博物館,並免費向社會開放。2013年3月,東寧要塞博物館再次擴館1400平方米並進行第三次布展,在原基礎上充實了大量抗日聯軍鬥爭史料和蘇遠東第88旅整訓史料,並同時要塞和平廣場西側建立了東寧抗聯英雄園和兵器園以及停車場的大型浮雕牆。經過14年的發展和完善,該館已經成為全國著名的要塞群遺址博物館。目前,該館現有《侵華日軍亞洲最大軍事要塞》、《日軍侵華罪證》、《抗日鬥爭在東寧》、《最後一戰》、《和平友好往來》五個基本陳列,展出面積2400平方米,展線297米,館藏文物540多件,圖書3000餘冊,歷史照片325餘張,資料卷百餘冊,同時,還管理著戰爭遺址22處。於2013年8月9日正式對外開放。每年接待中外遊客20多萬人次。

參觀項目

和平廣場、兵器園(殲-6 、殲-8各一架,前蘇聯兩棲裝甲車若干,高射炮數門)抗日英雄雕塑園、百米浮雕牆、勛山要塞遺址、東寧要塞群遺址博物館.

交通信息

要塞遺址距離東寧縣城區15公里左右,建議打車或者自駕前往。走092縣道再進入095縣道,約10公里後即到景點。

時代背景

日本豪賭

東寧要塞東寧要塞

1931年9月18日晚22時20分,日本關東軍駐奉天(瀋陽)鐵路守備隊,自行炸毀南滿鐵路柳條湖段部分鐵路,並誣稱是中國軍隊所為,以此為藉口進攻張學良的軍部北大營。此時張學良與其夫人正在北平前門外中和戲院,觀看梅蘭芳表演的京劇《宇宙鋒》(張患有傷寒並長期吸毒,當時在北京協和醫院治療)。由於是周末,留守北大營的最高指揮官,是東北軍第七旅參謀長趙鎮藩上校。趙鎮藩在槍炮聲中,向東北軍參謀長榮臻請示應急辦法。榮臻和遼寧省主席臧式毅一起將情況急報張學良。張獲電後判斷“日本政府會控制關東軍”,“不想擴大事態”,而遵照蔣介石9月12日在石家莊“只有提請國際聯盟主持正義和平解決”和“一律不抵抗”的指示,復電榮臻:“尊重國聯和平宗旨,避免衝突”。榮臻隨即下達了令守軍放棄抵抗的命令。就這樣,北大營6800名守軍,被500多名日軍擊潰。東北軍死320人,日軍僅死2人傷22人。

9月19日凌晨6時30分,北大營陷落、奉天城陷落。就在蔣介石和張學良幻想妥協求和之時。在旅順的日本關東軍司令官本庄繁中將,向所屬部隊下達了進占各地的命令;並聯繫朝鮮駐軍司令官林銑十郎中將,請其增兵援助。至上午10時,日本關東軍在未遇頑強抵抗的情況下,僅用12個小時,就先後占領了瀋陽、丹東、營口、撫順、海城、遼陽、本溪、四平等南滿鐵路、安奉鐵路沿線18座城鎮。次日長春陷落,東北軍駐吉林省副司令長官公署參謀長熙洽,於21日率部投敵。遼寧、吉林兩省由此陷入敵手。10月初,關東軍開始進攻黑龍江省,部分守軍投敵。省政府代主席兼軍事總指揮馬占山,率部1萬餘人奮起抵抗,戰至11月18日,終因實力不濟,棄守省城齊齊哈爾。日軍攻占黑龍江省主要城鎮後,開始進攻遼西地區。至1932年1月3日,攻陷錦州。2月5日哈爾濱陷落。至此,日軍僅用四個月零18天,就占領了東北三省近1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這相當於日本本土總面積的3倍。

這是日本關東軍的一場豪賭。當時東北地區共有20多萬中國軍隊,計17個步兵旅、3個騎兵旅、1個步兵師,分駐於4省1區,此外平津一帶還有東北軍11萬主力部隊,可以迅速回師增援。事變當夜駐紮北大營的東北軍獨立第七旅,是東北軍中戰鬥力最強的勁旅。而東三省的日本軍隊只有第2師團的兩個旅團和6個守備大隊共1.04萬人,以及在鄉軍人(退伍軍人)1萬人,警察3000人,共2.34萬人。能迅速支援的日軍也只有駐朝鮮的2個師團,共3萬人。因此中方在兵力方面占絕對優勢。在武器裝備方面,由於東北軍放棄抵抗,僅瀋陽一地丟失在兵工廠和倉庫中的武器,就有飛機260架,重炮、野戰炮250門,炮彈10萬發;迫擊炮600門,炮彈40萬發;步槍15萬支,子彈300萬發。日軍其後進攻黑龍江省馬占山部時使用的法國雷諾坦克,竟然就就是在瀋陽繳獲的。1932年上海一二八淞滬抗戰時,日軍使用的部分飛機,也是從東北軍手裡繳獲的。

