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答蘇武書

李陵《答蘇武書》的真偽討論起於劉知己。《史通·雜說》:“李陵集有《與蘇武書》,詞采壯麗,音句流靡,觀其文體,不類西漢人,殆後來所為,假稱陵作也。”⑴繼而蘇軾《答劉沔都曹書》指出:“及陵與蘇武書,辭句儇淺,正齊梁間小兒所擬作。”⑵其後不少人如梅鼎祚、浦起龍等都附會這一說法,不同的只是在偽作的時間上各有意見而已,其中以浦起龍推測的時間跨度最長,認為其出於漢末至晉初的某一個時刻。綜觀各家看法,視《答蘇武書》為偽作大致有三點理由:⒈文體不類。以劉知己、蘇軾的詞采音句觀為代表,其後儲欣作了“神氣骨力”的補充;⒉明顯抄襲《漢書》和《報任安書》。因為《答蘇武書》用語與《報任安書》近似,而相當多的人認為《報任安書》後出,所以李文為偽作。⒊《漢書》沒有收錄。持這一觀點的人並無特別的理由,只是認為如果出自李陵之手則班固必定錄入本傳。

原文

子卿足下:勤宣令德,策名清時,榮問休暢,幸甚幸甚!遠託異國,昔人所悲,望風懷

想,能不依依!昔者不遺,遠辱還答,慰誨勤勤,有逾骨肉。陵雖不敏,能不慨然!

自從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窮困,獨坐愁苦,終日無睹,但見異類。韋鞲毳幙,以御風

雨。膻肉酪漿,以充饑渴。舉目言笑,誰與為歡?胡地玄冰,邊土慘裂,但聞悲風蕭條之聲

。涼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邊聲四起

。晨坐聽之,不覺淚下。嗟乎子卿!陵獨何心,能不悲哉!

與子別後,益復無聊。上念老母,臨年被戮;妻子無辜,並為鯨鯢。

身負國恩,為世所悲。子歸受榮,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禮義之鄉,而入無知之俗,違

棄君親之恩,長為蠻夷之域,傷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

蒙明察,孤負陵心,區區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難刺心以自明,刎頸以見志,顧

國家於我已矣。殺身無益,適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輒復苟活。左右之人,見陵如此,以

為不入耳之歡,來相勸勉。異方之樂,秖令人悲,增忉怛耳。

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貴相知心。前書倉卒,未盡所懷,故復略而言之:昔先帝授陵

步卒五千,出征絕域,五將失道,陵獨遇戰。而裹萬里之糧,帥徒步之師,出天漢之外,入

強胡之域。以五千之眾,對十萬之軍,策疲乏之兵,當新羈之馬。然猶斬將搴旗,追奔逐北

,滅跡掃塵,斬其梟帥。使三軍之士,視死如歸。陵也不才,希當大任,意謂此時,功難堪

矣。

匈奴既敗,舉國興師,更練精兵,強逾十萬。單于臨陣,親自合圍。客主之形,既不相

如步馬之勢,又甚懸絕。疲兵再戰,一以當千,然猶扶乘創痛,決命爭首,死傷積野,余不

滿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創病皆起,舉刃指虜,胡馬奔走;兵盡矢窮,

人無尺鐵,猶復徒首奮呼,爭為先登。當此時也,天地為陵震怒,戰士為陵飲血。單于謂陵

不可復得,便欲引還。而賊臣教之,遂便復戰。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萬眾,困於平城,當此之時,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然猶七日不食,僅

乃得免。況當陵者,豈易為力哉?而執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視

陵,豈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寧有背君親,捐妻子,而反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為

也,故欲如前書之言,報恩於國主耳。誠以虛死不如立節,滅名不如報德也。昔范蠡不殉會

稽之恥,曹沬不死三敗之辱,卒復勾踐之讎,報魯國之羞。區區之心,切慕此耳。何圖志未

立而怨已成,計未從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足下又云:‘漢與功臣不薄。’子為漢臣,安得不云爾乎?昔蕭樊囚縶,韓彭菹醢,晁

錯受戮,周魏見辜,其餘佐命立功之士,賈誼亞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將相之具,而受

小人之讒,並受禍敗之辱,卒使懷才受謗,能不得展。彼二子之遐舉,誰不為之痛心哉!陵

先將軍,功略蓋天地,義勇冠三軍,徒失貴臣之意,剄身絕域之表。此功臣義士所以負戟而

長嘆者也!何謂不薄哉?

