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公園

東坡公園

古典園林——東坡公園(東坡園)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位於常州第一園林——紅梅公園東南側,古運河東去的咽喉要地。屬天寧風景名勝區一重要景區,整個景區是由一個三面環水的半島和古運河中的半月島組成,二島間由一座明代古橋相連,面積雖然不大,只有4.3公頃,但也別有洞天,古蹟眾多。

基本信息

文化背景

東坡公園風景東坡公園風景

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先生一生曾11次來到常州,並終老於此。東坡公園,便是蘇東坡當年棄舟登岸入城之地。

蘇軾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

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嘉佑二午(1057)進士,任福昌縣主簿、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召直史館。神宗元豐二年(1079)知湖州時,以訕謗系御史台獄,三年貶黃州團練使,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後量移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還朝,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九年,又被劾奏譏斥先朝,遠貶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歸,卒於常州。著有《東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東坡公園是一處名勝古蹟與自然風光相結合的江南園林。南宋時,常州百姓為紀念北宋大文豪蘇東坡來常,泊舟於此,而建"艤舟亭"作紀念。清康熙、乾隆二帝南巡時,在此興建過萬壽亭行宮,重修過艤舟亭。艤舟亭基址原名文成壩,傳說常州歷來人文薈萃,為保住常州才氣不東流,因而在古運河上築壩使河水繞個大彎東去。蘇東坡曾11次到過常州,最後終老於常州。但他真正繫舟此地實際上只有二次,一次是1073年,他從杭州途經常州去鎮江,曾在除夕孤舟野宿城外東郊,並作《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詩一首。

概況

東坡公園風景東坡公園風景

東坡公園又名艤舟亭,位於常州東郊公園弄。相傳北宋大文豪蘇東坡11次來常州,曾乘船至此停泊。後南宋有人為紀念在常州終老的蘇東坡,建艤舟亭以示懷念。公園三面環水臨運河而築,東有廳堂、西有土山涼亭、南有假山和乾隆碑廊、北有盆景園,中間還有造型奇特的龍亭。經過碑廊則有“洗硯池”靜臥假山湖石之間。整個景區是由一個三面環水的半島和古運河中的半月島組成,二島間由這座明代古橋相連,面積雖然不大,只有4.3公頃,但也別有洞天,古蹟眾多。

細說遊覽

東坡公園風景東坡公園風景

東坡園大門上的門環與眾不同,其形似虎,名曰狴犴(bi an,畢岸),相傳是龍的第七個兒子,半亭屋脊兩端的卷尾龍頭,

名叫螭(chi 嗤)吻,相傳是龍的第九個兒子。因為“龍生九子,子子不成龍”,所以它們的地位比龍低下,只有在園林建築上能看到它們的形象。門上的狴犴能明辨是非,急公好義,有威懾力,而螭吻口闊嗓粗,平生好吞,屬水性,能克火,裝在屋脊兩端既美觀,又能滅火消災。蘇東坡深受世人敬仰,而常州人對東坡先生則更敬愛有加, 1982年修建門庭時,特以龍子護門,日夜守護先生正氣。

進入洞門,迎面白牆分隔為抑景、洞門作框景、漏窗為借景,並以廊相連,配以松石花木,層次有致。而眼前這組湖石小品,名曰:“三蘇苑”。雖只有這方寸之地,但也小中見大,寓意深刻。乍看之下,好似泰山、華山之縮影。主峰高聳,次峰拱奉,前後錯落,構成了一幅優美的立體圖畫。而細看之中,這畫面不正是東坡“細觀煙雨三峰外,都在靈仙一掌間”的真實寫照嗎?!而這種小中見大的藝術處理,則反映了先生寬廣的胸懷和豪邁情懷。主峰後的松、梅、竹為“歲寒三友”,與前面這三座湖石相呼應,難道這“三峰、三友”不就是隱寓著“一門三父子,文章四大家”的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嗎?