如果這些武器用於對日作戰,在日本本土大舉增兵之前的1-2個月內,東北軍在火力上可以完全壓倒關東軍及其援軍。此外918事變前,東北軍將領黃顯聲,還秘密把20萬支槍分散到各縣,為後來的抗日義勇軍和抗日聯軍準備了大量的武器。那為何還是這種結局?回到918事變當日,東北軍主帥張學良在北京看戲,中國最高統帥蔣介石正在永綏號軍艦上,由南京趕往江西,指揮30萬重兵對紅軍根據地行第三次圍剿。秉持蔣主席“攘外必先安內”的信條,東北軍堅決執行了不抵抗命令,最終將千里江山拱手送人。在蔣介石政府的默許下,15萬東北軍陸續撤入山海關內(另有5萬投降),5萬日軍如入無人之境,橫掃東北戰場。

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引起全國憤怒,愛國學生搗毀了南京政府的外交部,外交部長王正廷遭到痛打。上海80萬工人派代表至南京請願。其間各省省會及大城市的工人、學生,相繼舉行了抗日遊行示威,但遭政府極力阻止。10月5日,廣州軍警向請願的學生與民眾開槍射擊,死亡10餘人。12月1日,南京打傷抗日遊行民眾30多人、逮捕180餘人。對外軟弱對內強硬的國民政府,讓民眾失望之極。

犯上作亂

而關東軍大肆入侵中國東北,源於日本國內日益激化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局勢漸趨平和。1921年華盛頓九國會議後,日本根據《九國公約》《海軍協定》等條約,開始大規模裁軍。1921年日本軍費為7.3億日元,1930年裁減到5億日元以下,裁減額達40%。日本陸軍所得經費,僅為原定預算的十之二三。在這種情況下,日本陸軍關閉了約四分之一的兵工廠,並大量裁員。以生產火炮和炮彈的大坂火炮工廠為例,職工由1.5萬人裁減至2500人,裁減了六分之五,武器產量跌落到一個很低的水平。大規模裁軍嚴重衝擊了軍人階層的利益。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一直奉行軍事優先的原則,培養了大批職業軍人。對於職業軍人來說,除了打仗以外他們一無所長,裁軍等於砸了他們的飯碗。軍人們的失落感和焦躁感是可想而知的,他們急於通過戰爭,爭取自己的利益。

關東軍組建於1919年,前身為南滿鐵路守備隊,因駐紮在中國大連地區的“關東州”而得名。九一八事變主要由日本關東軍司令部的少壯派軍官——板垣征四郎、石原莞爾、土肥原賢二等人擅自策劃,連日本軍部也並未完全清楚整個計畫。事變發生時,由於關東軍只有2萬人的兵力,無力攻占東北全境,便向日本駐朝鮮軍團請求增援。當關東軍進展迅速,日本在朝鮮的駐軍也開始向中國東北運動時,日本軍部才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首相若槻禮次郎和陸軍大臣協商後,決定採取不擴大事態的方針,並向朝鮮駐軍司令林銑十郎中將下令按兵待命。如果林銑十郎聽從首相和軍部的命令,九一八事變就會夭折,但不幸的是林銑十郎也是狂熱的軍國主義者。他斷然派出3萬多朝鮮駐軍增援關東軍,使日軍實力大增。事發後,蔣介石政府放棄軍事抵抗,妄圖通過外交途徑解決東三省問題,便於9月21日向“國際聯盟”提出起訴。日本當時是“國際聯盟”的常任理事國,若槻內閣也不贊成關東軍擴大東三省事態。9月25日,日本代表在“國際聯盟”宣布了日本政府的方針:1)日本對中國沒有領土野心。2)日本的軍事行動是為了保護當地的日本居民。3)日本軍隊將立刻開始撤退。

當時的日本陸軍大臣和總參謀長都支持立刻撤軍,但關東軍司令部卻根本不理會上面的指示,使出了“下克上”的手法,反而在10月18日又向在錦州的張學良軍隊發動猛攻。此時在瀋陽的日本總領事曾找關東軍的高層交涉,試圖解釋政府希望和平解決的方針,但關東軍的軍官竟然拔出軍刀來威脅說:“你是不是想要干涉我們的事?”。由於無法解決東三省危機,1931年12月11日,若槻內閣倒台,犬養毅新內閣成立。由於犬養毅是孫中山的密友,曾對流亡日本的孫中山等人進行過多方關照,而且和國民政府的很多上層人物都有較好的私人關係,所以他打算通過和平手段來解決當時的東三省危機。12月20日,犬養毅秘密派出特使前往南京與國民政府高層會談。但首相的秘密和談工作被泄露(據說是電報被軍方截獲),這激怒了軍隊內的激進派。

1932年3月1日,在土肥原賢二的策劃下,“滿洲國”宣告成立,溥儀被扶植上台。而與此同時,犬養毅當政的日本內閣竟然沒有對“滿洲國”予以承認,這更激怒了日本右翼分子。1932年5月15日傍晚,十餘名海軍青年將校和陸軍士官見習生強行闖入首相官邸,槍殺犬養毅,史稱五一五事件。犬養毅死後,日本文職內閣變成了對軍人戰戰兢兢的畏縮政權,使日本失去控制從而走向自爆的軍國主義道路。犬養毅並不是第一位死在槍下的日本首相。由於日本的財政能力無法滿足軍閥侵略擴張的野心,造成軍方和政府的矛盾激化,不斷發生倒閣、兵變和刺殺事件。1930年10月14日,日本首相濱口幸雄由於簽署了《倫敦條約》,同意壓縮海軍軍費,限制日本海軍規模,因此被日本右翼份子開槍打傷,一年後因細菌感染而傷重不治。1936年日本皇道派軍人發動的“2·26兵變”,藏相(財政部長)高橋是清因堅持削減軍費,被作為“國賊”亂槍打死。在1930年到1937年間,日本共有2位首相和2位藏相被殺。