且足下昔以腳踏車之使,適萬乘之虜,遭時不遇,至於伏劍不顧,流離辛苦,幾死朔北之

野。丁年奉使,皓首而歸。老母終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聞,古今所未有也。蠻貊之人

,尚猶嘉子之節,況為天下之主乎?陵謂足下,當享茅土之薦,受千乘之賞。聞子之歸,賜

不過二百萬,位不過典屬國,無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盡為萬戶侯,親戚

貪佞之類,悉為廊廟宰。子尚如此,陵復何望哉?

且漢厚誅陵以不死,薄賞子以守節,欲使遠聽之臣,望風馳命,此實難矣。所以每顧而

不悔者也。陵雖孤恩,漢亦負德。昔人有言:‘雖忠不烈,視死如歸。’陵誠能安,言陵忠

誠能安於死事。而主豈復能眷眷乎?男兒生以不成名,死則葬蠻夷中,誰復能屈身稽顙,還

向北闕,使刀筆之吏,弄其文墨邪?願足下勿復望陵!

嗟乎!子卿!夫復何言!相去萬里,人絕路殊。生為別世之人,死為異域之鬼,長與足

下生死辭矣!幸謝故人,勉事聖君。足下胤子無恙,勿以為念,努力自愛!時因北風,復惠

德音!李陵頓首。

注釋

〔1〕子卿:蘇武字。足下:古代用以稱上級或同輩的敬詞,周、秦時多以之稱君主,後世則多用於同輩之間。〔2〕令德:美德。令,美。〔3〕策名:臣子的姓名書寫在國君的簡策上。這裡指做官。《左傳·僖公二十三年》:“策名委質。”清時:政治清明的時世。此處指昭帝在位之際。〔4〕榮問:好名聲。問通“聞”。休暢:吉祥順利。休:美。暢:通。〔5〕幸甚:這裡表示為對方的處境順利而高興。〔6〕異國:此指匈奴。〔7〕風:此處指懷念對象的風采。〔8〕依依:戀戀不捨之狀。〔9〕辱:承蒙,書信中常用的謙詞。〔10〕敏:聰慧。〔11〕然:此處作動詞“慨”的詞尾。〔12〕異類:古代對少數民族的貶稱。此處指匈奴。〔13〕韋韝(gōu溝):皮革制的長袖套,用以束衣袖,以便射箭或其他操作。毳(cuì脆)幕:毛氈製成的帳篷。〔14〕膻(shān山)肉:帶有腥臭氣味的羊肉。酪(lào澇)漿:牲畜的乳漿。〔15〕玄冰:黑色的冰。形容冰結得厚實,極言天氣寒冷。〔16〕胡笳:古代我國北方民族的管樂,其音悲涼。此處指胡笳吹奏的音樂。〔17〕嗟(juē撅)乎:嘆詞。〔18〕獨:反詰副詞,有難道的意思。〔19〕臨年:達到一定的年齡。此處指已至暮年。〔20〕鯨鯢(qíngní情泥):鯨魚雄曰鯨,雌曰鯢。原指兇惡之人,《左傳·宣公十二年》:“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鯨鯢而封之,以為大戮。”此處借指被牽連誅戮的人。