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秋娘詩》

《杜秋娘詩》是唐朝詩人杜牧的作品之一。

作者

杜牧

詩詞正文

杜秋娘詩(並序)

杜秋,金陵女也。年十五,為李錡妾。後錡叛滅,籍之入宮,有寵於景陵。穆宗即位,命秋為皇子傅姆。皇子壯,封漳王。鄭注用事,誣丞相欲去己者,指王為根。王被罪廢削,秋因賜歸故鄉。予過金陵,感其窮且老,為之賦詩。

京江水清滑,生女白如脂。其間杜秋者,不勞朱粉施。
老濞即山鑄,後庭千雙眉。秋持玉斝醉,與唱金縷衣。
濞既白首叛,秋亦紅淚滋。吳江落日渡,灞岸綠楊垂。
聯裾見天子,盼眄獨依依。椒壁錦幕,鏡奩蟠蛟螭。
低鬟認新寵,窈裊復融怡。月上白璧門,桂影涼參差。
金階露新重,閒捻紫簫吹。莓苔夾城路,南苑雁初飛。
紅粉羽林杖,獨賜辟邪旗。歸來煮豹胎,饜飫不能飴。
鹹池升日慶,銅雀分香悲。雷音後車遠,事往落花時。
燕禖得皇子,壯發綠緌緌。畫堂授傅姆,天人親捧持。
虎睛珠絡褓,金盤犀鎮帷。長楊射熊羆,武帳啞咿
漸拋竹馬劇,稍出舞雞奇。嶄嶄整冠珮,侍宴坐瑤池。
眉宇儼圖畫,神秀射朝輝。一尺桐偶人,江充知自欺。
王幽茅土削,秋放故鄉歸。觚稜拂斗極,回首尚遲遲。
四朝三十載,似夢復疑非。潼關識舊吏,吏發已如絲。
卻喚吳江渡,舟人那得知。歸來四鄰改,茂苑草菲菲。
清血灑不盡,仰天知問誰。寒衣一匹素,夜借鄰人機。
我昨金陵過,聞之為歔欷。自古皆一貫,變化安能推。
夏姬滅兩國,逃作巫臣姬。西子下姑蘇,一舸逐鴟夷。
織室魏豹俘,作漢太平基。誤置代籍中,兩朝尊母儀。
光武紹高祖,本系生唐兒。珊瑚破高齊,作婢舂黃糜
蕭後去揚州,突厥為閼氏。女子固不定,士林亦難期。
射鉤後呼父,釣翁王者師。無國要孟子,有人毀仲尼。
秦因逐客令,柄歸丞相斯。安知魏齊首,見斷簀中屍。
給喪蹶張輩,廊廟冠峨危。珥貂七葉貴,何妨戎虜支。
蘇武卻生返,鄧通終死飢。主張既難測,翻覆亦其宜。
地盡有何物,天外復何之。指何為而捉,足何為而馳。
耳何為而聽,目何為而窺。已身不自曉,此外何思惟。
因傾一樽酒,題作杜秋詩。愁來獨長詠,聊可以自怡。

作品鑑賞

 
這首長篇五言古詩作於公元833年(唐文宗大和七年)春天,杜牧三十一歲。那時,作者正在宣州(今安徽宣城)宣歙觀察使沈傳師幕中,奉沈之命至揚州公幹,經過鎮江(即序中所說的“金陵”,唐代鎮江為潤州,又叫金陵),見到年老色衰而孤苦無助的杜秋,傾聽其訴說平生,“感其窮且老”,於是寫下了這首詩。作者以深切的同情,敘述了杜秋一生的坎坷不幸,刻畫了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抒發世事滄桑、人生無常的感嘆,並曲折地透露出對當時政治的強烈不滿。

全詩一百一十二句,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從開始到“夜借鄰人機”為第一部分,寫杜秋生平,這一部分以敘事為主,但敘事中又有抒慨。