經濟危機

政治動盪背後的實質是經濟危機。1923年9月1日,日本關東地區發生7.9級強烈地震,波及東京、神奈川、千葉、靜岡、山梨等地,造成35萬人傷亡,200多萬人無家可歸,財產損失高達65億日元。震後,從1923年到1927年,日本政府向美英等國舉借9.1億美元巨額外債,對內發行13億日元救濟貸款,這才讓

日本經濟逐漸擺脫蕭條。然而禍不單行,1929年爆發的世界經濟危機,再次讓日本經濟墜入深淵。從1929年到1931年,日本出口下降76.5%,進口下降71.7%。大批銀行和工商企業破產倒閉,主要工業部門開工率只有50%。狹小的國土和貧瘠的資源,讓日本軍政界再次萌生對外擴張的野心。日本急需發動一場對外戰爭,來轉移國內矛盾。但此時的日本並沒有完成戰爭準備,當時重工業只占其工業的38%,軍費占財政支出28%。1931年日本軍費為4.54億日元,在17個常備陸軍師團中,有些進行了縮編,僅有22萬5千人;陸空軍共有8個飛行聯隊即26箇中隊,有各種飛機約600架。陸軍各兵工廠共生產步槍3613支,機槍514挺,火炮90門,坦克12輛,飛機410架。這甚至彌補不了一次大規模戰役的消耗。因此日本軍隊連常備的現代化裝備也難以實現。以致在九一八事變後的對華戰爭中,日本關東軍甚至在使用日俄戰爭時期的老式火炮。

然而中國軍隊在九一八事變中放棄抵抗的行為,讓日軍輕易實現了擴張野心。從中國東北獲取的巨量財富、礦產資源、勞動力和傾銷市場,幫助日本擺脫了30年代世界性經濟危機,並在政治、經濟、軍事上完成了向軍國主義道路轉變,為日後全面發動侵華戰爭做好了準備。從1931年開始,日本政府通過以《重要產業統製法》為首的一系列經濟統製法令,把工、農、金、貿各領域控制起來;強化經濟壟斷,把中小企業置於財閥的控制之下。然後對各壟斷企業發出大批軍事訂單,從1931年到1936年,軍事訂貨共達50億日元之巨。在此期間,日本政府還投資10多億日元改組擴建國營軍事工業,使軍工產能成倍增長。從1931年到1937年,日本軍費增長了7倍,達到32.7億日元,步槍生產增長了10.8倍,機槍增長了3.2倍,火炮增長4.3倍,飛機增長2.8倍,坦克增長38.9倍,汽車增長20倍。(此時國民黨政府在乾什麼呢?)日本經濟向軍事化轉變的最大受益者是新老財閥。到1937年,八大老財閥(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大倉、淺野、川崎、古河)以及五大新財閥(日產、日氮、日曹、森、理研)擁有的資本達41.7億日元,占全國公司總資本的27.2%。在接受軍事訂貨的110家企業中,擁有實力的工廠幾乎全是屬於三井、三菱、住友、大倉、久原等少數財閥的。在經濟壟斷化的前提下,日本企業在國內市場保持壟斷性高價,對外則實施低價傾銷,以獲得必要的外匯,購買戰略資源和工業設備。而中國東北地區,成了日本獲取煤鐵資源、廉價勞動力和商品傾銷的理想市場。據統計,從1932年到1944年期間,日本共從中國東北掠走煤炭2.23億噸,生鐵1100萬噸,鋼580萬噸。從1940年至1944年,關東軍從東北農民手中強征糧食3600萬噸,其中1130萬噸運回日本。在掠奪資源的同時,日本更加瘋狂的掠取勞工,以彌補其捉襟見肘的勞動力資源,到1944年為止,日本在中國東北強征的勞工已達300萬人,其中被虐待致死的約占29%(戰後僅在東北地區日本工礦企業及軍事基地附近發現的萬人坑中,就有50-60萬具勞工遺骸。)。這些勞工都被送到工礦企業或修築秘密工程,為日本侵華戰爭服務,節省下來的大量日本勞動力則訓練成士兵。

可以說,如果中國軍隊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中能夠奮起抵抗,消耗日本有限的國力,使其無法奪取東三省的煤鐵資源,日本就沒有能力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即使日本從華東方向侵略中國,它仍然無法奪取足夠的資源用於維持戰爭。關東軍在東三省的這次豪賭賭贏了,卻也讓中國和日本帝國,同時滑向了滅亡的深淵。