〔21〕先君:對自己已故父親的尊稱,此處指李當戶。當戶早亡,李陵為其遺腹子。嗣:後代,子孫。〔22〕戎(róng榮)狄:古代對少數民族的貶稱,與前面“蠻夷”均指匈奴。〔23〕蒙:受到。明察:指切實公正的了解。〔24〕孤負:虧負。後世多寫作“辜負”。區區:小,少。此處作誠懇解。〔25〕刺心:自刺心臟,意指自殺。〔26〕已矣:表絕望之辭。〔27〕攘(ráng瓤)臂:捋起袖口,露出手臂,是準備勞作或搏鬥的動作。《孟子·盡心下》載,晉勇士馮婦能殺猛虎,後來要做善人,便發誓不再打虎。可是,一次遇上眾人制服不了老虎的險情,馮婦雖然明知會因違背做善人的諾言(不打虎)而受恥笑,仍然“攮臂下車”去打虎。文中暗用馮婦之典為己開脫。〔28〕忉怛(dāodá刀達):悲痛。〔29〕先帝:已故的皇帝,指漢武帝。〔30〕絕域:極遠的地域。此處指匈奴居住地區。〔31〕五將:五員將領,姓名不詳。《漢書》未載五將失道事,惟《文選》李善注載:“《集》表云:‘臣以天漢二年到塞外,尋被詔書,責臣不進。臣輒引師前。到浚稽山,五將失道。’”〔32〕天漢:武帝年號。文中指漢朝控制的區域。〔33〕當:擋。這裡指抵禦。〔34〕搴(qiān牽):拔取。〔35〕奔:逃跑的。〔36〕滅跡掃塵:喻肅清殘敵。〔37〕梟(xiāo消)帥:驍勇的將帥。〔38〕希:少,與“稀”通。〔39〕難堪:難以相比。堪,勝(shēng升)。〔40〕練:同“揀”,挑選。〔41〕單(chàn纏)於:匈奴君長的稱號。〔42〕相如:相比。如,及,比。〔43〕懸絕:相差極遠。〔44〕扶:支持,支撐。乘:凌駕,此處有不顧的意思。《漢書·李陵傳》:“士卒中矢傷,三創者載輦,兩創者將車,一創者持兵戰。”〔45〕決命爭首:效命爭先。〔46〕干戈:此處指兵器。〔47〕徒首:光著頭,意指不穿防護的甲衣。〔48〕飲血:猶言飲泣。形容極度悲憤。《文選》李善註:“血即淚也。”〔49〕引還:退兵返回。引,後退。〔50〕賊臣:指叛投匈奴的軍候管敢。〔51〕“昔高皇帝”二句:是說從前(漢高祖七年,前200)高皇帝(即高祖劉邦)親率大軍三十萬駐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東),準備伐匈奴,被冒頓單于帶領四十萬騎兵圍困七日之久。〔52〕當:如,像。〔53〕為力:用力,用兵。〔54〕執事者:掌權者,此指漢朝廷大臣。〔55〕苟:但,只。〔56〕寧(nìng佞):難道,反詰副詞。此句與上句連用反詰,調換反詰詞以免重複。妻子:妻子、兒女。〔57〕“故欲”二句:據2《文選》李善注載:“李陵前與蘇子卿書云:‘陵前為子卿死之計,所以然者,冀其驅醜虜,翻然南馳,故且屈以求伸。