首先,作者刻畫出了一個美貌的少女形象。在山青水秀的鎮江,有一位好天生麗質,她“施朱則太赤,傅粉則太白”(宋玉語),她就是杜秋。她在美女如雲的鎮海軍節度使李錡(詩中以叛亂被殺的漢吳王劉濞喻指)的後庭中,深受寵愛,她手持玉杯勸酒,李錡欣然陶醉,然後又唱起《金縷衣》:“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她十分美麗風流。作者先從膚色描寫外貌,然後又通過行動來側面表現,虛實相生,互為補充。接著,李錡被殺,杜秋被籍入宮,受到憲宗(李純)的寵愛,出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位雍容華貴,但又略帶一絲憂鬱的皇妃形象。作者採用烘托的手法,用“椒壁”、“金階”、“夾城”、“南苑”、“羽林仗”、“辟邪旗”等皇宮特有的裝飾和物件,來暗示人物的身份。在這新的環境中,她始則“盼眄獨依依”,半是對舊主的依戀,半是對新君的畏懼,還有些羞怯,但在“低鬟認新寵”之後,終於“窈裊復融怡”了,恢復了青春的活潑和當日的丰采。然而,在“月上白璧門,桂影涼參差,金秋露新重”的清秋夜晚,她卻“閒捻紫簫吹”,一個“閒”字,將心中的無聊和愁悶曲曲傳出;“歸來煮豹胎,饜飫不能飴”,不僅表現出宮中貴婦厭食甘肥的一般心理,其中也暗寓著個人身世的不愉快。作者在描寫人物形象時手法富有變化,且十分精微。然而,好景不長,憲宗死後,杜秋卻作了皇子李湊的“傅姆”,這是一次重大變化,出現在讀者眼前的則是一位辛勤的保姆的形象。不過,作者卻並沒有正面描寫保姆照料孩子的具體細節,而是通過寫皇子的外貌(“壯綠緌緌”、“虎睛珠絡褓”)、語言(“武帳弄啞咿”)、遊戲(“漸拋竹馬劇,稍出舞雞奇”)和侍宴(“嶄嶄整冠佩,侍宴坐瑤池”)等情形,來側面表現皇子的成長,保姆在十幾年間的日夜照料、辛苦操勞,自然也默默包含在其中了。這位保姆眼看著自己辛勤撫育長大的皇子,“眉宇儼圖畫,神秀射朝輝”,心中也流露出一絲欣慰。但是,皇子終於被廢棄,最後,杜秋被遣回故鄉,淪落為一個無依無靠、窮困潦倒的孤苦老嫗。這一形象,作者寫得特別細緻:杜秋出宮之時,“回首尚遲遲”,似夢非夢,一片淒楚;她已經老了,面對衰顏,連潼關舊吏和吳江舟人也認不出當年美麗的她;返回鎮江住處,只見一片草萊,滿目淒涼;冬天,她借鄰居的織布機,才織出一疋白絹,為自己做禦寒的衣服。那昔日少女的美麗風流和皇妃的雍容華貴,皆化為烏有,連做保姆也不可得,留下的只是無限悲楚和淒涼。讀至此,讀者不禁要為這一栩栩如生的婦女形象,灑下一掬同情之淚。

值得回味的是,這一形象中決不單單包含著杜秋一人的身世之嘆,還有著十分豐富而深刻的內蘊。作者把杜秋放在從公元807年(元和二年)略前到公元833年(大和七年)這“四朝三十載”的歷史背景上,其中寓有深意。這三十年,正是藩鎮割據、宦官專權之時。杜秋正當妙年,被李錡占有並被籍入宮,就是由於李錡這個藩鎮作威作福和叛亂而直接造成的,從此在思想上給杜秋投下了陰影。她在入宮以後,幾經變故:憲宗和敬宗先後被宦官害死,上台的穆宗和文宗也是被宦官擁護的;而皇子漳王李湊被廢,也是由於宦官王守澄及其賓客鄭注與宰相宋申錫爭權,受到牽連而得罪的。此時,朝廷外有藩鎮之亂,內有宦官之禍,國家經常動盪不安,人命危險,朝不慮夕。杜秋從一個美麗的少女,幾經挫折,淪為一個窮愁的老嫗,正是藩鎮和宦官以及黑暗政治的犧牲品。她是這個時期千千萬萬善良人們的悲劇縮影。透過這個形象,讀者看到了唐朝末期血淋淋的社會現實。作者對杜秋的同情,就是對當時腐敗政治的深刻揭露,對藩鎮和宦官的無情鞭撻,也隱含著作者慷慨悲憤的政治熱情。