重要性

東寧要塞地下工事遺址東寧要塞地下工事遺址

東寧要塞群遺址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東與俄羅斯接壤,南與吉林省琿春相鄰。東寧要塞群是當年侵華日軍為進攻和防禦前蘇聯而修築,它的主陣地始建於1934年2月,主體工事1937年末完成,配套、擴建和附屬工程到戰敗時也未完工。東寧要塞群南起大肚川的甘河子,北至十八盤山的綏芬河界,正面寬約93公里,東起三岔口的麻達山,西至老黑山的炮彈溝,縱深50多公里。三個主陣地分別設在瑚布圖河以西的勝哄山地區、綏芬河以北的廟溝地區、南天門以東的北天山地區,要塞均設在邊界前沿3—5公里,海拔高度在230到500米之間,每個主陣由3個地下要塞和數百個地面永備工事組成,如勝哄山主陣地由勝哄山地下要塞、朝日山地下要塞、勛山地下要塞組成,廟溝主陣地由麻達山地下要塞、三角山地下要塞、409高地地下要塞組成,北天山主陣地由北天山地下要塞、南天山地下要塞、眼鏡山和要山地面永備工事組成。這些主陣地共配備240毫米火炮10門、300毫米的火炮8門,各自都形成了交叉火力網。陣地前沿設有反坦克壕,陣地之間戰壕和交通壕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在地下要塞與地下要塞之間的平川地帶,設定了多道反坦克壕和梯次形的永備工事,重要的交通要道設定了碉堡。火器和兵力從前沿開始梯次配置。一線為地下要塞配有永備工事和永備大口徑火炮發射陣地,二線為屯兵地和機動炮兵部隊,三線是坦克裝甲兵、騎兵和機動作戰部隊,四線是後勤補給分隊。據不完全的統計,東寧要塞群內有永備火力發射點402處,土木質火力發射點511處,戰鬥指揮所111處,永久性掩蔽部100處,鋼堡帽4處,火炮發射陣地79處,永備地下軍火庫79棟,露天炮彈倉庫235個,野戰短洞100多個,還建有10個軍用飛機場,此外,還修築了大量的附屬於軍事的設施。3條鐵路400多公里,8條公路800多公里,在萬山叢中還修築通往要塞和後方的作戰警備路2000多公里。東寧要塞群堪稱是亞洲最大的軍事要塞,據《日本關東軍》一書記載:“東寧築壘地域在全國最大。”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戰場,有“東方馬其諾防線”之稱。17萬中國勞工的冤魂長眠在這裡。軍委副主席張萬年為東寧要塞題詞,“勿忘國恥,強我中華”。

詳細介紹

駐軍

東寧要塞區內的駐軍也是最多。當時一個小小的東寧縣城,只有3.5萬多人口,卻進駐了13萬日軍在東寧要塞最多時駐有三個師團、一個旅團守備隊、兩個國境守備聯隊,兵力達到13萬之多。其中,第八師團駐綏陽鎮,第十二師駐新城子溝,第三師團駐萬鹿溝,132旅團國境守備隊駐三岔口一帶,兩個國境守備聯隊駐在通往吉林的邊境線上。其兵種也非常齊全,有步兵、騎兵、裝甲兵、衛生兵、舟橋兵、航空兵、炮兵、汽車運輸兵、工程兵等。

戰略地位

東寧位於黑龍江省東部邊陲,與俄羅斯相鄰。東距俄羅斯遠東軍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僅200多公里,戰略位置十分重要。1934年5月12日,日本關東軍司令部下達了"關作命第五八九號"命令,確定在東北邊境地區實施"築城工程",同年6月,就開始修築東寧要塞。目前,東寧要塞考察組已經發現日軍由10個地下要塞構成的南北核心主陣地兩處,每個主陣地均由3個地下要塞構築成三角形,其中每個地下要塞面積均在4萬平方米以上,最大的達6萬平方米。

改造

為了慶祝抗戰勝利60周年,東寧縣城通往要塞的公路已經封道進行改造。驅車1個多小時後,幾道屏障般的山樑出現在視野里,這些幾百米高的山體下面就是當年日寇修築的永久地下工事——東寧要塞。要塞最前沿的勝洪山與俄羅斯隔江相望,如今曾被戰火燒紅的山體,已經披滿了綠色。

甬道

進入要塞如同進迷宮,一條條高1.8米、寬1.5米的甬道縱橫交錯,甬道的一側都有排水溝,水泥地面還是非常平整。上下三層直至地面都能連通,甬道交叉的地方就是指揮所、醫療所、無線電室、鐵車庫房、升降井、貯備倉庫、彈藥庫、電機房、兵舍、火力發射點、防毒氣的雙層隔離門等設施。勛山要塞管委會的呂主任介紹說,這一帶都屬於特等要塞,是用鋼筋混凝土澆築的,比較堅固,可以防禦300毫米口徑大炮的轟擊,對這一帶邊境的進攻和防守都能發揮重要的作用。

勞工

呂主任介紹說,據當年參戰的日本士兵中道園一郎回憶,修築要塞的勞工來源一是戰俘,二是從大街抓來的,三是用欺騙手段騙來的,四是當地的雜役。在罪證陳列室里有一張當時的招工傳單,上面寫著:“要想發財,急速快來!”並且許諾每人每天給3塊大洋,但是只要進了要塞工地就很少有人能活著出來了。

