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墓

李鴻章墓

李鴻章墓地位於合肥城東十五里的大興集。於1903年初春,李鴻章[晚清名臣]的靈柩[漢語詞語]被運回合肥,葬於東郊大興集。原占地面積1萬餘平方米,共建有大大小小房屋99間。1958年,當地人民興辦鋼鐵廠,李鴻章的遺骸被從墓地掘出。墓地現存享堂的幾間房子,面積大約900平方米,因為做了鋼廠的倉庫才得以保存下來。

基本信息

修建歷程

李鴻章墓李鴻章墓
李鴻章的墓地在安徽合肥東鄉夏小影,也就是現在的合肥大興集。這個墓整整修了十六個月。據傳,其墓地的墓道用從英國進口的耐火磚砌成。1903年初春,李鴻章的靈柩被運回合肥,葬於東郊大興集。

李鴻章享堂原占地面積1萬餘平方米,共建有大大小小房屋99間。取久久之意,碑額中間刻有“清故文華殿大學士直隸總督太傅一等侯李文忠公神道碑”24個字。

合肥大興集不是李鴻章出生的地方,也不是他家祖墳所在地。李鴻章將自己的墓地選在這裡,是因為他平生崇仰包拯。

1882年他還解囊白銀二千八百兩建包拯祠,且自撰碑記。當時包拯葬地就是在大興集,所以李鴻章墓址就在離包拯墓約300米的小夏郢村。由此,本地民眾通稱李鴻章墓、包拯墓以及貼近的明朝開國功臣蔡國公張德勝墓(20世紀年代初,修築鐵路被毀)為“一里三公”。而李鴻章的墓因興修年代未久,又官位最高,規模更為宏大。

破壞過程

李鴻章墓李鴻章墓

1958年,當地人民為了迎接“一天等於二十年”的到來,興辦鋼鐵廠,李鴻章的遺骸被從墓地掘出。“賣國賊”李鴻章的墳墓,很多人對他早已窺覷已久,接到上級指示後,當地高級生產合作社抽調了32個生產隊的隊長對李鴻章墓進行發掘。墓室非常堅固,一鐵錘砸下去,沒有絲毫反應。人們想用炸藥將墓室炸開,但是炸藥對墓室也不起作用。最後,有人想出了一個辦法,從幾十米以外的地方,挖了一條地道,從下面鑽進了墓室,才把棺材給拖了出來。

墓室里並排著兩口棺材,分別是李鴻章和夫人趙小蓮的。趙夫人的遺體依然保存完好,她身著華貴的衣服,就像睡著了一樣。棺材里的那條慈禧太后特賜陪葬的陀羅經被還是好好的,被人拿回去洗洗後蓋了。趙夫人棺柩旁的一個小箱子裡還有一個精緻的木盒子。打開木盒,裡面放著兩塊金燦燦的“金磚”,有人用秤稱了一下,近30斤重。大家都認為這兩塊“金磚”一定是金子做成的,但經過銀行鑑定,卻發現是銅製成的。

李鴻章屍體因為層層棉絮包紮,保存尚屬完好,他所枕的金元寶下還有一本冊子,是他親筆所寫的自傳。這是不是美國人1913年發表的那本《李鴻章回憶錄》就不得而知了。李鴻章的身旁放著一副眼鏡、一塊懷表、一個拐杖,身下墊著七枚金幣,按照北斗七星的形狀擺放著。陪葬品中有一把寶劍,最後被省劇團借去充當道具。

當時挖墓的人如今回憶說:“李鴻章穿著黃馬褂的遺體保存完好。狂熱的人們用繩子拴著遺體,掛在拖拉機後面遊街,直到屍骨散盡。”

李鴻章墓被挖以後,上面幾乎成了一片廢墟,只有享堂的幾間房子,面積大約900平方米,因為做了鋼廠的倉庫才得以保存下來。

墓主介紹

李鴻章李鴻章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本名章銅,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諡文忠。作為淮軍、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領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曾經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等。著有《李文忠公全集》。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與俾斯麥、格蘭特並稱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

鹹豐年間,李鴻章通過鎮壓太平軍進入了軍中,隨後因清政府江南兵力的薄弱而受命組建淮軍,以曾國藩的湘軍為骨幹,淮軍通過鎮壓太平天國、捻軍等農民起義勢力,軍事力量不斷擴大,在湘軍解散後,淮軍仍舊是江南最精銳的部隊。這支地處江南的武裝力量成為李鴻章擁有清政府話語權的根本。

同治年間,李鴻章與左宗棠等人試圖在封建帝制下進行資本主義改革,發起了近代中國資本力量的啟蒙,建立清政府國有企業,改變晚清朝廷關於近代科學、軍事和經濟的態度。洋務運動期間,以李鴻章為主的清政府外交部門一度在列強國家面前獲得主權。

光緒年間,李鴻章開始組建清政府的海軍力量,北洋水師的成立代表洋務運動的巔峰,然而終因政治制度的腐朽,後勤補給極為落後的北洋水師在甲午海戰中全軍覆滅,同時也標誌著李鴻章奮鬥半生的改革以失敗告終。

晚年,李鴻章擔任兩廣總督期間,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李被晚清逃亡政府逼迫,前往北京。重病纏身的李鴻章在簽訂辛丑條約後身心俱喪,病逝於北京,諡號文忠。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