若將不死,功成事立,則將上報厚恩,下顯祖考之明也。’”〔58〕滅名:使名聲泯滅。這裡“滅名”與“虛死”對應,是取身無謂而死、名也隨之俱滅之意。〔59〕昔范蠡(lǐ李)不殉會(kuài快)稽之恥:魯哀公元年(前494)越王勾踐兵敗,率五千人被圍在會稽山,向吳王夫差求和,范蠡作為人質前往吳國,並未因求和之恥自殺殉國。范蠡,字少伯,春秋楚國宛(今河南省南陽縣)人,是輔助勾踐振興越國、興師滅吳重要謀士。後至齊,改名鴟夷子皮。晚經商,稱陶朱公。〔60〕曹沬(mèi妹)不死三敗之辱:曹沬曾與齊國作戰,三戰三敗,並不因屢次受辱而自殺身死。曹沬,春秋魯國人,以勇力事魯莊公。莊公十三年(前681),齊桓公伐魯,莊公請和,會盟於柯(今山東省東阿縣西南),沬以匕首劫持桓公,迫使他全部歸還戰爭中侵占的魯國土地。〔61〕卒復勾踐之仇:指勾踐滅吳,夫差自殺。〔62〕報魯國之羞:此句指柯盟追回齊國侵地。〔63〕椎(chuǐ垂)心、泣血:形容極度悲傷。椎,用椎打擊。泣血,悲痛無聲的哭。〔64〕蕭:蕭何(?—前193),沛(今江蘇省沛縣)人,輔助劉邦建立基業,論功第一,封酇侯。他曾因為請求上林苑(專供皇族畋獵的場所)向老百姓開放而遭囚禁。樊:樊噲(?—前189),沛人。從劉邦起兵,屢建功勳,封舞陽侯。曾因被人誣告與呂后家族結黨而被囚拘。〔65〕韓:韓信(?—前196),淮陰(今江蘇省淮陰市)人,初隨項羽,後歸劉邦,拜大將,屢建奇功,封楚王,後貶為淮陰侯。他因要回響陳狶起兵造反,被呂氏斬首。彭:彭越(?—前196),昌邑(今山東省金鄉縣西北)人,秦末聚眾起兵,後歸劉邦,多建軍功,封梁王。他因造反被囚,高祖予以赦免,遷至蜀道,但呂氏仍將他處死,並夷三族。葅醢(zūhǎi租海):剁成肉醬,是古代一種殘酷的死刑。〔66〕晁錯(前200—154):潁川(今河南省中部及南部地,治所在禹縣)人。景帝時,他建議削各諸侯國封地。後吳楚等七國諸侯反,有人認為是削地所致,晁錯因而被殺。〔67〕周:周勃(?—前169),沛人,從劉邦起事,以軍功為將軍,拜絳侯。呂氏死,勃與陳平共誅諸呂,立文帝。周勃曾被誣告欲造反而下獄。魏:魏其侯竇嬰(?—前131),字王孫,觀津(今河北省衡水縣東)人,竇太后侄。景帝時,平定吳楚七國之亂有功,封魏其侯。與灌夫為至交。武帝時,灌夫因與丞相田蚡結仇下獄,嬰力圖相救,受牽連而被誅。見:受。辜:罪。〔68〕佐命:輔助帝王治理國事。〔69〕賈誼(前201—前169):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東)人,自幼博學,文帝召為博士,遷太中大夫。積極參與政事,並勇於針砭時弊。亞夫:即周亞失夫(?