呂主任說,“修築要塞一直是秘密進行的,為防止機密泄露,勞工大多被折磨致死或被秘密殺害。除已知死亡的1萬餘人外,仍有16萬勞工下落不明。”

採訪

受訪者:呂貴議,勛山要塞管委會主任

1945年8月9日,從凌晨1時開始,強大的蘇聯紅軍在大炮和飛機掩護下,全線向中國境內的日軍發動進攻。蘇聯麥列茨科夫元帥統帥的遠東第一方面軍以3個多兵種合成集團軍、一個機械化軍組成的東路軍主力,從蘇聯海參崴、雙城子方向向牡丹江、吉林方向實施突擊。多路攻擊、快速前進的軍事行動對占據中國東北地區的日軍進行了分割行動,迫使日軍防禦體系支離破碎,各自為戰。

由於蘇軍戰前偵察情報工作不細,投入戰鬥倉促,加之對我國境內的地形不熟,日軍防禦地域隱蔽性強等原因,黑龍江東寧境內日軍第132旅團第783大隊近兩千人得以隱蔽下來。

1945年8月11日,被當地人稱為“張大膽”又略有點文化的張福忠到高麗廟子大營去撿戰場上的破爛。他拿著一把破舊日軍戰刀到處挑來戳去,企圖尋找值錢的東西。在一片廢棄的建築中,他一不小心挑開了一處日軍偽裝的槍眼兼通氣孔,發現了一群手端刺刀槍的日本兵,嚇得撒腿就跑,並向駐紮在石門子的蘇軍報告了這一情況。

8月12日,蘇軍第一方面軍後續集團軍部隊以及從老黑山追擊日軍的蘇軍某部,奉命圍殲張福忠發現並報告的漏網日軍要塞。蘇軍掌握情況後,第二天,又調來一個築壘守備部隊,1個炮兵旅,兩個獨立炮兵營配合一個師對要塞發動了進攻。蘇軍首先以強大的火箭炮群對日軍陣地進行炮火打擊,空軍170多架次飛機的交替轟炸,使敵軍陣地變成一片火海。由於日軍要塞工事堅固,蘇聯紅軍的火力打擊幾乎沒發揮什麼作用,又由於蘇軍過於輕敵,組織了數次攻擊均未打進去。垂死掙扎的日軍,依託堅固陣地進行拚死抵抗。一個堡壘被突破了,他們馬上組織火力加人牆的方式又封住了口子。用已方戰士屍體壘起的塹壕,黑血遍地,臭味滿天。蘇軍攻擊部隊一波波衝上去,又一波波退下來。活著的人只有利用夜暗,搶回死去的戰友的屍體。臨時野戰醫院已超限度接收傷員,只得通過徵集的數百名老百姓前送後運,沒日沒夜地忙活。仗打到第17天,蘇軍已陣亡1500多人,日軍貓在洞子裡還是死不投降。看來強攻解決不了大問題。

蘇軍上級決定從延邊叫來投降的日軍第三軍後勤參謀河野貞夫中佐勸降。通過三天的勸降,要塞內的日軍才答應向蘇軍投降。投降的日軍有800多人。

軍用後勤

東寧要塞東寧要塞

為了準備侵蘇戰爭,日軍還在東寧要塞縱深處建立了龐大的後勤基地。大肚川鎮老城子溝村是火車中轉站,運來的軍用物資在這裡集結,發往各軍事要地。

倉庫

在車站附近的倉庫就有上百個,僅裝卸火車的勞工就有6000多人。據當時日軍倉庫的勞工賈滿順回憶:他開始是到萬鹿溝的軍用倉庫,後調到大肚川倉庫,每天在倉庫里裝卸東西,主要是炮彈和武器等軍用物資。2732部隊管彈藥庫,763部隊管汽油庫,203部隊管糧食庫,山下有個大榆樹的地方就是糧庫。南邊有機械倉庫,存的都是製造槍炮等武器的原材料,每天進來的貨車有100多輛,倉庫里有1000多人,糧食庫有近萬人,整個大肚川倉庫有勞工15000來人。現能夠查實的日軍遺留下來的永備倉庫和地下倉庫有:大肚川軍用倉庫、趙風仁溝倉庫、對頭山倉庫、老城子溝軍用倉庫、萬鹿溝軍用倉庫、八里坪倉庫共142個,和光村炮彈溝軍用存貨場一個,其中有軍火庫79個

水電系統

1940年,日軍在神洞建發電廠一座,裝有2500千瓦的發電機組2台,1944年發電,主要供兵營及鐵路各站、煤礦用電。東寧地區設有6個供水站。其中:葫蘿蔔葳供水站供新城子溝、老城子溝兵營;泡子沿供水站供西缸窯132旅團;麻溝供水站供麻達山要塞;太陽升供水站供勛山要塞;礦山供水站供勝洪山要塞;綏陽供水站供柞木台子兵營。

