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蘭德線

杜蘭德線

杜蘭德線,邊界線,位於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之間,長2640公里。1893年英國人劃下這條分界線,目的是拆散當時的普什圖族。

基本信息

歷史根源

杜蘭德協定簽訂前的阿富汗杜蘭德協定簽訂前的阿富汗
阿巴邊界黑洞,是英國人殖民印度時不經意間遺留下來的。
19世紀中後期,英國人準備以印度為基地發展大英帝國。為防止俄國勢力通過阿富汗向印度滲透,英國戰略家根據興都庫什山區的地理特點,提議建立印度西北“科學邊界”,即將阿印傳統邊界從沿印度河山腳下一線,向上抬高至山上“科學”保護印度安全的地方。而那些山區是普什圖人的家園。
起初,英國人試圖武力推進。1879年,他們大舉入侵阿富汗,並逼迫阿富汗國王接受《甘大馬克條約》,藉此獲得控制阿富汗外交和建立印度“科學邊界”的合法性。但是,這遭到普什圖人的強烈反抗。他們活活燒死英國駐阿富汗全體代表,並展開游擊作戰。面對如此局面,倫敦決定“智取馬蜂窩”,即扶植阿富汗王子拉赫曼上台,與其結盟,以每年提供大量援助,換取後者接受英國對阿富汗的外交指導權。

擬定

英國人擬定的“科學邊界”英國人擬定的“科學邊界”
供養拉赫曼政府十幾年後,1893年,英國人迫使拉赫曼接受《杜蘭德協定》,準備以杜蘭德線線來劃分拉赫曼與英屬印度的勢力範圍。嚴格意義上來說,那時杜蘭德線不是邊界線,而是勢力範圍線。然而,由於當時阿印之間沒有正式劃界,在地圖上顯示時,杜蘭德線就變成阿印邊界線。藉此,那片被英國人譽為“馬蜂窩”的普什圖部落區悄悄地被劃入英屬印度版圖。
《杜蘭德協定》簽訂後,英國人試圖勘界以落實杜蘭德線,但遭到普什圖人的反抗起義。英國人不想放棄已有戰果。拉赫曼去世後,通過拉攏收買方式,英國與每一屆阿富汗國王簽訂友好和約,以安撫後者不對杜蘭德線提出異議,並成立西北邊省,正式將那片普什圖部落區納入英屬印度版圖。一戰以後,當阿富汗政府質疑杜蘭德線的合法性時,英國不惜第三次大規模入侵阿富汗,並逼迫後者接受《1921阿英條約》,藉此希望杜蘭德線成為永久性阿印邊界線。然而,在阿富汗一方,每任阿富汗國王與英國人簽訂和約時,只是答應接受上任阿富汗國王與英國人達成的友好協定,從來沒有公開承認杜蘭德線,而普什圖部落區也一直處於高度自治狀態。至此,隨著英國人不停與阿富汗國王簽約以增強杜蘭德線法律效力之時,阿印邊界地帶便逐漸形成地圖邊界線與實際控制線嚴重錯位的現象。
二戰後,英國需要從印度撤退。這時,如何解決阿巴邊界問題,成為阿富汗、英國、印度國大黨及穆斯林聯盟之間激烈博弈的內容。阿富汗政府主張基於普什圖人的意願解決該問題,但後三者強調杜蘭德線的法律效力,並讓巴基斯坦繼承這一歷史遺產。至此,法律上,杜蘭德線成為阿巴國際邊界,而實際生活中,巴政府不能完成控制,普什圖部落區高度自治。加上阿富汗主張按照普什圖人意願來解決其歸屬問題,無疑,這留下巨大邊界安全隱患。相當於杜蘭德線在普什圖部落區爛了個大窟窿,深不見底,如同黑洞。

現狀

理論上,杜蘭德線已被固定為阿富汗與巴基斯坦的國際邊界,任何國際主權主體都應該遵守,而現實生活中,它沒有勘界落實。這理論與現實的錯位,形同阿巴國際邊界在那裡爛了個大窟窿,國際主權主體被擋在洞外,而杜蘭德線兩側的普什圖部落甚或他們的“朋友”則可以自由穿越,因此成為庇護反政府勢力的天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