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地方戲

東北地方戲

東北戲劇指的是在東北三省發展起來的曲藝形式,作為東北的地方戲,還是由以東北方言演唱的二人轉發展起來的龍江劇和吉劇為主。

基本介紹

二人轉,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它植根於民間文化,屬走唱類曲藝,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內蒙古東部三市一盟。東北特色二人轉主要來源於東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蓮花落。用東北人的俏皮話說:二人轉是“秧歌打底,蓮花落鑲邊”。蓮花落亦稱“落子”,是北方的一種民間說唱藝術,邊說邊唱,且歌且舞。二二人轉有南派、北派之分,在行內俗稱“南靠浪,北靠唱”,南派注重表演和模仿,屬於小調,北派二人轉以黑龍江省為代表,純粹靠唱功,演唱的曲目多是傳統的大段拉場戲,也稱正戲。

相關評價

東北地方戲曾盛極一時

有人對東北地方戲做了這樣一個比喻:它是東北鄉間的蒲公英,生在民間,長在民間,是名符其實的東北地方劇種。其主要表現形式分為拉場戲、二人轉、單出頭等,後來又發展出了吉劇、龍江劇。

歷史上,東北地方戲曾盛極一時。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東北地方戲在專家們的努力下,從東北演到了北京,“山野村夫”登上了大雅之堂。然而,到了九十年代,東北地方戲冷卻下來。從官方說,東北地方戲失去了八十年代的那股火勁,沒有那么多評獎,沒有那么多匯演,沒有那么多研討會;從民間看,東北地方戲雖然不像官方那樣“冷”,但也沒有幾年前那么“熱”,也到了必須扶植的地步。

如何讓東北地方戲“熱”起來?專家認為,關鍵在於把握好地方戲欣賞中的度:太俗了,就下里巴人,只有“民間”,沒有“藝術”;太雅了,就陽春白雪,只有“藝術”,缺少“民間”。所以要讓這一具有強大生命力的藝術劇種壯大起來,關鍵是要找準切入點,解決雅與俗的問題。

好劇本缺乏雅俗結合點難找

專家稱,地方戲的雅與俗首先取決於劇本,取決於地方戲作家對地方戲藝術的認識程度。

東北地方戲之所以由“熱”轉“涼”,究其原因不過有三。一是劇作家們覺得地方戲有些太“民間”了,就改弦易轍。而想寫的又難以寫好。後生的作家大多直奔其他創作門類,偶爾有人寫些本子,也不過是應景。二是雅俗的結合點難找。到了九十年代,寫地方戲的人也難以看到地方戲了,因為官方組織的地方戲匯演少了。偶爾有的作家到民間小劇場看了幾次地方戲,又覺得不俗不行,雅了觀眾不買賬。所以就以經濟利益為標準,為民間演員寫本,加大說口的“俗”量。而在官方組織的匯演中,這類本拿不出手,於是就絞盡腦汁寫一個“雅”本。許多作家苦於在雅俗之間找不到一個更合適的切入點。其三,就是演員的從眾心理。現在流行的地方戲幾乎都是傳統段子加說口。民間戲班為了迎合觀眾口味,把傳統段子當幌子,見縫插針,不唱段子賣說口。

通俗不庸俗高雅不高貴

從事東北地方戲研究的七台河市文化局盧利軍說,在東北地方戲的發展史上,雅與俗從來沒有分開過,更不能說二者格格不入。《倒牽牛》里有“彩雲飛架高山頭”,也有“滾瓜溜圓光溜溜”;《窗前月下》里有“月灑銀灰遍地白”,也有“小日子旱地拔蔥躥了台”。因此,雅與俗在地方戲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而要找出二者的結合點,就必須把握住二者之間的度。

東北地方戲東北地方戲

首先,地方戲人要允許雅中有俗。就是說,地方戲人要改變以往拿到劇本先看主題含量,再看人物故事,再看語言的評價模式,要用現代的、老百姓需求的眼光去評價地方戲劇本。因為地方戲是民間藝術,主要功能是娛樂,所以在作品中有一些把握住尺度的“俗”未嘗不可。

其次,民眾在欣賞中要接受雅。這個“雅”不是陽春白雪的“雅”,而是相對過格“俗”的雅。如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就巧妙地運用了地方戲的“說口”,如“我叫白雲”、“我叫黑土”;“他是我老公”、“她是我老母”。它們所產生包袱的效果,顯而易見。因此,我們應當正確認識東北地方戲的娛樂功能,要去掉嚴肅面孔的“雅”,去掉不堪入耳的“俗”,使其達到寓教於樂、雅俗共賞。簡而言之,掌握雅俗之度,就是要通俗不庸俗,高雅不高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