野戰醫院

日軍在東寧區域內共建有5處野戰醫院,即位於東寧鎮南山下今橡膠廠所在地的“東寧第一陸軍醫院”(代號467部隊);位於狼洞溝西南的東寧第二陸軍醫院(代號137部隊);位於新城溝西,今水庫附近東寧第三陸軍醫院(代號332部隊);位於老黑山東北處的老黑山陸軍醫院(代號862部隊);位於綏西以北綏西陸軍醫院。這五處醫院,其中前三處陸軍醫院規模比較大。據日文書籍《滿州第137部隊志》記敘,全院共設有:內科、外科、和傳染科、動物實驗室、病理實驗室、手術室、炊事房、兵舍、娛樂室、被服倉庫、危險藥品庫等,有大病室13個、小病室14個。東寧區域內日軍部隊配備的馬匹數量多,新城子溝的第12師團駐地、缸窯溝的132旅團司令部、綏西的第八師團駐地、東寧鎮西大營929部隊等都駐有騎兵部隊。全縣共有病馬院4處:綏西病馬院、東寧病馬院、老黑山病馬院、豐順病馬院(馬魂碑附近)。此處病馬院位於豐順村以東馬魂碑以北處,占地20000平方米,有4棟磚瓦結構房屋。

基礎設施

日軍在中蘇邊境共新增軍用國防公路7000公里,改建8000公里,由國境第一線的軍用公路、國境地帶第二線的特殊道路和第三線的移民道路構成。還建有軍用機場420多處,各種大型軍用倉庫500多個,足見其規模之大。隨著駐軍數量日漸增多,日軍加緊對鐵路運輸建設,首先在1934年修築了綏芬河至三岔口的輕便鐵路,全長93公里,軌距0.762米,由28噸型機車牽引,可帶四五節車皮。這條綏東線所經之地盡為人跡罕見的密林和層疊的山丘,在通過太平嶺時不得不採取三個較大的“之”字形線路設計。它的開闢,解決了急需要向東寧地區運送大量的建築材料,部隊的調配,軍需的供應等問題。1939年修築的綏陽河西至東寧的綏寧鐵路,全長91.1公里,設車站6個,信號場10個,軌距1.435米,年貨運量約3萬噸。由於該線通車,日本經營的“滿洲鐵路”營業里程突破1萬公里。當時該線列車通過要塞地帶時,必須將“百葉窗”放下來,不許乘客向外面觀看,因為城子溝一帶周圍全是軍事據點。從城子溝到東寧之間9.1公里之間的山丘上也有混凝土碉堡布置。1937-1940年修築的汪清新興至東寧的興寧鐵路,全長216.1公里。該路沿線當時是原始森林區,藤蔓纏繞,古木參天。鐵路開通後,日軍即開始砍伐木材。據偽滿資料統計,1940年4月,汪老線(汪清至老黑山)各站傳送木材8466立方米。經過幾年掠奪性採伐,森林資源遭到嚴重破壞,到1945年日軍投降,鐵路沿線森林已被砍伐殆盡,80%的木材被運往日本。

兵工廠

日軍還在大肚川村西建立了一座兵工廠,能製造步槍、手槍、手榴彈、炮彈,有近千名工人。

世界大戰

東寧要塞東寧要塞

二戰最後戰場

一般而言,我們習慣將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的那一天,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日子。但是這一天並不代表所有的戰爭都結束了,仍有人尚未擺脫這場人類有史以來最為血腥的屠戮。這個喋血的地方,就是被日軍稱為“東方馬其諾防線”的東寧要塞。然而,日本關東軍恐怕做夢也不會想到:他們動用17萬勞工、苦心經營11年的“國境一級陣地”,竟然在1945年8月9日-28日,短短20天的時間裡,就徹底崩潰了。

1945年8月8日,蘇聯正式對日本宣戰。8月9日零時,150多萬蘇聯紅軍、3400架飛機、5500輛坦克,在中國東北長達4000公裡邊境線上,從東西北三個方向呈扇形同時對日軍發起了攻擊

蘇軍攻擊

東寧要塞恰在蘇聯遠東第一方面軍攻擊目標之列。蘇聯遠東第一方面軍要應對的是日本關東軍第一方面軍,這是關東軍最精銳的部隊,有十個步兵師團和一個步兵混成旅團,布防了三道防線,關東軍的第一道防禦地區就是各邊界地區的軍事要塞。東寧方向由39軍和17軍兩個軍從十八盤南側、三岔口和亮子川三個方向進攻東寧。10日占領東寧後,其主力向老黑山方向進攻,留1個築壘守備隊、1個炮兵旅、2個獨立炮兵營、2個航空兵師,圍攻勛山、勝洪山要塞,3000多日本關東軍憑藉著地勢險要的工事頑強抵抗。日軍132旅團長鬼武五一在得知蘇軍進攻的情況後,命令部隊要死守勝洪山、郭亮兩個陣地。然而,就在鬼武五一的命令下達幾個小時以後,蘇軍就突破了勝洪山陣地南部、郭亮陣地北部的防線。整個陣地上大約留下了蘇軍射出的2000發炮彈。這猛烈的炮火打得日軍暈頭轉向,制高點逐漸為蘇軍所控制。日軍開始準備將主力部隊撤退到大鹼廠一帶組織二線防禦,由於事先沒有充足的準備,大量戰略物資的轉移延緩了他們撤退的時間。