穿過洞門,就是懷蘇庭。故名思意,這庭中景色是與東坡息息相關,讓人有觸景而懷蘇之情。而我們眼前這塊湖石之上的“雪浪”二字,則為我們引出了先生愛石的一段佳話。相傳,東坡在揚州曾得奇石一塊,其紋路皺摺如長江風浪,潔白無瑕,遂名“雪浪石”,並將其清供案頭盆內,終日觀賞,後又將其書齋改名為“雪浪齋”,先生愛石,由此可見。在他定居常州藤花舊綰後,為答謝杭州徑山寺長老前來探望之情,曾以詩相贈,落款中署名“雪浪翁蘇軾”。為紀念這段佳話,特在洞門對景中置“雪浪石”,人們見物思人,當年東坡先生愛石之情景,歷歷在目。

庭中的兩株玉蘭,其花芽似蘸滿濃墨的毛筆,支支堅挺,滿樹玉蘭,乍看之下,猶如筆林。“誰信花中原有筆”,“筆筆忽生花”之詠頌玉蘭詩句,寓意東坡出生時,其母夢見一高人送來一枝如椽大筆,體現了東坡日後的大手筆:“落筆驚風雨,揮毫壓四座”。當朝皇帝宋神宗說:李白有蘇軾之才,但無蘇軾之學。蘇東坡詩詞書畫全面發展,一直受到中國人民的敬仰。庭中的桂花,一向是“不與春花爭艷鬥奇”,象徵先生的自知之明。先生在京做官時,因與當朝宰相王安石變法思想相左,便自請做地方官,離開京都避嫌,不與人爭。桂花色不艷,但卻“清氣滿乾坤”,恰為先生高風亮節的人格寫照。我們今天仰慕蘇東坡,是因為他在逆境中能風趣幽默,樂觀超脫。一生災難不幸,親友們擔心他,他卻引吭高歌:“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在流放時,他自寬道:“羅浮山下四時春……不妨長作嶺南人。”正是東坡先生這種熱愛生活,無怨無悔的達觀態度,使他度過了生命中一個又一個難關,從未被艱難困苦所嚇倒。

大家請看,這座塑像就是大文豪蘇東坡。他名軾,字子瞻,號東坡,四川眉山人,出生於北宋仁宋景祜三年(1037年)十二月十九日。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也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父子三人並稱“三蘇”,列名於“唐宋八大家”。蘇東坡的一生曲折坎坷,他曾在京城裡做過官,因與王安石變法主張有分歧,後自請任地方官。先後擔任過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太守等職,屢遭貶謫,晚年流放海南。東坡生前博學廣記,才華橫溢。他的文章、詩詞、書畫,堪稱千古一絕。

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49歲的東坡曾上表神宗皇帝請求到常州居住,因他在宜興黃土村置有田產,當時的宜興縣屬於常州府管轄。次年得神宗詔旨,允許他留在常州居住,並封為常州團練副使。因此東坡與常州結下了不解之緣,往返常州達11次之多。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夏),蘇東坡蒙朝廷平反不白之冤,東坡從海南流放地北歸,至虔州(今江西贛州)時,身患重病,本想回四川眉山老家安度晚年,但心有餘而力不足,斟酌再三,決定來常州。通過常州人錢濟明借得顧塘橋孫氏館居住,同年七月二十八日,因病終老於孫氏館,享年66歲。

龍亭,此亭臨池而建,造型奇特,象亭子又象水榭,是亭榭結合的建築,不太多見。之所以稱為龍亭有二個原因,一是乾隆皇帝曾在亭內召試地方文人,二是該亭頂上有二條龍,因此被稱為龍亭。“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是可眺覽、休息、遮陽、避雨的點景建築,常與山、水、綠化結合起來組景。亭的形式多樣,有山亭、廊亭、沿水亭,還有專門為碑而設的亭。屋頂形式分有單檐,重檐、歇山頂等。它為遊客提供了休息和欣賞園林景色的地方。

