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蘇平[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李甦平]

李蘇平[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李甦平]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蘇平(李甦平),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其研究方向為“東亞比較哲學”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李蘇平 李蘇平

李蘇平(李甦平),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其研究方向為“東亞比較哲學”。

主要學術觀點

(一)自80年代以來,在中國哲學研究基礎上,開始進行中日傳統文化的比較研究,至90年代,由中日傳統文化拓展至中國、日本、韓國的傳統文化比較研究。在東亞(中日韓)比較哲學研究中,我的基本觀點為中國傳統文化、日本傳統文化、韓國傳統文化有各自不同的內涵和特點,是多元的,而不能視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移植和外延。

(二)通過對東亞比較哲學的研究,和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立文先生一起提出“東亞意識”概念。“東亞意識”是指以中國、日本、韓國為主的東亞地區內在性的以儒學為核心的一種意識。“東亞意識”包含著主體意識、反省意識、經世意識、多元意識等。

(三)在對中日韓傳統文化的研究中,提出了與學術界流行觀點不同的新觀點。如:1、“舜水學”。這是對中國明末清初學者、後又客死於日本的朱舜水學問觀的稱謂。通過對朱舜水實踐哲學的研究,首次提出“舜水學”這一概念”。2、“石門心性學”。這是對日本“石門心學”概念的修正。日本學術界將以石田梅岩為首的心學派稱為“石門心學”。通過對石田梅岩哲學的研究,認為他既講“心”,也講“性”,“心性”並重,而梅岩後學也是既講“心”,又講“性”,“心性”並講。為此,提出了“石門心性學”這一界說。3、“霞谷學”。這是對韓國陽明學代表者鄭霞谷學術思想的統稱。韓國學術界只講鄭霞谷是韓國陽明學的一個重要發展階段,對他的陽明學思想進行肢解性研究。我則提出了“生氣”、“生理”、“生道”具有韓國陽明學特色的基本範疇,構成了完整的“霞谷學”。

著作

1、《轉機與革新——論中國畸儒朱之瑜》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

2、《中國傳統思維向現代思維的轉型》職工教育出版社1989年

3、《聖人與武士——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比較》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2年

4、《朱舜水》台灣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

5、《朱熹評傳》廣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

6、《中國、日本、朝鮮實學比較》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

7、《石田梅岩》台灣東大圖書公司1998年

8、《韓非》台灣東大圖書公司1998年

9、《朱之瑜譯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10、《中外儒學比較》(主編)人民出版社1998年

11、《東方著名哲學家評傳》(韓國卷)(主編)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

12、《和魂新思——日本哲學與21世紀》(合著)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1年

13、《儒家思想與現代社會》(主編)瀋陽出版社 2001年8月出版

14、《東亞與和合—儒釋道的一種詮釋》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2005年6月

15、《文明對話叢書》(主編)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6年8月出版

譯著

《日本人視野中的中國學》(日文)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論文

1、《宋明理學在日本的傳播和演變》《哲學研究》1982.3

2、《中日朱子學比較》《外國哲學史研究集刊》1984.6

3、《中日陽明學比較》《中州學刊》1986.3

4、《儒學與日本》《學術月刊》1986.12

5、《當代日本哲學新思潮》《中州學刊》1987.2

6、《朱之瑜的實學思想》《船山學報》1987.1

7、《中國控地主階級改革家的思想特點》《社會科學研究》1987.4

8、《中日哲學交流點滴》《浙江學刊》1987.6

9、《日本研究宋明理學近況》《世界哲學年鑑》1988.1

10、《日本研究新儒學概況》《文史知識》1988.11

11、《朱熹理範疇在日本的嬗變及其與日本現代化之關聯》《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89.4