從“我昨金陵過”到末尾,是全詩的第二部分,著重抒寫作者由杜秋生平而生髮出來的感嘆,但在抒情中也有敘事。

這一部分,“變化安能推”一句是中心,作者從杜秋生平,從劇烈動盪的政局中,感到變化無定、幻滅無常,於是產生了人生無常的感喟。作者圍繞這一中心,採用推衍的手法,一層一層地將感嘆慢慢擴大、加深。詩中先是由杜秋這個女子,引出了歷史上的一群女子,她們是春秋時陳國的夏姬、越國的西施,漢朝時的薄姬、竇姬、唐姬,北朝時北齊的馮小憐,隋朝的蕭皇后,這些女子雖然身世各各有別,共同的一點卻是都被卷進了血腥的政治鬥爭漩渦之中,身不由主,或升或降,或浮或沉,歷盡磨難。接著,作者由女子而聯想到“士林”中的男子,他們也是一樣。例如周朝的呂望,春秋時的管仲,戰國時的孔子孟子范雎,秦朝的李斯,漢朝的周勃申屠嘉金日磾蘇武鄧通等等,他們在政治舞台上也是冒險犯難,窮通難卜,只能聽天由命,誰也不能事先預知自己的未來。然後,作者於傷感和迷惑之中,像屈原寫《天問》那樣,連珠炮般地提出了一大堆問題:“地盡有何物?天外復何之?指何為而捉?足何為而馳?耳何為而聽?目何為而窺?”從天地到自己的一身,這些是無法解答的問題。“己身不自曉,此外何思惟?”連自己身上的某個部分都不明究竟,身外之事,例如個人一生的榮辱進退,以及人間世道、政治鬥爭等等,自然不能夠考慮得明白。正因為如此,所以才寫了這首《杜秋娘詩》,寄寓著自己的感慨,愁來時獨自長詠,聊以自嘆自慰。在這裡,作者流露出了濃厚的人生無常的思想,這正是當時黑暗政治下人們的心理常態,作者反覆對此抒發感慨,也表示出對唐末黑暗腐敗政治的強烈仇恨。作者在這一部分中,由杜秋一人而推及歷史上的許多人,最後又歸結到自己一身,一方麵點明了作詩的目的,同時也深深地寄託著個人的身世命運之嘆,情感深沉蕩氣,結構也十分圓滿、嚴謹。

乍一看來,前後兩部分似乎有些游離,但其實它們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繫。前一部分是後一部分的形象基礎,後一部分是形象的引申和發揮,沒有後一部分,前一部分的形象就不可能那樣豐滿和內涵深刻,作者的沉痛心情也不會表達得那樣強烈、充分。兩部分相輔相成,不可或缺。這兩部分中,作者在敘事、抒慨時,又作了精心的剪裁,詳略極為恰當。前一部分刻畫杜秋,把筆墨主要是對她的各個不同時期的形象的富有特徵的描寫上,其間幾次重大政治鬥爭的轉折,都只是一筆帶過。例如李錡敗亡,杜秋入京,只說“濞既白首叛,秋亦紅淚滋。吳江落日渡,灞岸綠楊垂”;憲宗死亡,杜秋作保姆,也只說了“銅雀分香悲”、“畫堂授傅姆”幾句;至於漳王遭廢、杜秋被放那樣複雜的情事,作者也只說了四句:“一尺桐偶人,江充知自欺。王幽茅土削,秋放故鄉歸。”這樣顯得筆墨極為節省,是作者有意為之:把作為背景的政治鬥爭交待得比較含蓄,讓讀者自去體味深蘊其中的深意;同時也是在有限的篇幅中騰出更多的筆墨來刻畫杜秋這箇中心人物的形象。通過這樣的精心安排,虛實相生,疏密有致,在細心而集中的刻畫中,杜秋這個形象血肉飽滿、呼之欲出,成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故事人物。後一部分作者抒發感嘆,也是詳略得當。對於歷史人物中的男男女女,作者通過使用典故,點到即止,而蘊含其中的豐富內容,卻讓讀者自己玩而得之。但在末尾寫到自己的感慨時,卻比較詳細,重筆濃墨,極意揮灑,特別是疑問句的排比連用,更體現出作者難於抑遏的哀憤。這些,都體現了作者駕馭長篇的能力和精妙構思的高度藝術技巧。

在遣詞造句方面,精鍊形象。例如“吳江落日渡,灞岸綠楊垂”二句,不僅對仗精切,而且形象鮮明,含義豐富。杜秋乘船離開鎮江時,落日的餘輝照在吳江的渡口上,無限的依依分別之情見於言外;來到長安時,灞岸千萬條柳絲正在春風中低垂蕩漾,帝都的氣派以及通過柳絲而暗喻的杜秋體態的裊娜,也全都如在目前。只有十個字,南北千里的變換,鮮明如畫的景物,主人公的內心世界,都交待得一清二楚,在敘事、抒情長詩中,堪稱洗鍊精緻。其他如“椒壁懸錦幕,鏡奩蟠蛟螭”、“鹹池升日慶,銅雀分香悲”以及“觚稜拂斗極,回首尚遲遲”、“歸來四鄰改,茂苑草菲菲”等等,無不如此。這使得全詩在清麗中顯得骨氣剛勁,表現了杜牧詩獨特的風格。

作者簡介

 
杜牧(803-853)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大和(827-835)年間登進士第,授宏文館校書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後歷任監察御史,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詩以七言絕句著稱,晚唐諸家讓渠獨步。人謂之小杜,和李商隱合稱“小李杜”,以別於李白杜甫。擅長文賦,其《阿房宮賦》為後世傳誦。注重軍事,寫下了不少軍事論文,還曾注釋《孫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為其外甥裴延翰所編,其中詩四卷。又有宋人補編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別集》各一卷。《全唐詩》收杜牧詩八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