—前143),周勃之子,封條侯,曾屯軍細柳(今陝西省鹹陽市西南),以軍令嚴整聞名。景帝時,任太尉,率師平定七國叛亂。〔70〕小人:包括排擠賈誼的絳侯周勃,而前文有“周魏見辜”句,謹錄備考。〔71〕“並受”句:指賈誼被在朝權貴(周勃、灌嬰、張相如、馮敬等)排斥,流放長沙;周亞夫因其子私購御物下獄,被誣謀反,絕食而死。〔72〕二子:指賈誼、周亞夫。《文選》李善注則云:“二子,謂范蠡、曹沬也。言諸侯才能者被囚戮,不如二子之能雪恥報功也。”亦可備一說。遐舉:原指遠行,此處兼指功業。〔73〕陵先將軍:指李廣。〔74〕冠(guàn貫):在……之中居第一位。作動詞用。〔75〕貴臣:指衛青。衛青為大將軍伐匈奴,李廣為前將軍,被遣出東道,因東道遠而難行,迷惑失路,被衛青追逼問罪,含憤自殺。〔76〕戟(jǐ己):古兵器,合戈矛為一體,可以直刺、橫擊。〔77〕萬乘(shèng勝):一萬輛車。古代以萬乘稱君主。文中武力強盛的大國。虜:古代對少數民族的貶稱。此指匈奴。〔78〕伏劍:以劍自殺。此句是說,蘇武在衛律逼降時,引佩刀自刺的事。〔79〕朔北:北方。這裡指匈奴境。〔80〕丁年:成丁的年齡,即成年。這裡強調蘇武出使時正處壯年。〔81〕皓(hào號)首:年老白頭。皓,光亮、潔白。〔82〕終堂:死在家裡。終:死。〔83〕去帷:改嫁。去,離開。〔84〕蠻貊(mò末):泛指少數民族。這裡指匈奴。貊,古代對居於東北地區民族的稱呼。〔85〕茅土之薦:指賜土地、封諸侯。古代帝王社祭之壇共有五色土,分封諸侯則按封地方向取壇上一色土,以茅包之,稱茅土,給所封諸侯在國內立社壇。〔86〕千乘之賞:也指封諸侯之位。古代諸侯稱千乘之國。〔87〕典屬國:官名。掌管民族交往事務,位在三公之下,屬官有九譯令。秩中二千石,即每月受俸一百八十斛。〔88〕加:施。這裡有獎賞之意。〔89〕萬戶侯:食邑萬戶之侯。文中指受重賞、居高位者。〔90〕廊廟:殿四周的廊和太廟,是帝王與大臣議論政事的地方,因此稱朝廷為廊廟。“廊廟宰”,即指朝廷中掌權的人。〔91〕厚誅:嚴重的懲罰。〔92〕孤恩:辜負恩情。恩,此指上對下的好處。下句“負德”之“德”偏指下對上的功績。〔93〕安:安於死,即視死如歸之意。〔94〕稽顙(sǎng嗓):叩首,以額觸地。顙,額。〔95〕北闕:原指宮殿北面的門樓,後借指帝王宮禁或朝廷。〔96〕刀筆之吏:主辦文案的官吏,他們往往通過文辭左右案情的輕重。〔97〕夫(fú扶):發語詞,無義。〔98〕幸:希望。故人:老朋友。此處指任立政、霍光、上官桀等人。〔99〕聖君:指漢昭帝劉弗陵。〔100〕胤(yìn印)子:兒子。蘇武曾娶匈奴女為妻,生子名通國,蘇武歸時仍留匈奴,宣帝時才回到漢朝。〔101〕頓首:叩頭,書信結尾常用作謙辭。