12、《朱舜水的實踐哲學》《國文天地》5卷3期

13、《傳統思維向現代思維的轉型》《晉陽學刊》1989.5

14、《朱舜水的實學》《明清實學史》齊魯書社1989年

15、《論中國傳統的義理思維》《社會科學研究》1990.1

16、《中國陰陽思維模式》《中州學刊》1990.1

17、《說象數思維》《孔子研究》1990.1

18、《日本當代知名學者——湯淺泰雄》《國外社會科學》1990.7

19、《第十屆國際退溪學術會議印象》《中國哲學年鑑》1989年

20、《元代哲學》《中國哲學通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

21、《近代日本社會和宋學》書評(渡邊浩)《日本研究》1990.2

22、《現代思維探尋》《學術論壇》1991.1

23、《訪溝口雄三教授》《哲學動態》1991.3

24、《中日朱子學理範疇比較》《哲學研究》1991.9

25、《中日佛教佛性論比較》《日本學刊》1991.6

26、《中日早期儒學忠範疇比較》《孔子研究》1991.4

27、《中國氣學派與日本古學派比較》《福建論壇》1991.6

28、《日本當代知名學者——溝口雄三》《世界哲學年鑑》1991.2

29、《中日近代人範疇比較》《日本研究》1991.4

30、《朱熹與退溪理範疇比較》《退溪學報》63、64期

31、《中國道教與日本神道教比較》《河北學刊》1992.4

32、《中日陽明學知行範疇比較》《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2.4

33、《李贄和吉田松陰》《中日關係史研究》1993.1

34、《中朝朱子學比較》《社會科學研究》1993.2

35、《中日傳統文化與現代化比較》《東亞文化與東亞社會》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

36、《明朝朱之瑜實學思想與日本近代文明》《中國文化月刊》164期

37、《試論中國與日本的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社會科學輯刊1993》4

38、《李贄思想對日本的影響》《李贄研討會論文集》首都師大出版社1993 年

39、《炎黃文化與朱舜水》《炎黃文化論文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1993年

40、《中日朝實學比較》《哲學研究》1995.4

41、《徂徠學專家——平石直昭》《日本問題研究》1996.4

42、《中日朱子學比較》(英文)《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機關字志》1996.1

43、《舜水學與省庵學》《中日關係史研究》1996.1

44、《中日心學比較》《中國哲學史》1996.3

45、《李退溪敬哲學及其未來人格發展》《韓國學論文集》第5輯, 1996年

46、《東亞儒學與東亞意識》《中國文化》1998年春季號

47、《梅岩心學與孟子心學的關聯》《中日關係史研究》1998.3

48、《淺談石田梅岩的“和合”思想》《中日關係史研究》1998.4

49、《中韓陽明學比較》《韓國學論文集》第7輯,1998年

50、《東亞意識與東亞金融危機》《中華文化論壇》1999.2

51、《朱舜水與日本文化》《中日近世思想交流史》,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10月

2000-2002年論文:

1、《石門心學主體性的現代價值》 刊於《哲學的時代課題——走向21世紀的中日哲學對話》瀋陽出版社 2000年5月

2、《由“金融危機”論東亞意識》 刊於《紀念孔子誕辰255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2000年6月

3、《東亞儒學與東亞意識》 刊於《漢學研究》第5輯,中華書局2000年9月

4、《東亞的孔子》 刊於《深圳特區報》 2000年10月29日

5、《主體性在韓國社會轉型中的作用》 刊於《當代韓國》2000年第3期

6、《兩重性與和合性——中日近代哲學變容的比較》 刊於《中日文化交流史》2000年第4期。

7、《石田梅岩》、《山崎闇齋》 刊於《著名東方哲學家評傳·日本卷》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8、《論韓非“法、術勢”的哲學邏輯結構》 刊於《齊魯學刊》2000年1期。

9、《韓國三教和合的現代價值》 刊於《現代哲學》2000年第4期。

10、《從日本和韓國的控化看儒學的生命力》 刊於《中國文化研究》2001年春之卷。

11、《從韓國陽明學看儒學的生命力》 刊於《儒家思想在現代東亞——韓國與東南亞篇》台灣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001年8月。