就在蘇軍進攻東寧的當晚,日軍宣稱為了防炮彈、防毒氣,把全部勞工趕進各自工區,每隔一段堆滿砂石,然後把各出入口炸塌5米多,用亂石將3000多名中國勞工活埋了,僅有在洞口的30餘人合力扒開亂石,僥倖逃生。至於整個東寧要塞群到底還埋有多少苦難勞工的屍骨,可能永遠是個謎。更為殘忍的是日本婦女和孩子。這些婦孺被集中收容到一個彈藥庫里,這裡沒有水、沒有糧食、也沒有被褥,人們只能坐在冰涼的水泥地上,殘酷的戰爭將她們推到了死亡的邊緣。為了效忠,同時也不讓這些婦孺落到蘇軍的手裡,日軍開始對她們痛下毒手,將毒藥灌進了她們的嘴裡,除一名兒童生還外,其餘全都死在了這個陰冷的彈藥庫里。這是一支喪心病狂的軍隊。

1945年8月13日20時,日軍與蘇軍在陣地上展開了肉搏戰,從山坡上的單人掩體到山頂的戰壕,到處都堆滿了雙方的屍體。蘇軍逐個攻克了262個永備火力點、指揮所,22個鋼筋混凝土發射點,但勛山和勝洪山要塞仍未攻下。勝洪山地下要塞是日軍堅守的最後陣地。由於在開戰的兩天裡,蘇軍向這裡扔下了7000噸炮彈,山體表面被猛烈的炮火炸變了形,日軍被迫全部躲入地下工事。此後,雙方不斷交火,日軍憑藉有利工事致使蘇軍傷亡慘重。8月15日,日軍妄圖最後一搏,將火炮轉向正在進攻的蘇軍戰車開火,而這恰恰暴露了他們的火力點,蘇軍的炮彈落在日軍陣地上,日軍傷亡慘重。

1945年8月中旬,蘇軍的其他部隊已經基本解放了中國東北,其先頭部隊也已進入朝鮮的核心地帶,只有與勝洪山要塞相對峙的這個師始終還停留在中蘇邊界。直到8月26日,蘇軍命已被關押的關東軍司令部的河野貞夫中佐前往要塞勸降。在齋藤部隊長面前,前來勸降的河野貞夫中佐拿出了第三軍的檔案,沉重地說:“戰爭結束了,在8月15日這個日子裡,天皇陛下,大日本帝國……令你們停止戰爭。”

1945年8月28日,在經過了20天的圍困後,日軍終於走出掩體投降。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東寧要塞畫上了句號。勝洪山要塞戰鬥,日本守軍共1200多人,戰死者、失蹤者達300多人,投降901人,蘇軍犧牲兵力超過一個大隊的人數。戰後,蘇軍組織當地500名青年協助清理戰場,僅掩埋雙方戰死者屍體就進行了10餘天。

蘇聯紅軍進軍東北,僅用20天時間,就徹底消滅了橫行中國長達26年之久的日本關東軍,共擊斃日軍8.37萬人,俘虜包括148名將級官佐在內的59.4萬人。從9月初開始,他們被陸續運往西伯利亞各地的戰俘收容所,為蘇聯人服苦役。直至11年後,1956年日蘇兩國政府恢復關係正常化的《日蘇聯合宣言》簽定為止陸續回國。期間共有62068人在蘇聯各個勞改營服苦役中死亡。

戰後由於擔心要塞里仍有日軍,蘇軍對中國東北各日軍要塞實施了大規模的爆破封閉,還有很多坑道沒有打開。這些深深楔入中國土地的戰爭廢墟,堆壘著太多人性的醜惡和恐怖。更承載了中華民族曾經的苦難、悲傷、恥辱與抗爭。

日軍元兇結局

石原莞爾——九一八事變主謀,沒有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作為戰犯,而是作為證人出庭。1949年8月15日,因膀胱癌病死家中,終年60歲。

板垣征四郎——九一八事變主謀,中國派遣軍總參謀長,甲級戰犯,1948年東京審判被絞死的七名甲級戰犯之一,終年63歲。

土肥原賢二——九一八事變主謀,第1總軍司令官,甲級戰犯,迫使蔣介石掘開黃河花園口,導致89萬人死亡。1948年東京審判被絞死的七名甲級戰犯之一,終年65歲。

岡村寧次——侵華日軍總司令,三光政策造成約270萬平民死亡。1949年2月,上海軍事法庭經蔣介石集團授意,宣布其無罪釋放,後繼續協助國民党進行反共活動,1966年死於東京,終年82歲。

畑俊六——侵華日軍總司令,甲級戰犯,是欠人中國人民血債最多的日本大將之一,1944年6月獲元帥稱號。於1948年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被判處無期徒刑,6年後假釋出獄,1962年猝死,終年82歲。

南次郎——關東軍司令、朝鮮總督、甲級戰犯,1948年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處無期徒刑,6年後假釋出獄,次年病死,終年81歲。

