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學的生命體驗和文化分析

內容摘要杜甫的詩品是中國歷代詩人在寫作中與自己時代聯繫最緊密的一種詩品。 時代的沉落和他誠實沉毅的詩品發生碰撞,托起了一座雄偉的詩歌高峰。 杜甫詩直面大時代沉落的呻吟和歌唱,無可替代地成為中國人讀起來心弦都要顫動的民族記憶。

主講人
楊義
講座地點
北京市西城區文津街7號
講座時間
200672
講座時長
120 分鐘
講座類別
文學
關鍵字
中國文學詩詞 杜甫
組織單位
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原國家圖書館分館)
主講人簡介
楊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所所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文學評論》主編、《文學年鑑》主編、全國《格薩爾》領導小組組長、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主要著作:《魯迅小說綜論》(陝西人民出版社,1984)、《魯迅小說會心錄》(光明日報出版社,1985)、《中國現代小說史》三卷(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1)、《20世紀中國小說與文化》(台北業強出版社,1992)、《中國曆朝小說與文化》(台北業強出版社,1992)、《京派與海派比較研究》(陝西太白出版社,1994)、《20世紀中國文學圖志》(台北業強出版社,1995)、《中國古典小說史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中國比較文學批評史綱》(台北業強出版社,1998)、《中國敘事學》(台灣南華出版社,1998)、《李杜詩學》(北京出版社,2001)、《京派海派綜論·圖志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重繪中國文學地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楊義文存》1—7卷10冊(人民出版社1997—1998)、以及論文300餘篇,總著作量在八百萬字以上。
內容摘要
杜甫的詩品是中國歷代詩人在寫作中與自己時代聯繫最緊密的一種詩品。他所處的時代是一個躬逢盛世,又開始沒落,並最終沉落的一個大時代。時代的沉落和他誠實沉毅的詩品發生碰撞,托起了一座雄偉的詩歌高峰。因此,討論杜甫,首先要記得他是開元盛世的同齡人。開元盛世給他的詩歌注入了雄偉博大的氣質,使其不至於沉溺於一己的情感和為瑣碎的現實所拖累;同時,杜甫又在44歲的詩歌盛年經歷了天崩地裂的安史之亂,成為歷史大轉折的親歷者和見證人。亂離時世給他的詩歌注入了經歷苦難、懷念蒼生的痛切和深刻,使他的詩歌不至於淪為流連光景、低吟淺唱的淺薄。更為重要的是,杜甫千載難逢地遇上了這兩個反差度極大的時代,這給一個有能力的詩人提供了無比巨大的精神財富,使他的詩歌在世事白雲蒼狗的變幻中捕捉到深厚的歷史經驗、文化智慧和生命體驗。杜甫詩直面大時代沉落的呻吟和歌唱,無可替代地成為中國人讀起來心弦都要顫動的民族記憶。在見證和體驗一個盛極而衰的大時代的沉落中,杜甫給中國詩學貢獻了三個關鍵字,形成了三種詩學傳統:一是史詩思維,即把詩歌描寫伸進動盪不安的歷史發展的潛流和脈絡之中;二是沉鬱頓錯的詩歌格調,即精心錘鍊意象和篇章肌理,孕育著生命的呻吟和情感的熱力;三是性耽佳句的苦吟精神,把詩創作當成生命的一部分,嘔心瀝血地發揮出中國語言語句的詩性能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