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蛞蝓

發生在杜鵑上的軟體動物主要有蛞蝓,主要危害杜鵑根部,蛞蝓有時也危害植株葉片。 野蛞蝓以幼、成體在花木根部、潮濕的泥地上越冬。 栽培所用介質需高溫消毒,以便殺死蟲卵。

分布與危害

發生在杜鵑上的軟體動物主要有蛞蝓,主要危害杜鵑根部,蛞蝓有時也危害植株葉片。

發生規律

野蛞蝓以幼、成體在花木根部、潮濕的泥地上越冬。露地栽培杜鵑5至7月受害最重;溫室栽培杜鵑周年發生。蛞蝓類怕光,強光條件下2至3小時死亡。晝伏夜出,晚上10至11點活動達到高峰。3月中旬至4月上旬產卵,4月下旬幼體發生;第二代卵產於9月下旬至10月下旬。

防治方法

栽培所用介質需高溫消毒,以便殺死蟲卵。發現蟲害後可採用:
①施用腐熟的有機肥,在危害區地面上噴撒石灰粉、草木灰等。
②藥劑防護:傍晚在近根處撒施6%密達顆粒劑(0.5公斤/畝,即667平方米)、10%多聚乙醛與麩皮的混合物(0.5:2 )。
③ 誘殺:蛞蝓對甜味、腥味等有趨性,用帶這些氣味的物質誘殺,這些物質中可混有一定比例的蝸牛敵等農藥。
④生物防治:蛙類能大量吞食蛞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