大家都知道中國園林的建築要素中“疊山”、“理水”這二項很重要,有山有水才構成風景。東坡公園內“山”倒是不少,可“水”卻就只有這么一點,似乎是不成比例。然而,獨具匠心的造園者卻巧妙地將園外古運河的水“借”進園內,這充分體現了園林藝術中的“借景”技巧和藝術手法。

在水池南邊有御碑亭,亭內保存乾隆皇帝南巡時所寫的六首詩的碑刻,這些詩文表達了他對蘇東坡的崇敬和對地方官員的訓導。乾隆皇帝1751年至1784年間曾六次巡遊江南,四次來常,其中三次以此為行宮,為皇太后祝壽和召試地方文人。乾隆下江南時,一路浩浩蕩蕩,歡迎場面十分壯觀。據史籍記載,每經常州,都“御樂前引,萬騎夾岸”、“文武諸臣率地方文人等跪迎於西郊,恭送御駕至東郊”、“沿途則香案、旗幟、鼓吹、張燈、結彩、道路為之阻塞”。這些碑文記述了他南巡時的盛況和表達了他對宋代大文豪蘇東坡的頌揚。毗陵驛口駐飛顱,城郭周巡六轡紆。老幼歡欣稱就日,江山風物已勾吳。勖哉爾牧無胥怠,弱矣斯民未盡愚。戶口實繁蓋藏少,隱憂水旱豈能無。(過常州府作,辛未仲秋御筆。)這碑文表達了乾隆皇帝來到常州,看到這兒江山秀麗、景物優美,老百姓歡天喜地,心裡非常高興。鼓勵當地官吏要勤勉自己,愛戴老百姓。同時,也告戒當地官員要增加儲備,以防水災和旱災。由此可見乾隆皇帝是何等愛民。再來看看這塊:髯翁遷八州,浮蹤不系艇。其不遷者存,至今遺佳境。當年艤棹時,水流人自靜。倜儻緬高風,徘徊發清省。這首詩是乾隆皇帝經過艤舟亭時有感而發的。全文表達了他對東坡的高尚品格的敬重,及以此醒悟自己。詩中也表達了對東坡悲慘遭遇的惋惜。

碑文呢,就欣賞到這裡,我們繼續向前走。這御碑亭前有一小橋,可見假山一座。小巧玲瓏,形態生動。常州自古以來就是人文薈萃之地,各種能人巧匠也是層出不窮,如清初以疊假山著稱的造園藝術家戈裕良就出生在常州,蘇州的環秀山莊和常州近園就是他的傑作。在古代,常州城內花園很多。到清代,還有七十二個。俗話說,庭院中可以無山,但不可無石。石有天然的輪廊造型,質地粗實而純淨,是園林建築與自然環境之間聯繫的一種美好的中間介質。中國人所欣賞的“石”,非一般之石,不但要怪,還要醜。“怪石以君為類,醜到極處,便是美到極處,醜字中丘壑未盡言。” 掇山常用的石品湖石類居多,體態玲瓏通透,表面多彈子窩洞,形態婀娜多姿,多數為石灰岩類。好的石峰,可用瘦、皺、漏、透來概括。瘦指石峰整體形象苗條多姿,風骨磊磊;皺指石身起伏不平,能看出有節奏的明暗變化;漏指石身裡邊有孔穴上下相通,脈絡連貫;透指玲瓏多孔穴,前後透過光線。在好的石峰身上,它們往往協調融合在一起,從而形成石的整體審美特性。東坡洗硯池,它以白石鑿成,長1米,寬0.5米,深0.5米。常州《合志》中記載:“此池系白石鑿成,底旁有小孔,去其楔,水立涸,以新水蓋之,容十五六石許,積水盛夏不腐。”只有像蘇東坡這樣的大文豪才需要這么大的洗硯池。它原在顧塘橋孫氏館,地方官員和紳士們知道乾隆很敬仰蘇東坡的才學,也為了給萬壽亭行官增添一景,以得到皇上的歡心,就將它移到此地。常州清代著名詩人洪亮吉詩中“紫藤花開墨池漲,古色斑爛各相抗”之句的墨池即指洗硯池。而今,洗硯池卻讓更多的遊客緬懷東坡先生的高風亮節。