12、《神佛儒和合的朱子學——石門心學探究》 刊於《日本學刊》2001年5期。

13、《東亞要積極應對全球化》 刊於《深圳特區報》2001年9月2日。

14、《論石門心學與孟子心學的關聯》 刊於《中日關係史論考》中華書局2001年7月

15、《論韓國的三教和合——以花郎道為中心》 刊於《當代韓國》2001年冬季號。

16、《邁向21世紀的日本哲學——以共生哲學為中心》 刊於《東亞文化研究》第1輯,東方出版社2001年

17、《“東亞意識”與東亞社會》 刊於《論證》2,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

18、《佛儒和合的日本禪宗》 刊於《東北亞學刊》,2002年第1期。

19、《中江藤樹的儒佛融合思想》 刊於《中華文化論壇》2002年第2期。

20、《全球化與東亞意識》 刊於《變動期的東亞社會與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

21、《中韓氣哲學比較研究——以張載和花潭為代表》刊於《當代韓國》2002年冬季號。

22、《花郎道——以道為器,儒釋為物的器物三教和合》刊於《東方哲學》第1輯。

23、《台灣儒學與台灣的現代化》刊於《儒家思想與東亞發展模式》廣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

2003年論文:

1、《東亞的三教和合與東亞意識》刊於《南昌大學學報》2003年第2期

2、《論東亞的儒釋道和合》刊於《中西會通與中國哲學的近現代轉換》商務印書館,2003年6月

3、《以韓國三國時代儒學詮釋東亞文化圈》刊於《東亞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台灣大學,2003年8月

4、《沙溪金長生的禮學心性學思想》刊於《沙溪金長生的學問與思想論文集》(韓文版),韓國儒教學會2003年7月.

5、《日本的儒釋道三教和合與共生意識》刊於《戰後日本的主要社會思潮與中日關係》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

6、《韓國詮釋學與“四七”論》刊於《國際漢學》第9輯 大象出版社,2003年9月

7、《朱舜水與日本文化》刊於《近世中日思想交流論集》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10月

書評

1、《評<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中國哲學年鑑》1990年

2、《評<儒家文化與日本>》《世界史研究動態》1990.11

3、《評<日本哲學史教程>》《日本問題》1990.5

4、《評<作為方法的中國>》《國外社會科學》1991.7

5、《評<戴震>》《中國哲學年鑑》1993年

6、《評<中國思維中的混沌>》《世界哲學年鑑》1993年

7、《評<中國的思想>》《哲學雜誌》1992.2

譯文

1、《漢初黃老思想的一個側面》(日文)《哲學譯叢》1982.5

2、《島田虔次關於宋明理學的通信》(日文)《中國哲學史研究》1983.4

3、《美國哲學二百年》(俄文)《國外社會科學》1982.12

4、《近代日本哲學》(日文)《外國問題研究》1983年

5、《比較倫理學初探》(日文)《哲學譯叢》1984.4

6、《日本學者論中國哲學》(日文)中華書局1987

7、《朱熹的吉理思維》(日文)《孔子研究》1993.3

著作簡介

李蘇平[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李甦平] 李蘇平[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李甦平]

  版本信息

人民出版社 2009年

內容主旨

本書是我國學者撰寫的第一部關於韓國儒學發展演變的學術專著,本書由三部分內容構成:“緒論”,通過對中韓儒學的比較,既闡釋了韓國儒學“重氣”、“重情”、“重實”的基本特點及韓國儒學的“義理”精神,又集中探討了韓國儒學在“理氣”、“心性”、“禮儀”、“以圖解說”等方面對中國儒學的細微發展;正文五章內容則是著重對韓國儒學發展演變歷史的梳理和論述,依照韓國歷史發展的順序,對李穡、鄭夢周、鄭道傳、權近、徐花潭、李退溪、奇高峰、李栗谷、成牛溪、曹植、金長生、宋時烈、李柬、韓元震、鄭霞谷、李瀷、洪大容、丁茶山、崔濟愚、朴殷植等代表人物的儒學思想作了深入闡發,並探究了韓國儒學發展演變的內在規律性;“附錄”中為了突出韓國儒學的特色,將韓國儒學史上兩次著名論辯即“四端七情論辯”和“人性物性異同論”的論辯始末及論辯的主要原始珍貴資料刊於書中,以供人們研究和參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