譯文

子卿

你努力發揚美德,在政治清明的時候建立功名,美好的名聲傳遍四方,真是太好了,太好了。我遠遠地寄身外國,這是古人感到悲哀的事。我常遠望故人,能不叫人依戀!從前蒙你不棄,從遠方給我回信,盡力安慰我、教誨我,比對待骨肉親人還要好 ,我李陵雖說無才,難道能不感慨!

自從投降匈奴,直到今天,身處窮困之中,獨自坐著,憂愁痛苦,一天到晚沒有什麼好看的,只見到外族的人,穿著皮製臂套、住著氈帳來抵禦風雨,吃著帶臊味的肉、喝著乳漿,來充飢解渴,抬眼想說說笑笑,誰能和我共同歡樂?邊地冰層發黑,土地凍裂得十分厲害,只聽見使人悲哀的北風發出蕭條得聲響。寒秋九月,塞外草枯,夜裡睡不著覺,側耳遠聽,胡笳相互響著,牧馬悲叫,長吟悲嘯,野獸成群,邊地各種聲音四處響起,早晨坐著聽到這些聲音,不知不覺眼淚都流出來了。唉呀子卿!我李陵的心難道與眾不同,能夠不傷心嗎?

我和你分別以後,更加覺得無聊,想到上有我的母親,到了老年被誅,妻子兒女沒有罪過,也都被當作壞人殺了;我自己辜負了國家的恩惠,為世上的人所哀憐。你回國得到榮耀,我留在匈奴遭到恥辱,這是命呀,叫人怎么辦啊!我生於奉行禮義的國家,來到愚味無知的地方,背棄 了君王、父母的恩情,長期生活在蠻夷國內,真叫人傷心啊!使先父的兒子,變成戎狄一族的人,這也是我自己傷心的事!我功大罪小,不能得到漢朝君主的正確理解,辜負了我李陵一片誠摯的心意,每當想到這些,便忽然忘記了自己還活著。我不難剖出心來表明自己的純潔,割掉腦袋來表明我的心志,但國家已對我斷了恩情,我殺身也沒有益處,恰恰只足以增添恥辱。所以常常因忍辱而挽臂憤慨,但又苟且活著。身邊的人,見我這樣,就用不能入耳的歡樂曲調來勸慰、勉勵我。異地的樂曲,只能叫人聽了傷心,增加憂傷罷了。

唉呀子卿!人們相互了解,可貴的是彼此知心。上次信寫得倉猝,未能把我心中的話說盡,所以現在再簡略地談一談。以前先帝撥給我步兵五千,出征遠國,五位將軍因故誤了會合的時間,我獨自遭遇敵軍和他們作戰。我帶了行軍萬里的軍糧,率領徒步前進的軍隊,出徵到漢朝以外的地方,進入強大的匈奴的領地。靠著五千士兵,對抗十萬敵軍,指揮疲乏的兵士,抵擋著剛上籠頭的戰騎,可是還斬將奪旗,追逐逃亡的敗兵,就像掃除塵土一樣把他們消滅得無影無蹤,殺了他們勇猛的主帥。我們全軍戰士都視死如歸。我李陵不才,很少擔當重大的任務,以為這時自己的功勞不可比擬。

匈奴打了敗仗以後,舉國動員,另外挑選精兵,強大的部隊人數超過十萬,單于親自臨陣督戰,指揮部隊包圍我軍。敵我雙方,力量已經不能相比,我們步兵和匈奴騎兵的勢力,又相差極大。我們疲勞的士兵再次作戰,一個當一千人用,仍然是互相攙扶著,或者用戰車裝著受重傷的戰士,爭先恐後地拚命戰鬥。戰死的、受傷的積滿原野,剩下的不滿百人,而且都是身染疾病,連兵器都扛不動。可是我振臂一呼,受傷的、有病的都振作起來了,揮刀向敵人砍去,使匈奴騎兵奔亡逃跑。我們的士兵武器和箭都沒有了,人們手無尺鐵,連頭盔都掉了還奮力呼叫,爭著衝到前面去。在這個時候,天地為我震怒,戰士為我吞下血淚。單于認為不能俘虜我,便想收兵回去,可是賊臣卻把我軍的底細告訴了他,他便又來攻擊,所以我不免作了俘虜。

從前高皇帝率領三十萬士兵,被匈奴圍困在乎城,那時,漢軍猛將如雲,謀臣如雨,可是還七天無法進餐,最後才幸免於難,何況我處於這樣的境遇中,哪能輕易地脫難呢?然而漢朝辦事酌人卻議論紛紛,隨隨便便地責怪我沒有死掉。我沒有死,是有罪的,但子卿看我李陵,難道是一個苟且偷生的人和一個怕死鬼嗎?哪有背棄君主父母、拋棄妻子兒女,卻反認為這是對自己有利的事呢?我沒有死掉,是準備有所作為的。本來打算像我在上次信中說的那樣,是想尋找機會,報答君主的恩德呀。我確實認為白白死掉不如建立節操,毀滅聲名不如用行動報答恩德。從前范蠡沒有為在會稽蒙受亡國的恥辱而死去,曹沫不因為蒙受三次打敗仗的恥辱而死去,最後他們終於分別替勾踐報了仇,替魯國雪了恥。我心中深切仰慕的正是這些舉動。哪裡料到壯志未立,可怨恨已經產生了,計畫未能實現,可骨肉親屬卻已被殺了,這便是我為什麼仰望蒼天用手擊心而流血流淚的原因。