文化古蹟

東坡公園園林內的最主要古蹟: 艤舟亭。“艤舟”二字的意思是“繫舟”或“停船”,那么,艤舟亭究竟是為乾隆皇帝還是為蘇東坡在這裡停船而建呢?乾隆皇帝和東坡都曾在這裡停過船,只不過相差七百多年。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蘇東坡在杭州通判任內運司,差往潤州(今鎮江)。路過常州市時曾在這裡繫舟野宿,他曾為此寫過一首詩,題為《除夕夜宿常州城外》,其中上半部分是:行歌野哭兩堪悲,遠火低星漸向微。病眼不眠非守歲,鄉音無伴苦思歸。重衾腳冷知霜重,新沐頭輕感發稀。多謝殘燈不嫌客,孤舟一夜許相依。由於蘇東坡在此停過船,後人建亭在此,以示紀念。在乾隆第二次來常州時,此亭重修過,乾隆還題寫了“玉局風流”的匾額。說起這塊匾,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據志書和《紀事本末》載,乾隆二下江南時,至艤舟亭,為昭示對蘇東坡的敬仰,給艤舟亭題了“玉局風流”的匾額。“玉局”,地名,今在成都市。宋時至此置玉局觀,蘇東坡晚年提舉玉局觀即此。現在我們見到的亭子是 1984年重建的,此亭四角雙檐飛甍九脊,建於此園最高處,飾有精美磚雕和木雕,亭頂有二龍戲珠,還有蒼松仙鶴,神龍游魚等圖案,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是常州最著名的亭之一。在石柱上有兩副對聯。一副是:“二月江南好風景,故人此日共清明。”另一副是:“艤舟亭畔喜迎東坡居士,洗硯池邊笑駐西蜀故人。”這兩副對聯分別由常州現代書法家錢小山和胡一飛書寫。東坡公園內多亭子,在艤舟亭南古運河旁,還有一座亭子叫“竹亭”。此亭有五間,古時以竹子建成,是蘇東坡當年上下船的碼頭,因為東坡喜愛竹子,所以建此竹亭。當時亭內有對聯和橫批為東坡句:爽借清風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橫批:與誰同座。並有東坡吟詩賞景畫像。御碼頭,這就是乾隆皇帝當年停泊的地方。據史載,當時有圍牆將行宮團團圍住,圍牆上還有“皇恩浩蕩,萬壽無疆”八個大字。園內亭台樓閣錯落有致,樹木花草繁茂多姿,豪華而秀麗。由於年久失修,早已毀敗不堪,近年來重新修建,才部分恢復了當年風貌。1986年拓寬京杭運河常州市區段,因艤舟亭臨河處改道,形成了一個運河環抱,形似水中月亮的“半月島”,半月島面積為20畝。廣濟橋橫跨東西,連半月島與公園為一體。這座廣濟橋,原在城西,跨古運河。明正德十二年(1447年)建,為常州最古老的三孔石拱橋,造型古樸優美。由於城西運河拓寬,為保護歷史文物,遂將橋整體遷移到這裡,也給東坡公園添了一處富有歷史價值的人文景觀。目前,半月島上已建成半月亭、月雲峰,還修復了東坡亭,建假山迴廊等景點。島四周為磚石道,道旁古運河有水塘石欄桿。沿著小道漫步,憑弔東坡古蹟,欣賞古運河南來北往的繁忙景象,東眺雄偉的朝陽立交橋,江南水鄉景色盡收眼底,使人心曠神怡。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