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氏孔子鳥

杜氏孔子鳥

杜氏孔子鳥,屬孔子鳥目,孔子鳥科,杜氏孔子鳥是目前所得到的保存最完美的中生代鳥類化石。杜氏孔子鳥的發現使長期以來爭論不休的關於始祖鳥頭骨構造問題得到了解決,即作為世界上迄今所知的最原始的鳥類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chinese)→ 杜氏孔子鳥

其它中文名稱( chinese【other】)→ ?
拉丁文學名( name)→ confuciusornis dui
亞綱(subclass)→ incertae sedis 亞綱目科未定
( order)→ confuciusornithiformes 孔子鳥目
( family)→ confuciusornitnidae 孔子鳥科
屬( genus)→ confuciusornis 孔子鳥
模式種( type species)→ c. sanctus 聖賢孔子鳥
其它種( other species)→ c. chuonzhous 川州孔子鳥
產 地:遼寧省北票張吉營李巴狼溝
時代及層位:晚侏羅世義縣組下部
基本特徵:杜氏孔子鳥是一較聖賢孔子鳥小的雄性個體。聖賢孔子鳥的大型個體較杜氏孔子鳥大約30%,具有清晰的角質喙印痕和明顯的雙弓型頭骨。下頜骨前部比較細,而且杜氏孔子鳥下頜齒骨與聖賢孔子鳥不同,其下頜孔前部擴展。上頜骨較聖賢孔子鳥向前突出,指骨爪沒有聖賢孔子鳥那樣伸長、強壯,前喙中央有一凹刻構造呈“v”字形,同時胸骨兩側有一對短的後側突,跗趾骨相對較聖賢孔子鳥短,以及尾綜股末端膨大。

簡介(brief introduction)

【a】一較聖賢孔子鳥小的雄性個體,具有清晰的角質喙印痕和明顯的雙弓型頭骨。下頜骨前部比較細,而且下頜孔前部擴展。上頜骨較聖賢孔子鳥向前突出,指骨爪沒有聖賢孔子鳥那樣伸長、強壯,胸骨比較拉長,前喙中央有一凹刻構造成“v”字形,同時胸骨兩側有一對短的後側突,跗跖骨較聖賢孔子鳥短,以及尾綜合、骨末端膨大。
杜氏孔子鳥是目前所得到的保存最完美的中生代鳥類化石。杜氏孔子鳥的發現使長期以來爭論不休的關於始祖鳥頭骨構造問題得到了解決,即作為世界上迄今所知的最原始的鳥類,始祖鳥和孔子鳥的頭骨上都應該有眶後骨和鱗骨這兩塊從爬行動物祖先那裡遺留下來的原始構造,這樣的構造與後期的鳥類、尤其是現代的鳥類有極大的差異。此外,杜氏孔子鳥的雙弓型頭骨證明鳥類起源於爬行動物大家族中最早出現雙弓型頭骨的類型--初龍類,而不是恐龍類

學名由來

1997年,中科院侯連海教授以該化石的捐贈者杜文雅先生的姓氏將該鳥類命名為“杜氏孔子鳥”。

相關研究

侯連海與周忠和博士及國際著名鳥類學家以杜氏孔子鳥化石為研究材料,合著一篇題為《原始孔子鳥的一新種及其雙弓式頭骨》的論文,並於1999年6月17日發表在英國出版的國際權威刊物《自然》上。該鳥類化石被描述為孔子鳥的第四個種,和聖賢孔子鳥的區別在於手的比例,顱骨的外形和構造以及胸骨和胸骨肋的構造上。

研究成果

第一,解開了長期爭論不休的始祖鳥頭骨構造之謎,證明了始祖鳥有眶後骨和鱗骨,它與後期鳥類、現生鳥類有極大差異;
第二,杜氏孔子鳥的雙弓形頭骨是鳥類起源於初龍類的最新證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