杉山元——華北方面軍司令官,侵華戰爭、太平洋戰爭策劃者,1943年獲元帥稱號,1945年畏罪自殺,終年65歲。

本庄繁——關東軍司令、甲級戰犯,主持九一八事變,炮製偽滿洲國,1945年畏罪自殺,終年69歲。

阿南惟幾——關東軍司令,在山西、長沙、宜昌大量使用毒氣彈,1945年因拒絕投降而自殺,終年58歲。

中島今朝吾——關東軍第四軍司令宮,第16師團長,南京大屠殺罪魁元兇,參與最著名的幾次萬人以上大屠殺,包括燕子磯、草鞋峽、魚雷營、江東門屠殺,1945年病死,終年64歲。

朝香宮鳩彥王——上海派遣軍司令,南京大屠殺元兇,命令殺掉全部戰俘,因是日本皇族,逃過戰後審判,死於1981年,終年94歲。

閒院宮載仁親王——陸軍參謀總長,元帥陸軍大將,日本皇族,侵華戰爭罪魁之一,1945年病死,享國葬,終年80歲。

梨本宮守正王——元帥陸軍大將,日本皇族,甲級戰犯,唯一受審的皇族成員,其實是個替罪羊,由於美國的皇族保護政策,很快釋放,死於1951年,終年77歲。

東久邇稔彥王——第2軍司令,日本皇族,參與武漢會戰,1945年任日本首相,逃過戰爭審判,死於1990年,終年103歲。

柳川平助——第10軍司令,乙級戰犯,南京大屠殺元兇,所率部隊燒殺成性,1945年死於心臟病,終年66歲。

梅津美治郎——關東軍司令、日軍參謀總長,侵華戰爭罪魁之一,甲級戰犯,1949年因癌症死於東京巢鴨監獄,終年67歲。

武藤章——陸軍軍務局局長,南京大屠殺、蘇門答臘大屠殺、馬尼拉大屠殺主謀,1948年東京審判被絞死的七名甲級戰犯之一,終年56歲。

本間雅晴——27師團長,台灣派遣軍司令,南方軍總司令,甲級戰犯,涉及巴丹死亡行軍、馬尼拉大屠殺,1946年在馬尼拉槍決,終年59歲。

山下奉文——華北方面軍參謀長,南方軍總司令,甲級戰犯,策動華北大掃蕩、新加坡大屠殺,1946年在馬尼拉被處以絞刑,終年61歲。

辻政信——諾門坎事件、上海事變策劃者;攻占新加坡以後,參與屠殺數萬華僑。此人竟然被國民黨軍統特務從泰國救回,助其反共,1948年放回日本,當選眾議院議員。60年代化妝成和尚潛入寮國,企圖偷掘日本軍隊撤離寮國前藏匿於此的黃金,後被寮國人民解放軍捉獲後處決,終年65歲。

橋本欣五郎——甲級戰犯,參與南京大屠殺,1948年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處無期徒刑,1955年假釋出獄,2年後病死,終年67歲。

牟田口廉也——七七事變主謀,駐緬甸第15軍司令官,被中國遠征軍打敗,1946年在新加坡受審,1948年釋放,死於1966年,終年78歲。

河本大作——皇姑屯事件策劃者,在戰後因國民黨政府的包庇逃脫審判。1949年解放軍攻陷太原時被捕,關在太原收容所。1953年8月25日在收容所病死,終年72歲。

大川周明——日本法西斯之父,甲級戰犯,1948年11月因在遠東軍事法庭上大鬧裝瘋逃脫審判,1957年死於東京,終年71歲。

根本博——駐蒙軍司令官,北支那方面軍司令,日本陸軍中將。日本戰敗前,其得到國民黨協助,順利將35萬日軍部隊和45萬日僑遣送回國,自己也免於戰犯追訴。1949年4月,蔣介石以國民黨主席的名義,請他去台灣,協助國民黨軍隊對付共產黨軍隊。這批由日本戰犯組成的軍事顧問團,被稱為“白團”,在金門古寧頭戰役中起了重要作用。白團後於1968年撤出台灣,1969年2月1日在東京解散,不少成員復入日本自衛隊,將對中共作戰經驗帶回日本。

石井四郎——組建關東軍731細菌部隊,用大量活人做試驗,手段殘忍之極。1947年,將細菌戰資料交給美軍,以此免除戰犯罪名,逃過懲罰,1959年因喉癌病死,終年67歲。

1978年10月,14名甲級戰犯和兩千餘名乙級、丙級戰犯的排位,以“昭和時代的殉難者”的名義移入靖國神社。其中甲級戰犯分別為:板垣征四郎、東條英機、梅津美治郎、土肥原賢二、木村兵太郎、小磯國昭、白鳥敏夫、東鄉茂德、永野修身、平沼騏一郎、廣田弘毅、松井石根、松岡洋右、武藤章。

戰爭真的結束了嗎-靖國神社

靖國神社建於1869年,位於東京都千代田區九段坂,原稱東京招魂社,供奉自明治維新以來為日本帝國戰死的軍人及軍屬。但因歷史原因,這個祭祀之地竟然變成了供奉二戰戰犯靈位的地方,而且戰後日本政府首相和議員等政界要人屢次參拜,讓原本就陰魂不散的日本右翼勢力興風作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