足下又說:「漢朝對待功臣的恩情不薄。」你是漢朝的臣子,怎么能不這樣說呢?從前蕭何、樊噲被拘禁,韓信、彭越被剁成肉醬,晁錯被腰斬東市,周勃、魏其侯被定罪。其他輔佐的臣子、立功的人士,如賈誼、周亞夫一類人,都真正是天下聞名的人才,他們具有為將為相的本領,卻受到小人的讒害,同樣遭到災禍、受到侮辱。終於使他們懷抱才能,被人誹謗,有本領而不能施展,他們兩位的死去,誰不為他們感到痛心呢!我的祖父將軍李廣,功勞謀略勝過天地間的一切人,忠義勇敢在三軍中數第一,只是不合貴臣的意,就自刎在遠國以外,這是珈臣義土們扛著戟長聲嘆息的事啊。怎么能說漢朝廷對待功臣的恩情不薄呢!

況且從前你以一個輕車簡從的使節身份,出使到擁有兵車萬乘的匈奴,碰上一個不好的機會,以至於你伏劍自刎也不顧惜,展轉流離,茹苦含辛,差一點死在北方的荒原上。壯年時奉命出使匈奴,頭髮白了才回到漢地,年老的母親死了,年輕的妻子改了嫁,這是天下很少聽說、而現在沒有的事。那些蠻貊民族的人,尚且還讚美你的節操,何況做為統治天下的君主呢?我以為你該享受分封土地的待遇,得到封侯的獎賞。但聽說你回國後,賜給你的錢不過二百萬,官位不過是典屬國,沒有用一尺封地來報答你的勞苦。可是那些妨害他人建立功業、施展才能的臣子都被封為萬戶侯,皇親國戚以及那一班貪婪諂媚的人都在朝廷擔任高官。你的待遇尚且是這樣,我還有什麼指望呢!

漢朝對我沒有死去給予沉重的處罰,對你的守節給予很少的獎賞,想使在遠方聽到這些訊息的臣子,見到這種勢頭而來歸順漢朝,這實在是難啊!所以我每當想到這些,便不後悔了。我雖然辜負了漢朝的恩情,漢朝對我也喪失了恩德。前人有這樣的話:「雖然忠心不是很強烈,卻把死去看得像回家一樣。」我果真能安然就義,可是君主又哪能懷念我呢?男子漢活著不能成名,死了就埋葬在蠻夷之鄉。誰又能彎腰叩頭,回來面對著宮殿北面的門樓,讓那些辦理文書的官吏搬弄筆墨呢?希望你不要再盼望我回漢朝了。

唉呀子卿!還有什麼好說的呢?我們相離萬里,人已經隔絕了,路也不通了,我活著成為另一世界的人,死了成為他方的鬼,永遠和你生離死別了啊。希望你告訴我往日的朋友們,努力為聖明的君王服務。你的兒子很好,不要掛念,你要珍愛自己。當北風吹動時,望你再給我寫信來。李陵叩頭。

作品賞析

信中戰鬥場面寫得極有聲色,是要說明,當時因為雙方兵力懸殊,己方將帥的不顧大局,以及後來武帝處置失當(誅殺李陵全家),所以,他的投降完全是出於不得已,進而使讀者產生同情;此外,屢用強烈對比,如身處異域而懷念故土,以寡兵深入眾敵而浴血奮戰,蘇武持節榮歸而他居人籬下,由此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效果。

這篇文章,學者多認為系後人偽作。但《文選》中收入,當系選自《李陵集》中,所以該文的寫作時間最遲不應晚於漢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